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高一年级 语文 期中试卷(试卷赋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 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蚕.食 差惭. 惨.不忍睹 断壁残.垣B.江皋. 桎梏. 病人膏.肓 替罪羔.羊C.愚氓. 牛虻. 对天盟.誓 蒙.混过关D.慰藉. 界.碑 戒.备森严 浑身解.数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毛骨悚然 长歌当哭 纹过饰非 阴谋秘计B.摇头摆尾 脍炙人口 无限景仰 叱咤风云C.涕四交流 短小精悍 梦寐以求 绿草如茵D.熙熙攘攘 谈吐风雅 博闻强记 殚精竭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现今物业公司手上有三大武器—断水、断电和暴力威胁,这三种手段虽然都是非法的,却被物业公司屡试不爽....地使用着。
B.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C.单纯地讲,一个单位裁减几个人的确算不了什么,但在现行的体制下,这是千钧一...发.的事,一不小心,会招来很多的麻烦。
D.在东洋纱厂里工作的包身工,没有人同情,没有人可怜,她们是“人人得而....欺之..”,常常成为“拿莫温”“小荡管”的“出气筒”。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济南军区选派的100多名士兵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他们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联合官员的高度赞扬,给予了颇高评价。
B.联合国成员都有义务交纳会费,根据规定,美国资金必须负责联合国运行费用的20%。
C.走进长影世纪城,如同走进梦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体现着设计匠心,体现着长影的魅力,体现着长春人的浪漫与热情。
D.原来大张旗鼓做促销的各种液态奶,在“三鹿”出事后,一夜之间竟被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质监总局等六大部门联合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全部下架”!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新诗鉴赏辞典》序言(节选)中国新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就好像一道九曲黄河。
永不停息的滚滚奔流着,它是既多曲又割不断的一道长流。
新的地理形势促使黄河转了弯,新的历史条件推动“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
如果循流溯源,那当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那当然还是继承与发展着殷周以至明清的诗歌传统。
只是自此而下,黄河便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现代诗歌,已经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而直接进入“世界文学”的汪洋了。
人所共知,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1915—1916年就着手白话诗的试验,一开始就朝着打破旧诗词最顽固的语言形式桎梏的方向冲击。
假如说,首创“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堪称新诗革命先行的纪念碑式作品的,则历史性的留给了稍后出现的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这就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诗传统的基础。
中国新诗是带着两大胎记诞生的:首先是在科学与民主以至社会主义的新思潮推动下,扫除了旧体诗记词唱滥了那套封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确立了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的诗歌境界;其次是力图摒弃僵死的文言词语,而以口语入诗,作所谓白话诗,以利于反映现实表现真情,从而走上了“诗情大解放”的道路,其主要成就便是自由诗的诞生。
在韵律形式上它自然也曾对外国诗歌有所代借鉴,但主要都加以溶化,在中国现代口语基础上提炼出诗的语言来,而形成为中国的自由体新诗,它是“五四”以来新诗运动对于旧传统的突破,属于创造性的新发展。
放在中国诗歌流变史的长河中来看,如商周四言,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隋唐律绝,宋词,元明曲令,都是递嬗升降,各自打着时代烙印,那么“五四”以来便是自由诗。
自由诗并不是不要韵律,而是“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这是诗人戴望舒在《论诗零札》中指出的。
它如同行云流水,临风作态,随物赋形,虽然变化莫测,但并非没有理路可寻。
讥讽自由诗是“分行写的散文”,无非是僵化了审美偏见而已。
5.对第一段中画线的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
B.中国新诗是随新的历史条件而是形成的。
C. “五四”以来诗歌的革新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
D. 新诗已经直接进入“世界文学”的汪洋。
6、下列不属于新诗形式上主要特征的一项是()A. 诗歌的境界富有现代社会色彩和生活情调。
B. 力图排除僵死的文言词语,将口语入诗。
C. 借鉴并溶化了外国诗歌的音律形式。
D. 在汉语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出文学语言,形成自由体新诗。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胡适是新诗的最早开拓者,而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则奠定了新诗传统的主要基础。
B. 新诗不断地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并适当地溶化在自己的风格之中,逐渐趋同于世界文学。
C. “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如同楚汉骚赋、汉魏乐府、晋宋五言等一样,也有自己的时代烙印。
D. 新诗打破了旧传统,以民歌的基础之上有了创造性的新发展,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点。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四乡。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8、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莫:没有B. 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C.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辟:同“避”D.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亡 :丢失9、下列语句全部表现项羽英勇无畏的一组是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③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④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⑥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A 、①④⑤B 、②③⑥C 、①②③D 、④⑤⑥10、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项羽在汉军兵临城下之时的饮酒夜歌,既表现了他的穷途末路,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这位昔日驰骋疆场的英雄的悲壮人生。
B 、在兵围垓下之时,项羽对虞姬的“悲歌慷慨”,表现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的儿女情怀,司马迁的这段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
C 、八百多人的突围队伍到渡过了淮河后仅有一百余人,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这次战斗的惨烈,正是这惨烈的战争场面使项羽认识到自己是大势已去。
D 、文段结尾处写“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从侧面表现了这位末路英雄的威势,此时的项羽仍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
第Ⅱ卷 90分四、(16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1~14题。
口供闻一多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荼!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注】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口供》是诗集《死水》中的第一首诗。
《死水》初版本分四个部分;这首诗独立于四部分之外,显然,带有序诗的性质。
11、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请体味一下“驮”字和“织”字使用的妙处。
(5分)答:12、简要分析“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荼”一句所蕴藏的思想情感。
(5分)答:13、将下面的名句名篇补写完整,(每空1分,6分)(1),,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青鸟不传云外信,。
(李璟《浣溪纱》)(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4)大行不顾细谨,。
(《史记·鸿门宴》)五、(24分)阅读下面的文了,完成14~17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鲁迅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风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
没有谁的死曾激动过这样广在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
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
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
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精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的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
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的音调。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作过帮助他的语言的姿势。
他的脸上也都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肌肉完全是凝着的。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其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
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
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直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