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行为矫正

儿童行为矫正


— 怎样正确运用惩罚。 怎样正确运用惩罚。 (1) 惩罚与表扬相结合 先肯定后批评 惩罚与表扬相结合, 先肯定后批评. (2) 惩罚与指导相结合 利用惩罚提供信息。 惩罚与指导相结合,利用惩罚提供信息 利用惩罚提供信息。 (3) 惩罚与规则相结合 惩罚后果化 。 惩罚与规则相结合(惩罚后果化 惩罚后果化)。 (4) 不要伤及自尊 不要伤及自尊. (5) 惩罚不要日常化、口头化。 惩罚不要日常化、口头化。 (6) 惩罚的内容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个性 特点. 特点
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
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分析
一 儿童行为问题有哪些 (一) 问题表现 一 1 经常地对抗父母,对抗老师,对抗学校校规。 经常地对抗父母,对抗老师,对抗学校校规。 2 攻击性行为,经常地和同伴打架,欺负弱小同 攻击性行为,经常地和同伴打架, 学。 3 厌学,逃学。 厌学,逃学。 4 说谎、偷窃。 说谎、偷窃。 5 迷恋网络游戏。 迷恋网络游戏。
2 自我管理技术的三个步骤 1 自我观察 2 自我评价 3 自我强化 (1)和学生一起确定问题行为所在,问题一定 )和学生一起确定问题行为所在, 要征得学生的认可 (2)自我记录,或自我记录加老师强化, )自我记录,或自我记录加老师强化, (3)或记录加老师指导,清除环境等干扰因素 )或记录加老师指导, (4)老师指导学生自我强化:行为改进后的自 )老师指导学生自我强化: 我感觉,包括受周围人肯定增加,自信增加, 我感觉,包括受周围人肯定增加,自信增加, 与学生探讨成功经验等。 与学生探讨成功经验等。
5 隔离措施 —— 隔离但不出局 —— 隔离并出局 (二)模仿学习 二 模仿学习
1 示范效应 2 抑制 去抑制效应 抑制—去抑制效应 3 反应促进效应 影响观察学习的因素 :1,2,3,4,5,6。观察学 , , , , , 。 习理论认为有些行为不需强化也可以被学习, 习理论认为有些行为不需强化也可以被学习 , 只要存 在模仿因素。 在模仿因素。
第二部分 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矫正
一 老师或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具 三观” 备“三观”
儿童观 教师观(或父母观) 教师观(或父母观) 发展观
二 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特点
1 与儿童青少年建立关系非常重要 与孩子沟通的三条途径:情感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三条途径:情感沟通, 事实沟通,理论沟通) 事实沟通,理论沟通) 2 以改变环境来完成治疗是很重要的 3 不适合以洞察为主的深度治疗方法 4 治疗的多形态性 5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是两个对象-孩子 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是两个对象 孩子 和父母
三 用行为治疗方法矫正儿童行为问题
(一) 正强化与消退技术的交替使用 差别强化 一 正强化与消退技术的交替使用-差别强化 (DRA) 1 行为的分化强化 行为的分化强化—— 强化适当行为 消弱不适 强化适当行为,消弱不适 当行为。 当行为。 DRA使用前要考虑四个问题 使用前要考虑四个问题 (1) 是否想要提高某一期望行为的发生频率 (2) 该行为是否至少偶尔出现过 (3) 该行为出现后 是否能够提供好一种强化物 该行为出现后,是否能够提供好一种强化物 (4) 对期望行为和不期望行为给予定义 (5) 确认对不期望行为的强化物
4 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
多动性注意障碍 品行障碍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童年孤独症 抽动障碍 非器质性遗尿症
儿童青少年的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 过分好斗或霸道; 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对待动物 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偷窃、 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偷窃、放 逃学或离家出走; 火;逃学或离家出走;反复出现的 谎话;反抗性挑衅行为; 谎话;反抗性挑衅行为;长期严重 的不服从;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 的不服从;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 另一部分人则很容易形成一些懒惰 追求即时享受的道德水准。 追求即时享受的道德水准。
2 暂停法 暂时停掉他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 —— 停掉正性刺激源 —— 情景改变,针对孩子激烈的不良行为和情 情景改变, 绪时,大声的批评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 绪时,大声的批评也许并不是最有效的。 —— 注入幽默 3 协助问行 为)
(一) 确定刺激因素和相应的靶行为 一 1 诱发行为问题的刺激因素 (1)先行刺激特点 问题出现的情景特点 先行刺激特点, 先行刺激特点 问题出现的情景特点, (2)操作性刺激特点 操作性刺激特点 2 靶行为的表现记录 (1) 运动方面:患者的行为和语言是怎样的, ) 运动方面:患者的行为和语言是怎样的, 例如,有无攻击性行为等。 例如,有无攻击性行为等。 (2) 认知方面:患者是怎样想的,对刺激的态 ) 认知方面:患者是怎样想的, 认识等。 度、认识等。 (3) 情绪方面: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 情绪方面: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3 分析患者的动机与需要
4 纠正非适应性认知 (1)对压力、挫折的认知 )对压力、 (2)对人际交往和孤独、失落的认知 )对人际交往和孤独、 (3)对自我实现的认知 ) 5 行为矫正, 关键是要改变“成瘾”现象 行为矫正, 关键是要改变“成瘾” (1) 行为契约 ) (2) 行为替代或强化正性行为 ) (3) 生活情境体验 )
极少部分儿童的个性问题 1 内向、敏感型 (1) 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 ) 对挫折和拒绝过分敏感。 (2) 认知态度的两极性特点。 ) 认知态度的两极性特点。 (3) 情绪的不稳定性, ) 情绪的不稳定性, (4) 与客观环境不相符的敌对心理 ) 与客观环境不相符的敌对心理.
二 针对问题的行为功能分析
2 未满足的需要 (1) 独立、独处的需要 独立、 (2) 权利的需要 (3) 安全与被关注的需要 (4) 爱和接纳的需要 (5) 平等交流的需要 (6) 成功和挑战的需要 (7) 特殊的情感需求 )
3 习得性行为问题 应答性习得和操作性习得. 应答性习得和操作性习得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 (1) 示范效应 (2) 抑制 去抑制效应 抑制—去抑制效应 (3) 反应促进效应 观察学习理论认为有些行为不需强化也可 以被学习,只要存在模仿因素。 以被学习,只要存在模仿因素。
Sroufe (1991)是问题还是正常发展过 ) 程中的偏离
(三)怎样 看待儿童青少年行为问 三 怎样 原因何在? 题—— 原因何在?
1 不成熟 ( 1) 生理不成熟,包括一些儿童的心理 生理不成熟, 生理缺陷 (2) 未充分发展的交往能力 (3) 未充分发展的情绪控制能力 (4) 自我中心主义 (5) 其他不成熟的理解
(二) 对靶行为问题的后果分 析—继发性获益 继发性获益
1 为了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或奖励 2 为了掩饰自己个性的某些弱点 3 逃避某些惩罚或挫折
分析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孩子的顶嘴 提意见类。例如: 你要我早锻炼, 1. 提意见类。例如:“你要我早锻炼,你为什么睡 懒觉?”“你说不要挑食 你为什么不吃鱼? 你说不要挑食, 懒觉?”“你说不要挑食,你为什么不吃鱼?”这类 顶嘴反映了幼儿对成人言行不一的不满,他们明确认 顶嘴反映了幼儿对成人言行不一的不满, 识到成人对幼儿和对自己使用了不同的标准。 识到成人对幼儿和对自己使用了不同的标准。 思考问题类。例如: 你说得不对! 2. 思考问题类。例如:“你说得不对!你说鸡 蛋里有虫子,那鸡蛋怎么又会变成小鸡的呢? 蛋里有虫子,那鸡蛋怎么又会变成小鸡的呢?”这类 顶嘴是幼儿思考问题的结果, 顶嘴是幼儿思考问题的结果,反映了幼儿思维也有一 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定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抗议类。例如: 我没有做那件事, 3. 抗议类。例如:“我没有做那件事,你说我 做了,你有什么根据? 做了,你有什么根据?”这类顶嘴反映出幼儿对成人 的批评不服气,对成人凭空下结论表示愤怒。 的批评不服气,对成人凭空下结论表示愤怒。 不讲理类。例如: 我就是不! 4. 不讲理类。例如:“不!我就是不!”这类 顶嘴是孩子故意不执行成人的指令,是任性的表现。 顶嘴是孩子故意不执行成人的指令,是任性的表现。
(二) 儿童行为问题的定义
在某种条件下经常出现的行为反应,称为习惯。 在某种条件下经常出现的行为反应,称为习惯。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 根据行为主义的观点,人的习惯是通过学习的 过程获得的。大多数的习惯是适应性的,满足 过程获得的。 大多数的习惯是适应性的, 生物的或心理的需要,或可以逃避痛苦、 生物的或心理的需要,或可以逃避痛苦、伤害 及不愉快刺激。然而, 及不愉快刺激。然而,个体也可以通过学习获 得那些不利于他的生存和发展的不适应行为或 不良习惯,但它可能会有暂时的或局部的好处。 不良习惯,但它可能会有暂时的或局部的好处。 HANS EYSENCK认为:不适应性行为可分 认为: 认为 两类,一类是行为表现过剩, 两类,一类是行为表现过剩,二类是行为表现 不足. 不足
非攻击性的 逃学、离家出走、说谎、 逃学、离家出走、说谎、严重不 服从、小偷小摸、 服从、小偷小摸、性淫乱等 攻击性的 过分霸道与打架斗殴、 过分霸道与打架斗殴、残忍对待 动物和弱小同学、严重破坏财物、 动物和弱小同学、严重破坏财物、 反抗性挑衅行为等
品行障碍孩子的病因解释
(1) 病理性寻求刺激。 ) 病理性寻求刺激。 (2) 对一般刺激迟钝。 ) 对一般刺激迟钝。 3) 社会认知能力差, (3) 社会认知能力差,幸福延迟能 力差, 力差,很难从以往经历或惩罚中学 到经验。 到经验。 (4) 自控能力差。 ) 自控能力差。
3 通过惩罚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
为什么有时对儿童的惩罚是必要的. 为什么有时对儿童的惩罚是必要的 1 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2 有助孩子完善自我同一性 3 提高道德水准
四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
(一)网络成瘾的原因的研究
1 家庭教养方式,双重教养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双重教养问题。 ( 1) 缺乏情感呵护,有明显的高操纵、高控制、过度 ) 缺乏情感呵护,有明显的高操纵、高控制、 惩罚,或严重忽视孩子,不与或很少与孩子交流。 惩罚,或严重忽视孩子,不与或很少与孩子交流。 (2) 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放纵。 ) 对孩子物质需求的放纵。 2 此类孩子的个性特征 ( 1) 内向。 ) 内向。 (2) 人际关系敏感 ) (3) 依赖性强 ) (4) 支配性强 ) (5) 社会责任感低 ) 3 我同一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