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本科段《成本管理会计学》习题集答案

自考本科段《成本管理会计学》习题集答案

自考本科段《成本管理会计学》习题集参考答案(双木编仅供内部交流)上篇成本会计第三章五、计算题1.甲产品材料定额费用=150×5×4+150×4×8+150×2×10=10 800(元)乙产品材料定额费用=50×9×4+50×6×8+50×5×10=6 700(元)材料费用分配率=35 350÷(10 800+6 700)=甲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10 800×=21 816(元)乙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6 700×=13 534(元)2.材料费用分配率=(60 000×18)÷(120+240)=3000A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120×3 000=360 000(元)B产品应分配材料费用=240×3 000=720 000(元)注意:本月没有投产C产品,故C产品不存在分担D材料费用的问题。

3. 原材料费用分配表金额单位:元①96 000=8×12 000②=96 000÷80 0004. 工资费用分配表①6 750=(45÷60)×9 000②2 =(÷60)×7 500③这是2007年1月1日前的旧准则的做法。

5.依题意可知,本题材料陆续投入,投料率与完工程度一致,分配材料的约当产量按完工程度折算。

分配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也按完工程度折算。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30×40%=12(件)本月约当总产量=本月完工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00+12=112(件)(1)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8 175÷112=直接工资分配率=14 000÷112=125制造费用分配率=10 080÷112=90(2)完工产品成本=100×+100×125+100×90=46 (元)月末在产品成本=(28 175+14 000+10 080)-46 =5 (元)6.制造费用分配率=27 450÷(1 800+1 000+1 300)=甲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 800×=12 (元)乙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 000×=6 (元)丙产品应分配制造费用=1 300×=8 ①(元)①由于分配率小数点的问题,此数经过人为调整。

7.年度计划分配率=360 000÷44 000=12月份甲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26 000×=212 (元)全年甲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242 000+212 =454 (元)12月份乙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11 000×=89 (元)全年乙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102 500+89 =192 (元)该企业全年按计划分配的制造费用总额=454 +192 =647 元,全年实际发生制造费用总额378 800元,计划分配的大于实际268 元,应于年末红字冲减12月份的产品成本268 元,即红字借记“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红字贷记“制造费用”账户。

8.年度计划分配率=262 500÷44 000=1月份A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390×4=1 560(小时)1月份B产品实际产量的定额工时=360×5=1 800(小时)1月份A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1 560×=9 (元)1月份B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1 800×=10 (元)该企业1月份按计划分配的制造费用总额=9 +10 =20 元,1月份实际发生制造费用总额24 000元,计划分配的小于实际3 元,为月末借方余额,表示超过计划的预付费用,属于待摊费用,为资产。

9.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交互分配法)交互分配对外分配10. 题目表格数据有误,倒数第一行应为供水车间提供的劳务量(吨)的数据,倒数第二行应为供电车间提供的劳务量(度)的数据。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计划成本分配法)注:实际成本25 120=24 620+500实际成本15 940=1 4440+1 500分析:本题数据设计不合逻辑:据题干数据计算的实际电费接近元/度,水费元/吨,而计划价分别是元/度,水费1元/吨。

到底是计划偏离实际太远还是……第四章五、计算题1. 依题意可知,本题材料于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投料率为100%,分配材料的约当产量按100%折算。

分配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的约当产量则按完工程度折算。

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5×100%=15(台)(分配材料用)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15×40%=6(台)(分配工、费用)本月约当总产量=本月完工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22+15=37(台)(分配材料用)本月约当总产量=本月完工产量+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22+6=28(台)(分配工、费用)(1)原材料费用分配率=(7 800+69 000)÷37=2直接工资分配率=(6 600+34 000)÷28=1 450制造费用分配率=(5 400+23 200)÷28=1(2)完工产品成本=22×2 +22×1 450+22×1 =100 (元)月末在产品成本=[(7 800+69 000)+(6 600+34 000)+(5 400+23 200)]-100 =45 (元)2.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表(分配材料用)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表(分配工、费用)(1)原材料费用分配率=24 575÷118=直接工资分配率=3 255÷99=制造费用分配率=2 220÷99=(2)完工产品成本=60×+60×+60×=15 (元)月末在产品成本=(24 575+3 255+2 220)-15 =14 (元)3.(注:本题没有交代原材料在什么时候投入。

下面按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处理。

)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在产品原材料成本=(50+40)×400=36 000(元)在产品定额工时=50×40×50%+40×(40+20×50%)=3 000(小时)在产品直接人工=3 000×=7 200(元)在产品制造费用=3 000×=9 600(元)据此,可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如下:产品成本计算单(明细账)产品名称:乙产品金额单位:元注:题干没有提供完工产品产量,故无法计算完工产品单位成本。

【例4.注:本题没有提供本月生产费用数据,无从计算。

本题所考知识点是教材P73 5】,请熟练掌握之。

5. 原材料费用分配率=(158 000+66 000)÷(150+90)=在产品成本=90×=83 (元)完工产品原材料成本=(158 000+66 000)-83 =140 (元)完工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及福利费=6 550(元)完工产品制造费用=8 560(元)完工产品总成本=140 +6 550+8 560=155 (元)第五章五、计算题1.参照教材P96-972.参照教材P表5-41073.参照教材P96-97下篇管理会计第二章五、计算题1. 观测值加工整理表(1)产量与总成本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产量与总成本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2)所以,产量x 与总成本y 的成本性态方程为:y=+2.从题干表中可见,高点是5月份,其业务量是320,对应制造费用是8 200;低点是10月份,其业务量是150,对应制造费用是5 500。

所以,制造费用中变动部分b 和固定部分a 计算如下:b=(8 200-5 500)÷(320-150)= a=8 ×320=31181910.9846193.98n xy x yr -⋅====因此,制造费用y与产量x之间的关系就可表述为:y=3118+3.(1)1月份制造费用包含的成本类别有: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种。

混合成本可以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分解后就只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种。

(2)混合成本的分解(高低点法):b=(112 000-56 000)÷(7 900-2 700)=a=112 ×7 900=26 917混合成本公式:y=26 917+(3)如果预期业务量为9 000机器小时,则制造费用总额=26 917+×9 000=123 847(元)其中:固定成本=26 917(元)变动成本=×9 000=96 930(元)4. 观测值加工整理表(1) 机器小时与维修费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机器小时与维修费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2)所以,企业设备维修费的成本性态方程为:y=1 +第三章五、计算题1. 单位产品成本计算表 单位:元9890.95921031.05n xy x yr -⋅====期间成本、销货成本计算表单位:元营业利润计算表单位:元2. 单位产品成本表变动成本法利润表单位:元全部成本法利润表单位:元产生利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对固定成本处理不同,变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在每期收入中全部扣除,而全部成本法则将固定制造费用分摊到每件产品成本中,各期已销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构成销售产品成本,未销产品的固定制造费用则构成产成品存货成本。

本例第一年有30 000件产品未销出去,作为存货处理,全部成本法下销售成本少计了26 000元(×30 000,由于单位固定制造费用取小数点的问题,有误差),故利润就提高了26 000元。

第二年把第一年的30 000件又销出去了,由此全部成本法下增加销售成本26000元;同时,第二年有20 000件产品未销出去,作为存货处理,全部成本法下销售成本少计了18 600元(×20 000,由于单位固定制造费用取小数点的问题,有误差),故利润就减少了7 400元。

3. A产品成本计算表单位:元A产品期间成本、销货成本计算表单位:元A产品税前利润计算表单位:元第四章五、计算题1. 变动成本总额=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变动销售与管理费用=24 540+9 880+7 450+6 600=48 470(元)单位变动成本=48 470÷240=(元)(1)边际贡献总额=销售总额-变动成本总额=56×240-48 470=-35 030(元)(2)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元)(3)边际贡献率=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100%=÷56×100%=%(4)变动成本率=1-边际贡献率=1-(%)=%分析:本题销量过小,由此计算出来的单位变动成本远远高于售价,逻辑上不合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