霉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察氏培养基(CA)、孟加拉红培养基、豆汁培养基、其他;
孟蛋白加P察胨拉D氏5A红g培培、培养养葡养基基萄基成糖成成1分分0分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MgSO4·7H2O)
0霉上.5述素g马 自 硝 氯 水、各0.铃然酸化11琼成0g薯P钠钾0脂分0H230m约加20g.50l0、6g入gg.、、磷0、蒸硫1酸馏葡/3酸氢水0萄亚0二中糖0铁钾孟溶2001加解.gg0拉、、1后g红琼硫,、溶脂酸再蔗液镁加1糖51(孟3-M0200加g0gmgS、拉、lO、琼红4自·蒸7脂溶来H馏2液2水0O水g。)1、100另00.蒸500用g0m馏m、少l、l、量乙氯 醇溶解氯霉素,加入培养基中,分装后,121℃灭菌20min
温度 37℃ 28℃ 28℃
培养时间 1-2d 5-7d
14d
注:根据不同培养基性质等因素,培养条件有所差异,需视情况而定。
Page 11
四、复筛
将获得的单菌落接种于复筛培养基,给予一定条件进 行培养,对产物产率、性能等相关标准进行评价,即可挑 出所需要的菌株;
根据目标菌的性质进行设计:
霉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怎样鉴定微生物呢?
微生物鉴定主要是要回答两个问题:
一、它是不是某一种菌?
——针对性; ——规范的检测鉴定方法; ——如:致病菌检测;
二、它到底是什么菌?
——常规鉴定; ——大致的工作步骤; ——如:筛菌,潜在用途;
Page 2
分离资源微生物的基本原则
一、微生物可谓无处不在,获得什么样的微生物, 取决于分离的目的:
4. 稀释摇管法
Page 9
⑵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稀释法:
方法:接种物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顺序稀释,以得到高度稀 释的效果,使一支试管中分配不到一个微生物; 特点:工作量大,是否获得纯培养依靠统计学的推测; 应用:用于不能或不易在固体上生长的菌落;
Page 10
3、培养条件
类型
项目
细菌
放线菌
霉菌和酵母菌
——为了分离铁硫杆菌,可将样品加硫磺后培养; ——为了分离分解纤维素或角蛋白等的酶产生菌,可以将样品与
高浓度的纤维素或角蛋白(适当加入其他成分)在适当温度 下保湿培养一段时间,再进行分离;
2、减少非目的菌
——若目的菌耐干燥,则可通过干燥减少非目的菌; ——若要分离高温菌,可在特定高温下震荡培养若干时间,以减
缺 严 注缺 察特 认点格 :和点和点:厌 取挑:再:操氧 样取由次简作菌 液困于分单相生 约难菌离,对长1;落m;多麻受l形;用烦限成于,;在对热琼已敏脂有感住纯菌中培易间养被,的烫观确死,
3. 平板划线法
应缺用点::在无缺法乏分专离业得的到厌不氧可设培备养的的情内况生下细 对菌严;格此厌法氧最菌简进便行,分但离可和能观遗察落;部分菌株;
每年春季或旱雨季之交,一般在3-5月为佳;通常采集1040cm深处的土样;若要分离放线菌和真菌,土样应放到无菌牛皮纸袋 中,一般不放在瓶子或塑料袋中;如果要分离细菌,最好要保湿;
海洋环境及湿地:
0.5μm的滤膜过滤水样,以增加出菌率;Ekmann型采泥器或 重锤式取样器采集;样品装入无菌瓶内,不能密封,在3h内用于实验;
⑴具体如下:
开发意图贯穿分离过程,使培养基“只”满足目的菌的要求,
而非目的菌不长;eg.寻找低温碱性脂肪酶产生菌
大剂量加入同类化合物;eg.酒精酵母
特殊成分;eg.维真生菌素抑、制氨剂基:酸放、线无菌机酮盐、等制霉菌素等;
抑制剂:
细菌抑制剂:青霉素、链霉素; 萘啶酸可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
放线菌分离中,选用重铬酸钾做抑制剂能很好的抑 制细菌和真菌,几乎不影响放线菌的生长;
Page 7
⑵常用培养基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肉汤培养基)pH7.2-7.4;
注意事项:
◆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
①在加入凝固剂之前调 pH值;②加酸碱要缓慢,
多搅拌;③加热杀菌后
◆霉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查pH氏值酵下母降0膏.3琼-0脂.4培。养基(CYA)、
麦芽汁琼脂培养基(MEA)、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G25N)、
特定类群微生物的分离(定向分离); 获取新资源(分离未知菌); 分离“混合菌”(完成某种功能的一组菌);
二、分离的基本原则是:
获得目的菌; 排除非目的菌;
Page 3
总思路流程
1、目的菌的富集培养;
采样
1、微生物资源的分布; 2、样品的采集:2h、4℃;
2、减少非目的菌;
预处理
3、目的菌的充分释放;
极端环境:
尽量存放在与采样环境相当的条件下至菌种分离;
植物和动物:
确保样品的完整性,迅速对植物切口进行消毒,并用石蜡封 住以防外来菌种入侵,用无菌装置带回;如动物粪便的采集应在动物 排便后马上收集其中间部分,避免外源污染,置于无菌袋内;
Page 5
二、样品的预处理
1、目的菌的富集培养
根据目的菌的生理特性,加入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微量成分进 行诱导增殖,增菌;设计特定的有利于待分离菌株生长的环境。
1、培养基设计原则;
初筛 2、分离方法介绍;
1、获得纯培养; 2、选择目的菌株;
复筛
3、培养条件; 1、霉菌简介;
形态学观察 2、菌落形态;
1、真菌的系统发育谱;
2、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 生理生化实验
3、霉菌制片观察;
18SrRNA
分子生物学方法
Page 4
一、微生物资源的分布及样本的采集
土壤环境:
少非耐热菌的干扰; ——加入非目的菌的抑制剂;
3、目的菌的充分释放
——使目的菌与样品基质分离:加入活化剂或乳化剂;震荡及超 声波处理,DDC技术;酶法或研磨等组织破碎法;
Page 6
三、初筛
设计选择性培养基,稀释涂布,挑选目标菌株。
1、培养基设计原则
合适的营养物质及浓度配比,如不同的C/N源;各无机盐比例适 当;合适的渗透压或水分活度;适宜的pH等;
Page 8
2、分离方法介绍
获得微生物纯培养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固体培养基分离方法 特点:操作简单,是常规方法;
缺点:易因涂布不均使某些部位菌落
1. 涂布平板法 2. 稀释倒平板法
不方能法分:开用,接不菌易环于沾计取数待;分离菌或菌液在 特特注分点点:离::取平菌是样板落稀液上分释约划离倒0线均.1平分-匀0板.离,2法m;计的l;数变相通对形准式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