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2006

东南大学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2006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为东大00级学生,文章写于2006年冬天。

PS:文章比较长~2006年,冬天。

前几天坐在床上把阿来的《尘埃落定》又看了一遍,平平的又生出几分惆怅和感动。

望着窗外黑黑的光光的树枝,想想这应该是我在南京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吧?工作定了之后,突然开始留念了这个城市,毕竟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六年多了,一天晚上经过天桥的时候,无意向桥下望了一下,发现车灯和路灯灯光编织出的南京竟然如此的可爱。

我开始在校园里游走,试图寻找我以前的影子,发现虽然自己在东大生活学习了6年,但自己对她却是如此的陌生,六年啊,自己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长大到踏入社会,也许很多人认为学校压榨了自己很多,但事实上你如果想想自己这几年如果不在东南大学,你自己现在的处境会是怎样呢?看着校园里陌生的建筑和匆忙的行人,冬天特有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树枝印在水泥路上,心中感慨万千,赶快冲动的把学校的影子记录下来,整理成东南大学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记录我的成长。

是为序。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一——大礼堂你踞守着东大百年的基业屹立你见证着东大百年的发展沧桑你凝视着东大百年的人物风云你记载着东大百年的历史变化大礼堂的历史没有100年,但确是东大校园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去过博物馆的朋友都知道,大小博物馆都会有自己的镇馆之宝,而大礼堂,则是东南大学的镇校之宝,可以代表东大的形象出现在任何场所。

而正是因为大礼堂的存在,南大一直未敢自居中央大学后身。

大礼堂位于学校正中,坐北朝南,灰色的正身,绿色的屋顶,东西各伸出两翼,为礼东礼西。

礼东下为春晖堂。

2002年之前礼堂前为大花坛,校车经常停放在周围的道路上,后校庆时将花坛拆掉改建成水池。

礼堂内有三层,立体结构,可纳两千余人。

舞台面积甚大,可作讲座讲台,亦可举行大型晚会。

无数名家在讲台上做过演讲,我也是无数次做在台下聆听大师的智慧。

古老的大礼堂容纳了前期文化的精髓,也吸取了现在文明的精华。

即使是单单的坐在里面,也会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礼堂前留影想必是每位东大学子都要做的事情。

在图书馆二楼的报刊栏里可以看到一张黑白的毕业照,民国多少年的,那是我们的前辈,身后的大礼堂当时还很年轻。

而照片上的人,也许现在大多不在世上了吧?每年的六月份水池前都会搭好架子,然后不同的人在架子上留下他们在东大最后的表情。

而大礼堂,则依旧驻守在这里。

礼堂前的喷泉是02年百年校庆时而建,正八边形,中间为一大喷泉,周围围着八个小的。

喷水从早到晚,生生不息。

偶尔停止的时候,水池静如一面大镜子,不禁让人想起“心如止水”,风起的时候便是“吹皱一池春水”,给大礼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走在大礼堂的周围,有时不禁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些事情,跟学校有关的,跟学校无关的。

我们的前辈建造了这样的一座礼堂,也许没有想到许多年后,有许多事情会在这里发生。

若干年后,我们离开这个校园,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大礼堂,依旧屹立在玄武湖畔,紫金山脚。

在她周围,又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二——曾经的浦口这是让我心痛的地方,虽然现在依旧挂在东南大学的名下,但是我知道,我已经不属于这块土地了。

浦口又称桃园,至于算不算上世外桃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

这里远离喧嚣的都市,2000年我从农村来到浦口,这里在我眼中就是都市,而对于在大城市呆惯了的同学,这也许是他们的农村。

浦口校区于89年开始使用,06年夏天所有的人搬至九龙湖,共用了17年。

我于00-02在这边学习了两年,刚进浦口的时候文昌院还在装修中,而图书馆则还在规划中。

当时我住在桃园一舍,后来改成了女生宿舍,操场也是煤渣的。

待到02年搬到本部的时候操场变成了塑胶,图书馆也落成投入使用,胳膊粗的小树也长成小腿粗了……其实看过浦口规划图的同学都知道,浦口现在的规模大概只有规划的一半多,在金工实习的那片山则是二期的学生宿舍,至于以后能不能成为宿舍我们无法考究。

浦口还是很大的,一次无聊的时候爬上了文昌后面的山坡,远眺,能发现延脉的山上有一道围墙,曲曲折折,应该是所谓的界线吧?我到东大的时候已经把东边的校区买了过来,两个校区中间的那条小路人气极旺,其实原来是被称作“中英街”的,是两个学校斗气的结果。

路正名火炬路,两边饭馆无数,菜很便宜,饭则是不要钱,以致于有的同学在饭馆里包饭,一个月也就200多一点吧?现在那条路整改成柏油道了,也没有人有兴致去上面逛了……浦口是要做早操的,每天6点多熟悉的音乐准时响起,期间换了一个,不过感觉是很动听的,全校性的广播至尽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现在依旧记得桃园一舍二单元314房间的电话号码8845335,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附:浦口的建筑和回忆成贤楼:从楼体上很容易看出这是最老的教学楼,基本上没有多媒体。

朝南的房间很小,很多英语课在那边上。

晚上4楼的小房间灯光一直不好,于是有谣言说那边闹……五楼是电教中心,偶尔看数学教学或者爱国教育电影,还看过世界杯。

华罗庚馆:有浦口的标志建筑——水塔,一楼是会堂,可以举办讲座或者表演。

二楼一开始是大大的自习室,新图书馆建成后一直空着,现在改为教室了。

三楼是教室,更大的作用是成贤和金坛的通道,上午第二节课后经常出现人流高峰。

四楼有一个公共机房,可以把自己的机子放进去统一管理,旁边还有一个房间貌似舞蹈房,经常有美女在练习。

馆后是一片大草地,早晨很多人在读英语,中午有很多情侣在休息(天气好的话)。

金坛院:一楼原来是图书馆,墙壁上有老顾的题词。

多媒体教室比较多。

物理实验楼:印象比较清楚的是四楼是个大机房,还分区呢。

有很多机子,最开始的C++就是在那里学习的。

二楼和三楼做物理实验,一楼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楼里因为有实验器材基本上所有的窗户都拉着窗帘,晚上的时候阴森森的。

文昌院:继续继承了浦口教学楼四合院的风格,建成较晚,也是比较新,一楼有几个比较大的教室,可以做讲座或者放“英文剧场”,一块钱就能看两场了,经济实惠,周末好去处。

文昌院旁边有个水坑,里面水草很旺盛,我哥们还在里面钓过龙虾。

真知馆:内有真知堂,也是适合做晚会的地方。

一楼基本是浦口校区最高领导的办公地点。

二楼和三楼是做电类实验的,四楼是公共机房,大一的时候经常有人排长队等着上机,当时还要买机票。

新图书馆开放后人气骤减……大操场:校运会时最热闹,校庆的时候换成塑胶,当时已经是夏天了,草皮表明温度很热,基本上没怎么玩。

只是记得世界杯的时候中国第一场输给哥斯达黎加,很多哥们到操场上踢球发泄。

篮球场:8舍门口有一块,很大。

3舍旁边也有一块,3个场子。

还有一个就是食堂旁边的了,有两块。

我是一舍的,所以一般都到食堂旁边玩,玩到很晚,看着很多同学吃饭洗澡从旁边经过,也有人吃过饭驻足观看。

浦口食堂有个大叔篮球玩的很好,偶尔跟我们玩玩,很吸引目光。

体育馆:日本人捐的,据说是按照90北京亚运会的标准建的,偶尔下雨天的体育课在里面上。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一的时候李阳在里面讲座,骗了不少人去买他的书。

图书馆:很PP的说,可惜我只用了半年,快考试的时候一大早就有人HOLD 准备自习,因为有空调。

一楼的书都是新的,口水啊……跟本部一开始的那个图书馆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宿舍:老一点的是一舍、四舍和七舍,其他的都是后建的。

每天要熄灯,考试复习的时候可以延迟。

后来线路改造了解决不少问题,依然记得大一夏天大家不满学校过早熄灯,站在走廊里敲脸盆大叫。

后来二舍的人累了声音小了,一舍攻击二舍,二舍马上组织力量反攻,后来四舍的女生也放下淑女的架子,加入了声势浩大的群骂中……年轻,就是有活力!琐碎:8舍旁的修鞋摊,那个老师傅什么都会修。

鞋子、篮球、钢笔啥的,还收废纸!建行旁的理发店,一对夫妇开的,手艺不错,价钱又公道。

别克专卖店,经常打半折。

金工实习工厂,在校最西边,几座楼孤独的坐落在那里,里面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机器。

在往西边是一个大大的水洼,不知道多少人见过?成贤楼后面的野草地,其实是个操场。

一开始的时候根本没人去,后来图书馆落成,主操场在修建,人气见长……后山,预期的宿舍区。

基本上没开发,也没见人上去过,上去了能干啥呢?十舍旁边的桃树林,这才是真正的桃园,环境很好,情侣爱去的地方,现在是一座高楼。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三——体育馆体育馆实际上是东大历史最久远的建筑了。

最早在浦口机房上网的时候看到关于体育馆的介绍,印象最深的是诗人泰戈尔曾经在里面做过演讲,那个时候泰戈尔在我心目中就像现在李宇春在某些人心里的地位差不多。

后来在图书馆借了本泰戈尔诗集,书的最后记录着泰戈尔的生平,我仔细的寻找着。

果然泰戈尔曾经在中国呆过半年,而且书上明确注明了某天某月某日下午在中央大学体育馆做讲座。

这个发现让我更加兴奋不已,可能是觉得学校没有浮夸吧,也更加想去体育馆看看了。

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虽然在图片上看过很多次,但现实的体育馆更能给人一种沧桑而又活力的感觉。

现在的体育馆与80年前的体育馆也就外表一样了,里面肯定发生过很多变化,介绍中说刚建成的时候还有游泳池,然后根据体育馆外边有台阶我们可以想象以前体育馆的样子——一楼是游泳池,可以游泳。

二楼……二楼是什么样子呢?泰戈尔是怎么做的演讲呢?我曾经无数次的在二楼独自的寻找着,走着,想着哪一块地板是泰戈尔曾经站在上面讲演的呢?校庆的时候体育馆也是大大的装修一番,现在的体育馆一楼是体育系的办公地点,还有健身房和器材室,二楼完全开放,可以打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

虽然年岁久远,但体育馆依旧耐用。

记得某年的残疾人乒乓球比赛就是在二楼举办的。

我曾经去过很多体育馆,大多是90年后的,现代化气息很浓,器械很牛,座位很多。

但我们的老体育馆,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依然矗立在东大的这片土地上。

它已不单单是一个健身运动场所了,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文化精神,代表了东南大学拼搏不止的精神。

东大最值得回忆的十个地方之四——校东校东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地方。

这是仅次于沙塘园的一个比较老的宿舍群,提到校东,我更愿意把11、12、13、14和老六舍做为校东的成员,而新建的文昌八九舍,与本文无关。

校东的宿舍年代久远,大二的时候出去玩结识一90年代初在东大读书的校友,他无不感慨的说,那个时候东大的本科生宿舍在全国看来就是不好了,十年过去了,样子还是那个样子……当时还住在浦口,不由对本部的宿舍产生的抵触和害怕心理。

后来大二快结束的时候要安排本部的宿舍了,果然是8个人一间!但也没办法啊,不过听说自己要住12舍,而13舍是女生宿舍,不禁窃喜。

等到了本部之后才发现上当了……说实在的,我现在也想不通为什么把女生宿舍单独命名为13舍,难道14舍是后建的?身居12舍,一开始的时候觉得拥挤,习惯了也就好了,而且发现了人多的乐趣,比如说组建局域网不需要很长的网线、晚上的卧谈会更热闹……时每个房间的保险丝都是2安培,加上大家穷买不起笔记本和液晶,所以最多只能开一台电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