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知识点整理完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知识点整理完
淡竹叶
甘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银翘散清营汤凉膈散清暑益气汤三仁汤
2、口舌生疮,3、尿赤淋浊(心火上炎)导赤散小蓟饮子
栀子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能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黄连解毒汤凉膈散龙胆泻肝汤越鞠丸咳血方天麻钩藤饮桑杏汤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1、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
2、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消风散
3、热毒疮疡,丹毒及痄腮喉痹
1、兼见大便秘结者,用之尤宜,便溏者慎用。
蝉蜕
甘,寒;
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透疹,
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咽痛音哑;
2、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消风散
3、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藁本
辛、温;膀胱、肝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1、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风寒湿痹
1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鼻塞、巅顶痛剧2皮肤风湿瘙痒
苍耳子
辛、苦、温;
有小毒,肺
发散风寒,通鼻窍,
祛风湿,止痛
风寒感冒;鼻渊头痛;风湿痹痛
血虚头痛不宜使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辛夷
辛、温;肺、胃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1、风寒头痛鼻塞
2、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消风散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衄下血槐花散
1、4.5-9g不宜久煎
2、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1、外感表证仙方活命饮痛泻要方
2、风疹瘙痒消风散
3、风寒湿痹证九味羌活汤川芎茶调散
4、破伤风
1治风疹、皮疹瘙痒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补中益气汤
4、疟疾
退热生用且用量稍重,疏肝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行经酒炙,骨蒸劳热用鳖血拌炒
升麻
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透发不畅;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
2、热毒所致多种病证(风热头痛,胃火上攻之齿痛,咽喉肿痛及麻疹透发不畅、温毒发斑);清胃散
1、15~60g,打碎先煎,
2、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宜生用,敛疮宜煅用。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1、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之壮热、烦渴、脉洪大);白虎汤清暑益气汤消风散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骨蒸潮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大补阴丸
4、阴虚内热消渴;玉女煎酸枣仁汤玉液汤
5、肠燥便秘。
1、既治疗里实热,又治疗里虚热。
1、湿热之泻痢、黄疸、便血、湿热带下,阴肿阴痒;2、皮肤瘙痒,疥癣;消风散3、湿热小便涩痛
1、湿热蕴结膀胱的小便涩痛
白鲜皮
苦、寒,脾、胃
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湿热黄疸;3、湿热痹痛。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甘寒,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疮痈疔肿仙方活命饮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清营汤
2、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
治风热上扰,目赤肿痛,目昏多泪;诸阳不升,目生翳障,耳聋耳鸣等,善治风热所致头面诸证
柴胡
苦、辛,微寒,肝、胆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少阳证,外感发热(邪在少阳症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败毒散小柴胡汤普济消毒饮柴葛解肌汤大柴胡汤
2、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5、消渴,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清胃散清暑益气汤
6、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1、2~5g,善清中焦湿热,尤为湿热泻痢的要药
黄柏
苦、寒,肾、
膀胱、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退骨蒸
1、湿热带下,热淋,二妙散
2、湿热泻痢,黄疸;黄连解毒汤白头翁汤
3、湿热脚气,痿证;
4、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5、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盗汗。当归六黄汤大补阴丸固经丸易黄汤
1、善清下焦湿热。
龙胆草
苦寒,肝胆膀胱
清热燥湿,清肝胆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胁痛口苦,惊风抽搐。龙胆泻肝汤
1、善清肝胆实火及下焦湿热。
秦皮
苦涩,寒,大肠肝胆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
止带,明目
1、热毒泻痢,湿热带下白头翁汤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苦参
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2、鼻渊头痛
1、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入煎剂宜包煎。
2、治疗鼻渊头痛之要药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桑菊饮败毒散普济消毒饮甘露消毒丹
2、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银翘散凉膈散加减葳蕤汤川芎茶调散
3、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搔痒;
3、痰饮,蓄水证常用药;
4、心动悸,脉结代,奔豚气。配附子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的六大功效
紫苏
辛,温,
肺、脾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外感风寒证,风寒感冒而兼气滞,胸脘满闷较为适宜;参苏饮杏苏散藿香正气散
2、脾胃气滞证,胸闷呕吐(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香苏散半夏厚朴汤苏子降气汤
2、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柴葛解肌汤定喘汤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小柴胡汤蒿芩清胆当归六黄汤大柴胡汤
4、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证;固经丸
6、胎动不安(清热安胎)。泰山磐石散黄土汤
1、善清上焦湿热(心、肺);2、清热生用,安胎炒用,清上焦热酒炒,止血炭炒。
黄连
苦、寒,心、肝、胃、大肠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1、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桑菊饮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肝风实证;羚角钩藤汤
3、目赤昏花
4、疔疮中毒(野菊花常用)
1、疏散风热用黄菊花(杭菊花,味苦);
2、平肝明目用白菊花(滁菊花,味甘)。
蔓荆子
辛、苦、微寒;膀胱、肝、胃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长于清中焦湿热;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左金丸连朴饮
2、湿热泻痢,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黄连解毒汤芍药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
3、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尤善清泻心经实火)清营汤当归六黄汤朱砂安神丸
4、痈肿疖疮,目赤牙痛;
4、肝气郁滞,证见胸闷、胁痛等;逍遥散
5、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
1、用于暑邪内郁引起的痧胀,腹痛吐泻
2、3~6g,不宜久煎,后下;
3、叶长于发汗,梗长于理气。
牛蒡子
辛,苦,寒;Leabharlann 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外感风热,长于祛痰,清利咽喉,故风寒感冒而见咽喉经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银翘散普济消毒饮
4、风寒痹证,阴疽,痰核阳和汤
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灸用
1、“喘家圣药”2、“发汗解表第一药”
桂枝
辛、甘,温
肺、心、膀胱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
1、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2、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当归四逆汤炙甘草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桃核承气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
3、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济川煎补中益气汤
升麻、柴胡为常用的升举阳气的药物,为引经药;升阳举陷固脱生用,发表透疹制用。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
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柴葛解肌汤参苏饮
2、麻疹透发不畅升麻葛根汤
3、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玉液汤
4、热泄热痢,脾虚久泻葛根芩连汤
3、误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发麻者,食鱼蟹中毒
香薷
辛,微温,
肺、胃、脾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阴暑证香薷散
2、水肿脚气
1、3-9g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2、“夏月麻黄”
荆芥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
止血
1、外感表证,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平和之品;止嗽散银翘散川芎茶调散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补充知识点
麻黄
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风寒表实证(无汗),为发汗解表要药,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杏石甘
2、咳喘实证,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要药;定喘汤
3、风水水肿;
2、湿热黄疸,黄连解毒汤茵陈蒿汤
3、血淋涩痛,小蓟饮子八正散连朴饮
4、血热吐衄,
5、目赤肿痛,
6、火毒疮疡。焦栀子专攻凉血止血。十灰散咳血方
清三焦热,尤善清心热;跌打损伤肿痛
夏枯草
辛、苦、寒,肝、胆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善泻肝火以明目)2、瘰疬瘿瘤3、乳痈肿痛4、肝阳上亢的高血压。
肺、胃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