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北师大版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5.如图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机械秒表的示数是s.6.人们以分贝(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不是)指没有声音.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它是属于从处减弱噪声的.7.李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km/h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风,风速是m/s。
8.高级音响一般都配有立体声音箱,这种声箱至少装有三只或三只以上的喇叭,它发出的声音美妙丰满,和原来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其中的道理是。
二、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4 分)题号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9. 下列图象中,反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B.C.D.10.下列成语中描述的不是机械运动的是()A. 南辕北辙B.夸父追日C.顺水推舟D.精忠报国11.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变为 1 米 / 秒,则我们周围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关于这一问题,一位学生提出了下列四个有关的场景,请你判断不正确的是()A.教室内学生能更清楚地听到教师的讲课声B.乐队在会场内的演奏将变得很混乱C.汽车的喇叭不能再起到原来的作用D.我们听到万米高空传来的客机声时,却不能看到该飞机12.一声源保持振动情况不变,某人逐渐远离,则人听到的声音()A.音调逐渐降低,响度逐渐变小B.音调逐渐降低,响度保持不变C.音调保持不变,响度逐渐变小D.音调保持不变,响度保持不变13.有甲、乙两辆汽车,它们的运动时间比为t 甲∶ t 乙= 4∶ 3,通过的路程之比为s 甲∶ s 乙= 5∶ 2,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A. 6∶ 5B.5∶ 6C. 15∶ 8D.8∶ 15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查听胎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的作用B.某声源 1 分钟振动360 次,我们是无法听到该声音的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音调高15.自古长江三峡雄奇险秀,滔滔江水奔腾直下。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在其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中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座号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文中所描绘的平均速度约为()A . 5 km/h B.50 km/hC . 100 km/h D.500 km/h16.下列事件中,你认为可能的是()A.可以用超声波测量海面到海底的距离B.可以用次声波测量地球到月亮的距离C.有些小动物可以预感地震是听到了地震产生的超声波D.在相同温度和介质的情况下,超声波传播速度快于次声波17. 2008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1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口技”表演,模仿的是人的音色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响度大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指的是声音音调太高,太刺耳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19.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 t 图像如图所示。
由图像可知:()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其目的是:_测量时间,以_测量时间的误差。
(填“减小”或“增大”)(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 A 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 V AC偏。
(填“大”或“小” )(4)小车通过全过程的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填“变大” “不变”“变小”)(5)若 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 6s,甲在乙前面1. 2m处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20.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实验:钢尺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B.乙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C.丙实验:鼓面的振动幅度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可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三、实验题 ( 每空 1 分,共 16 分 )21.(6 分 )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编号材料A铜B铜C铜D铜E铜F铜G钢H尼龙I尼龙长度横截面2/cm积 /mm600.76600.8960 1.02800.761000.76801.02801.02100 1.0222.( 10 分)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表中所列9 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小华又借来一个能够测量声源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最好填上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4)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5)该探究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四、计算题(共15 分)23.( 4 分)下表是福州至厦门 D6201 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车站里程 / km到站时刻发车时刻福州07:12莆田1057: 547:56泉州1748: 178:19厦门2769: 02(1)列车从福州到泉州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时?(2)列车在 7:55 的瞬时速度为多大?24.( 4 分)一列火车以72km/h 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200m的铁路桥 , 整列列车完全过桥, 整列火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为84s, 则(1)该列火车长为多少米 ?(2)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为多少秒?25. (3 分 ) 某人在距海面 6.8 米的轮船甲板上向海底发射声音信号经过0.84s 接收到反射信号、此处海的深度为多少米?(当时空气气温为15℃,海水平均声速为1500m/s).26.( 4 分)在学校秋季运动会上小聪成为了一名一百米终点计时员,但由于他是听到枪响后才开始计时,测出小明同学的成绩为11.46 秒,请你通过计算求出:(1)发令后,经过多少时间小聪才听到枪响?(保留两位小数)(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设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米每秒).2015-2016 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一、填空题 (17分 )1.水岸2.笛子笛子座号3.瞬时速度8min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5. 1.30; 32 6.不是;声源7.西风 5m/s8.,利用双耳效应二、选择题 (24 分 )题号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 D A C C D B D B C D D 三、实验题 (16分 )21.( 1) v=s/t( 2 )增大减小( 3 )大( 4)变大(5) 0.2m/s22.( 1) A、 B、 C;(2) A、 D、F;( 3) 80; 1.02 ;(4)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的频率,然后改用不同大小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频率,重复三次,进行比较分析;(5)控制变量法.四、计算题 (15分 )23.161Km/h (2分 )0(2分)24.480m (2分 )12s (2分 )25.600m(3 分 )26.( 1)发令后,经过 0.29s 小聪才听到枪响; (2 分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11.75s .(2 分 )22.( 1) A、 B、 C;(2) A、 D、F;( 3) 80; 1.02 ;( 4)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的频率,然后改用不同大小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频率,重复三次,进行比较分析;( 5)控制变量法.四、计算题 (15分 )23.161Km/h (2分 )0(2分)24.480m (2分 )12s (2分 )25.600m(3分 )26. ( 1)发令后,经过0.29s小聪才听到枪响;(2 分 )(2)小明同学的实际成绩为11.75s.(2 分 )2015-2016 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八年级物理试卷一、填空题 (17 分)1.水岸2.笛子笛子3.瞬时速度 8min4.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5. 1.30; 32 6.不是;声源7.西风 5m/s8.,利用双耳效应二、选择题 (24 分)题号910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 D A C C D B D B C D D三、实验题 (16分)21.( 1) v=s/t( 2 )增大减小( 3 )大( 4)变大(5) 0.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