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1.1青蒿素的发明源自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这三个字,若不是被各大媒体高频抛出,乍眼一看,很多人会认为:这应该是某种象声词吧!屠呦呦,因受葛洪“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的启发,研究出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

尘封于《道藏》600多年的古医书《肘后备急方》一夜间名噪于世,为中医爱好者竞相抢购,大有再现“洛阳纸贵”的西晋往事之势。

葛洪是东晋时代的名医、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幼年丧父,靠砍柴换买纸笔读书,十六岁始读《易》、《论语》、《诗》、《孝经》等圣贤经典。

从葛洪将《魏伯阳内经》载入《抱朴子内篇▪遐览》,并将魏伯阳列入其《神仙传》来看,葛洪著述《抱朴子》时其思维深处一定活跃着魏伯阳的影子。

魏伯阳是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最早化学家,其代表作《参同契》提出了《易经》的变易法则、老庄的思想观念和丹道的修炼方法,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原理即源出此书。

同葛洪一样,魏伯阳的传世之作也是扎根在古圣先贤经典的沃土之上。

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里说“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发展史,也把《参同契》看成化学、地球物理、天文等学问的重要源头。

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往往忽略了这一本书,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实在很难研究。


屠呦呦研究《肘后备急方》有所得而发明青蒿素获得诺奖,葛洪熟读《易》、《诗》、《论语》等华夏经学并根据自身的实践著《肘后备急方》、《抱朴子》,魏伯阳因深谙黄老、易学及丹道写下千古名著《参同契》,至今让后人迷恋不已。

八千年华夏文明的经典传承滋养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同时也开启了不同国度人们的智慧,一波又一波地将人类文明推向未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