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噬菌体PPT教案

噬菌体PPT教案


噬菌体的应用
细菌的鉴定与分型 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
依据:结构简单,基因数目少,培 养方便,生长迅速,遗传和变异易于控制 和辨认。
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若在某一标本中检出某种噬菌体数
量较多,表明有相应的细菌存在。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前噬菌 体、溶源性细菌
二、问题: 1、简述两种不同噬菌体的生活史。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溶源作用
可见温和噬菌体既有溶源周期,又 有溶菌周期,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如紫外 线、X线,可转变为毒性噬菌体,而毒性 噬菌体只有溶菌周期。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温和噬菌体可有三种存在状态: 游离的具有感染性的噬菌体颗粒( 溶菌周期) 前噬菌体(溶源周期) 宿主菌细胞质内类似质粒的噬菌体 核酸(游离)
噬菌体
一.概述 噬菌体是吃细菌的东西,其实它
是侵染细菌、真菌、放线菌、螺放体等 微生物的病毒。是专性细胞内寄生,噬 菌体颗粒可以在细菌细胞外存在,但只 能在细胞内繁殖(即遗传物质一定要进 入细胞才能复制)。
噬菌体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大小
1.大小以nm计,需电镜观察。 2.形态:蝌蚪形(复合体),微球形 (20面体),丝形。
大于一般细菌
抵抗乙醚、氯仿和乙 醇
75℃ 30min或更久才 能被灭活
耐受低温和冰冻
但对紫外和X射线敏 感,一般经紫外照射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严格的寄生性(宿主特异性)
只寄生在易感宿主体内,即一种 噬菌体只能在相对应的细菌内增殖,如 伤寒沙门菌噬菌体只能感染伤寒沙门菌 ,而不能感染其它种的沙门菌(变形杆 菌)。
溶原性细菌
Events Leading to Lysogeny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Phage coded
enzyme
gal
• Repression of the
phage genome
• Repressor protein
• Specific
• Immunity to


转录
转译
子代DNA
晚期mRNA 晚 期 Pr ( 噬 菌 体 衣壳与其它结构Pr)
成熟和释放
子代DNA与子代外壳Pr在细菌细胞质 内装配成完整的子代噬菌体。
当 子 代 噬 菌 体 增 殖 到 一 定 数 量 ( 201000个)时(噬菌体晚期基因可编码合成 一种溶菌酶),使细菌裂解,噬菌体释放 游离,又可去感染另外的细菌。称溶菌周 期,约25min。
Tail Fibers
衣壳:保护遗传物质和帮助侵染新的宿主
的作用
Base Plate
Infection of host cell by T2 phage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抗原性
噬菌体具有抗 原性,能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抑制相 应噬菌体感染细菌 。但对已吸附或进 入宿主菌的噬菌体 不起作用。
抵抗力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效价指噬菌体悬液的浓度。即噬菌体数/ml样品。
斑点试验法 液体稀释管法 双层平板法 单层平板法 快速玻片法
涂布菌液液
45C培养
···
斑点试验法
噬菌斑
液体稀释管法
试样(
培养液和宿主细胞
噬菌体数=原细胞数 — 活细胞数
生物合成
细菌不再复制自身DNA,而受噬 菌体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利用 细胞的合成机构,如核糖体、tRNA、 酶、ATP等,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复 制子代噬菌体DNA,同时在不断合成子 代噬菌体的外壳Pr。
生物合成
RNA多聚酶的转录 胞浆内核Pr体转译
亲代DNA mRNA
早期Pr(功能Pr)
双层平板法
菌液+噬菌体试样+琼脂培养基
琼脂平板
培养10天 计数噬菌斑
噬菌斑数=试样中噬菌体数
快速玻片法
试样+宿主细胞 +琼脂培养基
布在灭菌玻片上
充分混匀
短期培养
低倍镜下计数噬菌斑
噬菌体增殖规律的描述方法
离心术 抗病毒血清
培养
定时取样测噬菌斑数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噬菌斑数为 纵坐标,绘出的曲线为一步生长曲线。
蝌 蚪 形 由 20 面 体 头 部 和 连 接 螺 旋 状尾部复合而成,尾部能收缩,有尾鞘 或没有尾鞘,可有尾板或尾丝相连。尾 部作用是帮助遗传物质注入细胞。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大小 Head/Capsid
3. 结构:
由核酸Pr组成。头部内含核酸,Pr构 成衣壳,包括尾部。 核酸:DNA或RCNoSAnhteraa单tchti链le 或双链,线性T或ail 环状(多数线性双链)
superinfection
gal
bio
gal bio
bio
Termination of Lysogeny
Induction gal
Adverse
conditions
gal
Role of proteases
recA protein
Destruction of • Greepnreesexsporression • Excision
这种特异性的根据是细菌表面所 存在的噬菌体受体。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裂解作用
噬菌体感染宿主局后可出现两种 结果,其一是裂解细菌,完成溶菌周期 (裂解周期),这种噬菌体称毒性噬菌 体。
毒性噬菌体:就是能在宿主菌细 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子代噬菌体,达到 一定数量后,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毒性噬菌体的溶菌现象
毒性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可出现溶菌 现象,如果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 成半透明的菌悬液,感染后,便澄清。 在固体培养基中,若用适量噬菌体和宿主 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培养基表面可有透 亮的溶菌空斑出现。一个空斑系由一个噬 菌体复制增殖并裂解细菌后形成的,称为 噬斑.
噬斑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 Lytic growth
gal
bio bio gal
bio
bio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溶源性细菌特征: 照样能正常分裂,并将前噬菌体传至 子代细菌 溶源菌携带的前噬菌体编码的阻遏蛋 白能抑制后进入菌体的毒性(同种或 有亲缘关系)。噬菌体的生物合成, 既产生了“免疫力”。
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
溶源性细菌特征: 细菌染色体中整合的前噬菌体给细菌 带来新的性状,如白喉杆菌感染β‐棒 状杆菌,产生白喉毒素。 溶源性细菌中有个别细菌可中指溶源 状态(发生率10-5),即少数前噬菌 体可从细菌染色体上脱落,并在菌体 内复制子代噬菌体,最后导致细菌裂 解,释放出成熟噬菌体
裂解作用
增殖方式:复制 增殖过程:
吸附 穿入 生物合成 成熟和释放
吸附和穿入
有尾噬菌体通过尾刺或尾丝特异地 吸附在敏感细菌表面的相应受体上(是Pr 或多糖),两者接触后,噬菌体尾板上 的少量水解酶溶解宿主细胞壁肽聚糖形 成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将头部中核酸 经尾鞘小孔注入细菌细胞内,Pr外壳留在 菌体外。
溶源作用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 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 DNA复制,并随细菌分裂而传代。这种随 细菌分裂而传代的状态称为溶源状态。能 形成溶源状态的噬菌体称温和性噬菌体。 整合在DNA上的噬菌体基因称前噬菌体。 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溶源性细菌。
prophage: 整合在细菌基 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