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漫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用

动漫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用

动漫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用日本漫画及其周边产品充斥市场,而它并不象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只是一种流行于青少年间的时尚和游戏而已,卡通化的'新新人类'的诞生,代表的既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也是在特定时期,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强烈的文化认同乃至趋同。

正如八九十年代对欧美文化的认同以麦当劳快餐、耐克鞋为载体,新世纪,对日韩文化的认同就变成以漫画为载体.卡通化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那么,能够了解动漫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作用,也许真的有助于对这股潮流的因势利导、趋利避害。

一、日本动漫的历史日本动画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可分为六个阶段:一、战前草创期二、战后探索期三、题材确定期四、突破期五、成熟期六、风格创新期二、日本动漫的特点:1.战争2.机器人3.战斗与决斗4.青春5.偶像6.美少女7.美少年8.宠物9.剑10.魔法11.超能力12.忍者13.神话、传说14.历史15.感情16.生活17.校园18.恋爱19.孤儿20.心理学21.侦探22.不死身23.完美24.破坏25.幽默26.悲剧27.喜剧28.人造人29.双重人格30.忆者31.英雄32.解谜33.妖魔34.理想35.残酷36.重要物件37.后宫38.Boy's Love(BL)39.Girl's Love(百合)三、日本漫画流行的原因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的漫画慢慢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看过很多日本动漫。

为什么日本漫画会那么流行呢?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漫画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

日本漫画是按照读者群的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类的,可分为儿童漫画(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如《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少年漫画(以6~18岁的少男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少女漫画、唯美漫画、女性漫画(以超过20岁的女性,尤其是家庭妇女和白领女性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青年漫画(以18~25岁的青年男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有着更多成人化的元素,内容多表现上班族和大学生生活)等等。

其次,日本漫画的画风非常丰富和漂亮,很受读者的欢迎。

而且故事的情节或紧凑、或新颖,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心态。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八成以上。

据三菱研究所的调查,在日本本土,有87%的人喜欢漫画,有84%的人拥有与漫画人物形象相关的物品。

目前,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达到230万亿日元,是日本的第三大产业。

四、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日本文化对漫画发展的影响,依我看,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一)大大拓展了漫画的取材范围在视独创性为第一生命的文学艺术界,但凡作品的创作都很讲究题材的选用,题材选对了,作品也就成功了一半。

譬如给中国的绘画史划分发展阶段,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什么时候轮到什么类型的画唱主角。

漫画亦然,它要生存发展,首先就要在题材上不断寻找突破口。

日本文化是种既开放又封闭的文化,它的封闭性表现在始终坚守所谓的民族特色上,不管那是在什么领域;它的开放性表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上,只要是自己还没有的,只要是自己显得落后的,它都要。

日本人自嘲地说这是'岛国根性',可正是这'岛国根性'大大地促进了漫画事业的发展。

举个例子来说,迪斯尼从中国的民间传说里取材拍年度大作《花木兰》,有人称之为西方的'东方文化热',事实上,西方文化向东方文化靠拢,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一种时尚。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文化,所以它们要发展自己便要先从对方身上吸收营养,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融合来达到自身的完善。

日本漫画的这一步就走在了西方漫画的前头,它既从自身的风俗习惯里寻找题材,又从亚洲邻国乃至欧洲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发掘宝藏,象斋藤千穗的《花冠安琪儿》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为时代背景,而水木杏子的《小甜甜》则以二十世纪初的苏格兰为时代背景。

另外日本漫画对这些异国题材的利用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其中既有跟迪斯尼一样直接改编原著的,如五十岚优美子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和横山光辉的《三国志》;又有几乎全以真实历史为背景,让人可以边看漫画边学历史的,如池田理代子的《凡尔赛玫瑰》(跟金庸的武侠小说有点像,大背景是真的,具体故事情节是假的);当然,更多的是'借景抒情'之作,像大和和纪的《纽约美女》、上原希美子的《玛丽安》、冬木琉璃香的《星座宫神话》等都是,以异国神话、文化为背景,却完全按漫画家自己的构想去展开故事。

日本漫画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材,我想这得益于日本社会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求知欲旺盛,日本翻译业跟出版业非常发达,别国有价值的新书出版没几天即可在日本的书架上找到日文版,漫画家要掌握作品的背景材料不怕找不到资料;另一个是学术思维严谨,那种必须言之有据的治学态度使日本人即使对着一个小问题也会较真。

漫画的表达方式是很直观的,它不像小说给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漫画家假若选择了异国题材就必须画出异国风情,别国漫画家可能会因为不熟悉其他国家的情况而不敢动笔,而日本的漫画家则不会有这层顾虑。

他们不仅不会有这层顾虑,倚仗着这两大优势,他们甚至能把漫画的取材范围拓展到其他专业领域,象料理领域、体育领域、法医领域和财经领域等,这都是欧美漫画家不曾做到的。

(二)关注的重点从高科技向人类的情感回归这样的小标题也许用得不太贴切,因为欧美漫画里也有很多是取材于生活趣事的,象著名的《父与子》和'花生漫画',而日本漫画里也不乏科幻题材的大作,例如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等,宫崎骏的《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亦颇具科幻色彩。

但是相较起来,却无疑是日本漫画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投向人们的情感生活,汗牛充栋的热血少年漫画和浪漫少女漫画便是例证。

当然,这又是日本文化影响的结果。

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东方民族的情感表达是比较含蓄的,他们并不习惯把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语言或肢体语言赤裸裸地表达出来,孔子说过'非礼勿言',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追求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

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相比,日本喜怒不形于色的功夫无疑做得更到家,本尼迪在解释什么是日本的'诚实'时曾这样说过,'流露感情是一种耻辱,因为这会'暴露'自己。

日本人使用'诚实'一词时,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指沿着日本道德戒律和日本精神所标出的'道路'热情前进'(《菊花与刀》:P183);而自重则是'你必须精明地估计包含在这一情形中的一切因子,不做任何会引起批评或减少你成功机会的事情'(P185)。

不动声色的表情、模棱两可的语言、暧昧不清的态度,这就带出一个问题来了,如果日本人真象本尼迪所说的,'耻辱感在日本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首要地位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动的评判。

他只需推测他人大概会下什么判断即可,然后以他人的判断为基准确定自己的行动方(P189),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推测到他人会下什么判断的呢?《暧昧的日本人》里给出的答案就是,正因为日本人的感情是不轻易外露的,所以久而久之,他们的感觉器官就被训练得异常发达,自能感觉得到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而作出恰到好处的反应。

于是,对本段开头提出的疑问,我们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漫画会把关注的重点更多地投向人们的情感生活?因为这根本就是日本人生活的重点,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感觉器官比其他国家的人发达,他们对彼此间关系的把握比其他国家的人准确,他们对情感的刻画可以比其他国家的人细腻,因此,日本漫画家就在漫画创作中,扬长避短地把关注的重点投向了人们的情感生活。

另一个可以解释日本漫画为何偏重生活题材而不是科幻题材的理由,来自《一笔难画日本人》一书对神道教教义的概述,'不谈论死,现实世界就是神的展现,充实地度过一生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不考虑未来,不相信转世和来世,不上天,不入地,墓地就是永久的居住地,但灵魂仍活在这个世界上'(P51~53),神道教是地道的日本宗教,它的教义是最能体现日本文化的特点的,既然神道教的教义是不考虑未来,只看重现实生活的,那么,日本漫画又怎会偏重科幻题材呢?(三)从个人英雄到团体英雄这个特点在日本漫画中应该是表现得非常明显的了,从《圣斗士星矢》到《龙珠》、从《足球小将》到《篮球飞人》,多部热血少年漫画推出的都是整个偶像团体,而少有美国漫画中独行侠似的英雄。

而且美式英雄经常要靠使用高科技武器来战胜敌人,日式英雄却更多是依靠个人顽强的意志和战友间的紧密合作来赢得胜利。

为了突出意志力的效用,漫画家往往会设下刀山火海叫主角们去闯,而着力表现他们在生命濒危的一刻怎样记起肩负的使命与战友的嘱托,终于在关键的时刻扭转了战局,反败为胜。

关于日本人对意志力的狂热迷信,本尼迪是看得很透彻的,为此她在《菊花与刀》里写下了这么两段一针见血的话:人们认为学书法的儿童习字直至手指麻木冻僵才停止是一种特别有德性的行为。

现代的小学也不装暖气,此点备受赞赏,因为它使儿童得到锻炼以经受未来人生的种种艰难。

(P152)日本精神控制法的公认原理,即意志高于几乎是无限可塑的肉体,而肉体本身并不会不予关注就必然损害健康的。

日本人关于'人情'的整个理论正是以这一假定为基础的。

遇到事关人生的真正重要事情时,肉体的要求就应该被彻底地置于从属地位,不管这些要求对健康如何必需,也不管这些要求在平时如何得到承认和精心培养。

不管以何种自我修养为代价,一个人应该发挥日本精神。

(P194)日本文化不仅迷信意志的力量,同时也迷信团体的力量,对此,本尼迪和戈雷尔各有精彩的论述:日本人对幼儿的教育刻意培植对嘲笑和嫌弃的恐怖心。

要说出小孩何时懂得自己在被逗弄是不可能的,但他们迟早会懂得的。

他们一旦懂得自己受了嘲笑,便害怕随之而来的会失去一切可靠与熟悉的东西。

在他成年以后,当受到别人嘲笑时,他会记起童年时代的这种感受。

(本尼迪《菊花与刀》:P221)……在有大家庭或其他社会小集团发挥作用的大多数社会中,通常当某个集团的一个成员受到其他集团成员指责或攻击时,该集团会一致团结起来予以保护……但是,日本的情况似乎正好相反;人们只有在得到其他集团赞同时,才能确信会得到本集团的支持;如果局外人反对或指责他,本集团也会背弃并惩罚他,直至本人能使其他集团收回指责。

由于这样一种机制,'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在其他任何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