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水泥熟料强度

探讨水泥熟料强度

探讨水泥熟料强度
1 本人从事水泥行业20年余,从土立窑的窑工开始,烧过立窑、中控窑,现在做5000t/d 的窑操,从事过车间主任、生产部部长、质量厂长,具有煅烧高级技师,工艺师证,统计研究过多家水泥厂的熟料台账对提高熟料强度有着以下的见解,现将我的看法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先从配料开始,配料中要追求高KH、低N、低P,(需要说明的是我的观点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在这里,一般厂家追求高KH、高N、高P,他们的理由是提高C3S 和C3A)毫无疑问,高KH的目的是追求高C3S ,降低N率目的同样是提高C3S ,虽然从理论上讲N率越高形成的C3S 越多,但这只是在相同KH的情况下,在实际煅烧中就不是理论数据,殊不知熟料的易烧性不只是以KH决定,也决定于N率也就是说,KN越高、N率越高,易烧性越差。

如果提高N率一般情况下Fcao就高,只能降低KH,这样达不到提高C3S 的目的。

我们可以做个计算,每提高0.1的KH要大于提高0.1的N率所得到的C3S 。

根据我的经验1.8的N率在实际煅烧中熟料饱和比可以提高到0.98,FCao可以不超过2.5,但是如果2.9的N率,实际煅烧中熟料KH不能超过0.89,如果达到0.9的KH,熟料中的FCao就会超过2.5。

并且我通过统计多家的熟料强度可也确定的说:KH和熟料强度特别是三天强度成正比,而N率和三天强度几乎没有规律。

所以要想提高三天、28天强度必须要提高KH,想提高KH,实际生产中N率就提不高。

降低P值的目的就是提高C4AF 降低C3A,这一条大家不明白的往往就是被C3A的三天强度多蒙蔽,关于C3A的叙说,水化热高,三天强度三天内全部发挥出来,但请记住一般情况后边还有一句,绝对值不高,实际上C4AF 的强度仅次于C3S ,即便是三天、28
天强度也远远高于C3A,通过我对多家的熟料台账统计证明P值和三天强度,28天强度成正比,C3A对水泥性能的负面影响也大,水化热高、强度绝对值不高、凝结时间来得快,还要石膏来调节,假凝是它、熟料强度到缩也是它,所以尽可能的降低,只要不影响煅烧产量就行。

煅烧对强度的影响大家知道的不少和理论上的差距不大,我暂且不论正。

2 楼主的配料方案已显落伍!
ISO检验结果表明,高硅低铁配料强度损失最小,这也是转窑和立窑的区别所在.此外,高硅水泥和易性等使用性能均优于高铁,这也是众多立窑小水泥除强度外所无法相比的!
高KH低S配料属八九十年代立窑采用复合矿化剂的配料方案,实施ISO如果继续沿用该方案则显产量低,煤耗高!而大型干法窑采用高硅中饱和比配料则是传统的转窑技术,也是实现
良好煅烧的根本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立窑采用高硅配料并非某立窑水泥研究所的所谓新工艺技术,要实现低煤耗
快烧还得老老实实地从改进生料的易烧性着手!
本人水泥工艺大学本科毕业,也操此行当20多年,是早期立窑复合矿化剂的成功生产实践者,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3 以下是引用CHCM888在2006-1-5 18:41:38的发言:楼主的配料方案已显落伍! ISO检验结果表明,高硅低铁配料强度损失最小,这也是转窑和立窑的区别所在.此外,高硅水泥和易性等使用性能均优于高铁,这也是众多立窑小水泥除强度外所无法相比的! 高KH低S 配料属八九十年代立窑采用复合矿化剂的配料方案,实施ISO如果继续沿用该方案则显产量低,煤耗高!而大型干法窑采用高硅中饱和比配料则是传统的转窑技术,也是实现良好煅烧的
根本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立窑采用高硅配料并非某立窑水泥研究所的所谓新工艺技术,要实
现低煤耗快烧还得老老实实地从改进生料的易烧性着手! 本人水泥工艺大学本科毕业,也操此行当20多年,是早期立窑复合矿化剂的成功生产实践者,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从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角度来讲,你的说法是正确的。

高硅水泥与外加剂的相容性好。

ISO标准与高硅配方适应性强。

1 记得刚实施ISO的第一年,本人曾于湖南某立窑厂搞技术服务,沿用原配料方案,熟料KH0.96N1.8左右,的确全年42.5级水泥富裕标号合格率达100%,且混合材年平均达17.5%,只可惜产量不高,而煤耗稍高.后改KH0.91N2.1P1.5左右,虽3天稍低但28天较前好,且上火快,产量高,煤耗亦较佳! 众所周知,实施ISO,立窑生产高标号熟料,3天强度易但28天难,而适当提高C2S,相同的粉磨比S和F-C对比下,28天强度确实有所提高.(注意本人所指是”适当”而不是走极端). 与GB比较,实施ISO,强度损失顺序为C2S<C3S<C3A<C4AF,您难道不同意吗? 楼上一定对<化验室手册>很熟悉,广西北流成功应用复合矿化剂是采用高KH 配料方案,本人就是该技术的成功实践者,但后来改用广州石井配方更显优质高产低消耗,楼
上各位不妨试试? 而对旋窑,KH0.9N2.5左右则较为适中,也是旋窑从生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旋窑的优势所在!如改高KH高F势必会引起F-C高,破坏窑皮,还原料等.立窑可以试,但转窑本人认为就大可不必!转窑的配料要做到”难烧但不发散,结粒但不起块”---这是宗旨! 周沛教授的<现代立窑技术>本人认为很是肤浅,我看了;此外,本人在此对那些声称立窑熟料28天抗压强度可以达到60Mpa的同仁作诚恳务实地求证:您的小磨试验控制了比表面积了吗?做的准确度如何?最后一点要说明,无论何种配料方案,强度不是关键,优质高产低消耗才是最佳
很好!能遇上你这样有才华朋友是我的荣幸:
先解释你这句:强度损失顺序为C2S<C3S<C3A<C4AF,你这只是强度损失的顺序,并且还是新老标准对比的强度损失,你因该明白:我们讨论的是强度,并且是用新标准作出来的,不存损不损失的问题,三天、28天的强度顺序为C3S<C4AF<C3A<C2S这没有什么可异议。

1 昨天因有事请没谈明白,今天接着来
先解释你这句:强度损失顺序为C2S<C3S<C3A<C4AF,你这只是强度损失的顺序,并且还是新老标准对比的强度损失,你因该明白:我们讨论的是强度,并且是用新标准作出来的,不存损不损失的问题,三天、28天的强度顺序为C3S<C4AF<C3A<C2S这没有什么可异议。

再解释以下问题,
朋友讲:曾于湖南某立窑厂搞技术服务,沿用原配料方案,熟料KH0.96N1.8左右,的确全年42.5级水泥富裕标号合格率达100%,且混合材年平均达17.5%,只可惜产量不高,而煤耗稍高.后改KH0.91N2.1P1.5左右,虽3天稍低但28天较前好,且上火快,产量高,煤耗亦较佳!
事实上你已经承认高KH强度高,这没什么可异议的,你的另一个表达意思既是:低KH高N率的产量高并且煤耗低。

我不承认。

事实上立窑产量高低取决于煤,对于三率值的关系不是太大,煤高燃烧速度慢,形成的液相量就多,粘度也大,产量低;煤少,由于温度低起火慢,液相量和粘度小,底火层不牢固,产量也低。

KH的高低决定于游离氧化钙高低,只要煤适当产量仍然不会低,理论上讲KH、N率和煤耗成正比,这你不会不承认吧,你降KH 提N率这要看它们二者之间抵消多少,再者立窑的煤耗高低主要取决于明火煅烧和窑筒体的保温,对于三率值得变化就显得很微弱,提一次火的煤耗要比率值得变化大得多。

我曾经在浙江烧过0.94的饱和比,2.1的硅酸率,在山东烧过0.95的饱和比,2.0的硅酸率铁率1.0,在吉林烧过0.97饱和比,1.7的硅酸率,铁率1.4,在辽宁0.92KH,硅酸率2.5,铁
率1.9,影响产量的大部分原因是煤的掺加量,产量在我的管理下在他们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大的提高。

再谈矿化剂,事实上矿化剂不是完全但的通,我们也不能否定它的原理,有不少的厂家从没有过渡到有再到没有,这些与科学的管理,科学的配方有关,我们这里不再论证。

对你所给转窑下的结论,我不反对,但是我们厂的5000T/D生产线现在为0.92,2.5,1.4,强度在61MPa左右,但是个别大厂在0.88,2.9,1.7左右强度却在50左右,我想不知道与你的理论有没有区别,请回答。

至于周沛教授好像已经去世了我们没必要贬低它了,观点吗我们只作参考
朋友;
其实我更多关注的是回转窑,确切地说5000t/d大窑,我对大厂的配料更是关注,因为今后来说它毕竟是要担负起卧国水泥的民族工业的重担。

至于立窑的终结只是早晚的问题。

至于立窑的质量产量就拿现在管理好的来厂家来说,还是非常有竞争力,但是至于产量的高低有很多种算法,有的厂家是按称来计算,有的厂家是用水泥倒退,至于报表有很多是不准的,但最好的应该是用年终倒退水泥的办法比较准,还有运转率的统计都有问题。

请你算一算14吨的台时每年按90的运转率,按80%的水泥用量就接近生产水泥14万吨,需要说明的立窑厂子很少有按80%的用量,并且运转率管理好一点的都要达到94以上,最高的一年我管理的窑运转率高达97%,一年仅仅停机11天。

所以有些产量需要推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