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相关介绍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 的有趣的例子。 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 恶行? 恶行? 学生: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 种欺骗是恶行吗? 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学生:这是善行。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公元前399年)古希 年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岁左右 岁左右,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 志地做学问。 志地做学问。
四、名言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 )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 之门。 之门。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 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 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三、故事—最大的麦穗 故事 最大的麦穗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 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 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 们说: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 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 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 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 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 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 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 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 定夺。 定夺。
苏格拉底之死
在雅典恢复奴隶 主民主制后, 主民主制后,苏格拉 底被控, 底被控,以藐视传统 宗教、引进新神、 宗教、引进新神、败 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 罪名被判处死刑。他 罪名被判处死刑。 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 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 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二、教育思想
一、论“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 二、创”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及柏 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 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被并称 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 希腊三贤” 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 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一、生平简介 二、教育思想 三、故事 四、名言 五、总结
2、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 、苏格拉底方法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 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 教学法-- 苏格拉底方法” --“ 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 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 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 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 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 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 启发、 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 启发、引导 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归纳和定 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 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等步骤。由于苏 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等步骤。 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 ,因此,"苏格拉底 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 知识的产婆",因此, 苏格拉底 知识的产婆 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 产婆术"。 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方法 也被人们称为是 产婆术 。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 了很长一段时间。 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 你们已经到头了。 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 初醒。 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 大的, 即使碰见了, 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 出准确的判断。因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出准确的判断。因为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这样一个 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 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 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 的一穗。有的人见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 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 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 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 在的。 在的。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 苏格拉底方法” 苏格拉底方法 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苏格拉底在教学 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 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பைடு நூலகம்生回答, 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 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 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 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 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 今天,问答法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卢梭、 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 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 底方法的启发。 底方法的启发。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 、 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 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 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 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 , 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 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 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 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 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们要 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 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 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 美 德即知识"的命题 的命题。 美德即知识 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 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 德即知识 的命题。从"美德即知识 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 德行可教"的主张 的主张。 德行可教 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 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 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 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 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 同 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 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 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条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