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练习题

刑法练习题

思考练习1.什么叫刑法?什么是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狭义刑法: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刑法的法律特征是什么?刑法地位的独立性、部门性;调控范围的广泛性、综合性调整手段的强制性、严厉性和刑法适用的事后性、消极性或者被动性。

3.刑法的机能是什么?刑法的机能是指刑法现实的与可能发挥的作用。

一般认为刑法具有行为规制、法益保护和人权保障三种机能。

张明楷教授认为,刑法的机能是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行为规制机能基本上只是法益保护机能的反射效果。

4.刑法的任务(目的)是什么?刑法的目的是指刑法承担的打击谁、保护谁的使命,即刑法的制定和实施试图达到的目的——保护法益。

5.刑法体系和刑法学体系是什么关系?。

6.刑法解释的理论与原则是什么?刑法解释理论,是指关于刑法解释目标的主张。

主要有主观说、客观说和折中说3种学说。

主观说,又称立法者意思说或主观解释论,主张刑法解释的目标是阐明刑法的立法原意。

客观说,又称客观意思说或客观解释论,主张刑法解释的目标是阐明解释时刑法规范所表现出来的意思。

折中说,又称综合解释论,其特点兼采主观说、客观说,或以主观说为主以客观说为辅,或以客观说为主以主观说为辅刑法解释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明确性原则,并以刑事政策为指导。

7.刑法解释的效力、种类有哪些?有权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无权解释:学理解释8.刑法解释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种刑法解释方法是什么关系?文理解释,论理解释思考习题1.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界定标准是什么?概念: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界定标准:“六原则说”“三原则说”2.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该原则?概念:罪刑法定原则又称罪刑法定主义,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罚。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1.罪刑法定化。

即犯罪和刑罚必须由法律事先加以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擅断。

2.罪刑实定化。

即对构成犯罪的行为和犯罪的具体法律后果,刑法应当作出实体性的规定。

3.罪刑明确化。

即刑法条文必须文字表达确切、意思清楚,不得含糊其辞、模棱两可。

刑事立法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有赖于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

(一)正确适用刑法规范定罪和量刑(二)对刑法规范正确进行刑法解释1.对司法解释的权限和范围的规范。

2.对司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的规范。

3.如何理解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该原则?概念: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1)任何人犯罪,都应当受到刑法的追究;(2)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刑法的特权;(3)对于一切犯罪行为,应一律平等适用刑法,定罪量刑时不得因犯罪人的地位、出身、职业状况、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的差异而有所区别;(4)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受到刑法的保护;(5)不同被害人的同等权益,应受到刑法的同样保护。

(一)反对特权,拒绝司法腐败(二)反对歧视,维护司法公正4.如何理解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贯彻该原则?概念: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8]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基本含义是:犯多大的罪,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其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分析罪轻罪重和刑事责任大小,应综合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从而确定其刑事责任程度,适用相应轻重的刑罚。

司法实践中刑罚裁量,不仅要考虑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而且应综合分析整个犯罪事实和犯罪人各方面因素,力求刑罚个别化。

思考习题1.如何理解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我国刑法的效力范围可分为: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空间效力: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也就是要解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时间效力:刑法的时间范围,包括刑法的生效、失效和溯及力。

2.刑法空间效力的原则包括哪些内容?属地原则,又称领土原则,即单纯以犯罪地为标准,确定刑事管辖权。

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反之,发生在本国领域外的犯罪,均不适用本国刑法。

属人原则,又称国籍原则,即单纯以主体的国籍为标准,确定刑事管辖权。

要求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外国人犯罪,即使发生在本国领域内,亦不适用本国刑法。

保护原则,也称安全原则,即从保护本国安全和公民利益出发,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者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该原则也称世界原则。

即从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凡侵害由国际公约、条约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3.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属地管辖权内容是什么?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4.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属人管辖权内容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思考习题1.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犯罪概念:刑法典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根据该条规定,它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2.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在于: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1)作为犯罪概念基本特征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也是犯罪构成的基本特征。

(2)犯罪构成又是犯罪概念及其基本特征的具体化,它通过一系列主客观要件具体而明确地体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同时使犯罪概念的法律特征得以具体化,反映出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功能相异:犯罪概念的功能是从整体上回答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揭示犯罪行为的社会、政治本质,以便从原则上区分罪与非罪的;而犯罪构成的功能是解决构成犯罪的具体规格和标准问题,进一步明确回答犯罪是怎样成立的,构成犯罪需要具备哪些要件。

3.犯罪构成的特征和意义是什么?犯罪构成的特征: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2.犯罪构成是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具有法定性。

犯罪构成的意义:1.有助于正确定罪。

2.有助于正确量刑。

4.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哪些内容?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或者单位,有的犯罪构成还要求特殊主体,即具备特定职务或者身份的自然人或者性质有所限定的单位。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行为及其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某些犯罪的犯罪构成还要求有特定的犯罪目的。

5.刑事责任有哪些特点?1.刑事责任的必然性。

2.刑事责任的代价性。

3.刑事责任的严重性。

4.刑事责任的专属性。

5.刑事责任的时效性。

6.刑事责任的时间如何把握?刑事责任的时间,分为应当负刑事责任(应然的刑事责任)的时间,可能负刑事责任(或然的刑事责任)的时间和确定负刑事责任(实然的刑事责任)的时间。

1.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时间。

这是指行为人从犯罪成立之日起到追诉时效届满之日这段时间。

这个时间开始于犯罪成立之日,终结于追诉时效届满之时。

2.可能负刑事责任的时间。

这是指司法机关开始追究犯罪到判决确定或者生效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段中,行为人应当负担的刑事责任转化为实际负担的现实可能性。

3.确定负刑事责任的时间。

这是指确定的有罪判决生效到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被赦免的时间。

犯罪人被确定承担刑事责任,即从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转变为实际承担的现实性,对行为人定罪的过程也是确定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过程,一旦行为人被确定有罪,即确定了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7.刑事责任有哪些承担方式?1.定罪判刑方式。

刑罚是刑事责任最重要的实现方式,也是刑事责任与其他法律责任性质不同的要点所在。

2.定罪免刑方式。

人民法院对行为人作有罪判决,同时宣告免除处罚,这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又一种方式。

3.特殊处理方式。

刑法典第十一条规定:“享有外交特权或者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8.刑事责任的终结和刑事责任的消灭有何不同?刑事责任的终结,只是犯罪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不再存在,但其所犯罪行还是客观存在的,可能还会对行为人的生活继续发生负面的影响。

而刑事责任的消灭,从法律的角度看,则可以不认为行为人犯过罪,对其生活不会再发生任何的负面影响。

思考习题1.犯罪客体的范围如何?为什么要研究犯罪客体?按照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3类或者3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

三者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犯罪客体的意义:(一)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二)有助于对犯罪进行分类,构建科学、严密的刑法典分则体系(三)有助于准确认定犯罪2.对犯罪客体如何分类?根据具体犯罪行为危害具体社会关系数量的多少,可以划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指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又称双重客体或者多重客体,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程度、机遇及受刑法保护的状况,可对复杂客体进行再分类,包括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

次要客体,也称辅助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

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为物质性的为标准,可将直接客体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和非物质性犯罪客体:对物质性犯罪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产生物质性的损害或者威胁对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损害的形式3.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与区别:(一)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者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者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