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试题一、选择题1.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0m/sD.他在冲刺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答案:D解析:由于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一般一开始速度较慢,后来速度较快。

故该同学平均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他在冲刺的时候速度可能会大于平均速度,即大于10m/s。

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图1A.0.25m/s B.0.2m/s C.0.17m/s 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s=6cm-1cm=5cm=0.05m,运动时间t=0.1s×3=0.3s,小球的运动速度: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秒内通过5米的路程,接着静止5秒,再在5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物体在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A.1米/秒B.15米/秒C.2米/秒D.1.5米/秒答案:A解析:物体的路程s=5m+10m=15m,运动时间t =15s,物体的平均速度4.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答案:D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得快;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注意: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因此选项A、B、C中的说法都不对。

5.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答案:C解析:自行车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用时2s,因此前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m/s;自行车在3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6m,用时3s,因此前3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m/s;自行车在后2s内通过的路程2m+3m=5m,用时2s,因此后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5m/s;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答案:C解析:(1)前50m的平均速度为(2)后50m的平均速度为(3)百米全程用时:t=6s+7s=13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7.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D解析: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是错误的。

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而且他们所用的时间都为8s,所以他们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都为5m/s,故选项D是正确的。

8.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便以6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 B.4.8m/s C.5m/s D.6m/s答案:B解析:设总路程为2s,则前、后一半路程均为s。

前一半路程用的时间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全程时间全程的平均速度二、填空题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图3(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______cm;tBC=________s;vAB=________m/s;vBC=________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______,是在做______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答案:(1);(2)小;(3)40.0 1 0.2 0.5;(4)大变速直线;(5)大解析:(1)速度的计算公式;(2)斜坡坡度越大,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3)sAB=100.0cm-60.0cm=40.0cm,sBC=60.0cm -10.0cm=50.0cm,tAB=2s,tBC=1s。

AB段的速度,BC段的平均速度。

(4)vBC>vAB,小车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当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相当于缩短了小车通过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使速度值偏大。

10.实验: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如图4所示,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6秒。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4.8秒。

请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并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①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②根据上表的数据,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米/秒。

图4答案:变速 1解析: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要注意弄清楚每一段的路程和运动时间。

如题图所示,观察可以知道,斜面长2.4米,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t1=6秒。

因为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t2=4.8秒。

由测量数据,可以计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2.4米/6秒=0.4米/秒,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1.2米/4.8秒=0.25米/秒,由此可以知道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1.2米/1.2秒=1米/秒。

11.(2014年广州中考题)木块从如图5斜面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算出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图5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答案:①见下图:②1.25m/s 无关解析:①需要测量的距离为斜面的顶端到底端的距离s;②根据速度公式可得,第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

12.(2014年哈尔滨中考题)同学们用图6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象如图6乙,分析乙图象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图6答案:刻度尺、停表;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2.5m/s。

解析:(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原理是:;气泡运动的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气泡运动的时间t用停表测量;(2)根据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其运动速度是。

13.(2014年河南中考题)如图7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图7(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

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答案:(1)40 25 (2)小(3)不正确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

解析:(1)小车运动距离sAB=80cm-40cm=4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2)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3)因为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因此方案不正确。

14.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s曝光一次。

(1)小明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8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选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

图8(2)纸锥下落过程中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答案:(1)先变大后不变;(2)15.00;0.375。

解析:(1)纸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先变大,后不变,所以纸锥的运动速度先变大后不变;(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根据长度测量中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15.00cm,A、B间的时间为0.4s,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15.(2014年大庆中考题)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射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

如图9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

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m/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图9答案:42.5解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7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7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再找出行驶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运动了0.7s才和汽车相遇,0.7s在4.5s内,要用4.5s减掉0.7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