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

中国园林文化艺术特色朱建宁摘要: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中国文化的特性深深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从而形成中国园林艺术的文化特征。

本文首先从中西方不同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各自的语言文字特点出发,分析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和注重整体性与直观性的形象思维,以及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和追求精确性与分析性的语言思维。

进而导出中园林文化的四大特征:天人合一、君子比德、寓情于景、虚实相生。

这四大特征在造就独树一帜的中国园林艺术的同时,也使其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一些弊病。

因此,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文化成果,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是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园林的特点客观而真实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园林是文化的载体,园林艺术属于文化的范畴。

但是园林文化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园林中的各种文化符号,而是指隐含在造园思想和造园理论中的文化特性。

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方法,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一定的思想和理论,而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是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是家族伦理本位;第三是贵和尚中。

而与其相对的西方文化特征则是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个人本位和理性精神。

东西方文化体系的不同特点,不仅与各自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受到各自语言文字特点的极大影响。

1自然环境与文化特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文化特征。

中国不仅国土辽阔,而且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保证人们安定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农业经济的稳定性,确定了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结构的氏族、部落、公社和邦国的稳定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步掌握了天文历法的规律和农业生产的规则。

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后人只需传承前人的经验,依靠简单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获得好的收成。

独特的物质生活基础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

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逐步确立了祖先的绝对权威地位。

将祖宗神化,以颂扬人类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人不仅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且能够掌握自然,造福人类。

这不仅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也增进了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

农业生产离不开天文历法,而天文历法规律则是因农业生产规则的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与天文历法相联系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信物,古人只凭经验无法理解和科学地解释,因此将之神秘化,产生了泛神灵的观念。

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等等都可以成为中国人崇拜的神灵。

中国人对自然山水、花鸟鱼虫的欣赏,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对祖宗权威的崇拜,使中华民族不能欣赏和再现人体美。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注重表现人格精神。

自然变化规律既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又难以穷究其因,只能顺其自然。

以天文历法为基础产生的“天道观”和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产生的“人道观”互相结合,建构了民族独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的地中海北岸地区,这里遍地丘陵,气候多变,贫瘠的土地适宜种植牧草和葡萄、橄榄,因此只能发展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航海业的进步,落后的畜牧经济和不稳定的商业经济又造成各族之间频繁的掠夺战争,使这一地区长期陷于战乱之中。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体系的基础,它是在继承和吸收埃及、巴比伦巫术和印度等古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文化是多神教文化,其特点是人化的自然神与自然的人化神相结合,因此天与人是既相分又相合的。

人可以借助自然神的力量,自然神也可以借助人的力量战胜邪恶并达到目的,从而激发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了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崇尚科学,颂扬自然之美和人的伟大,相信人对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成为文艺复兴精神的象征。

自然科学的进步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减少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和恐惧,使人们能够将自然作为欣赏和利用的对象,为西方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在文艺复兴之前,“神本思想”主导着西方文化体系,产生了“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在思想上无法冲破“理式世界”“绝对理念”和上帝主宰的束缚,导致宏观的、思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十分艰难。

在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神学思想的压制下,西方的思想方法长期处于主客观分离的状态,认为把神创造的人本身和自然万物分别加以研究就会获得真理,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发展。

在神灵的主宰下,形成了“神创造的一切都是美”的观念,进而产生了“美的形式”、“艺术模仿自然”等美学观和艺术观。

人能从本身认识绝对精神,人体是精神的住所,也是精神最合适的表现形式,所以神能借人表现出来,这就使古希腊人神合体的人体雕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代人体绘画艺术得到发展,以至于人体的比例美成为神庙建筑的尺度标准,“黄金分割”和球体曲线美成了形式美的法则。

2文字特点与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影响其文化特征。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

语言首先是依靠声音媒介传递信息的,因此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文字则是视觉符号,它的作用在于“固化”语言的信息,巩固语言的音义关系。

人类文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汉字属于意音文字,是世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从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逐渐转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字”。

由于汉字的字形取代语音并与字义紧密结合,削弱了语音在交流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降低了人们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等思维活动对语音的依赖性,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形义关系,因此不利于人们采取形象生动的直接交流方式以及知识更加直观的传承,制约了人际之间思维的交接与文化模式的认同。

但是汉字的优点是有利于后人释读前人的文字,因而有助于前人经验的延续。

西方人采用的拼音文字是纯粹的音义文字,字母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不同的字母组合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对拼音文字而言,书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直接的语音交流。

研究证明,语音交流是最科学、最便捷的交流方式,有利于人们既快又准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即使没有文字也不妨碍人们的交流。

因此,拼音文字的优点是有利于文明的传递,但不利于后人解读前人的文字,而且历史越久远破译古代文字的难度就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人们与人类原始经验的联系。

虽然文字只是思维结果的图形化或符号化,与思维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文字的特点影响到语言,语言又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文字的特点对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形义紧密结合的特点,使汉字从一开始就能独立于语言借助书面形式交流,因此中国人往往忽视语言的重要性,学者大多认为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如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

”(《朱子语类》)长期忽视语言研究,必然制约着中国人的语言思维能力,而汉字的特点又使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透过事物的个别特征来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特点是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由于艺术家大多采取这种思维方式,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及联想、想象,从个性中发现普遍性,从而创作出艺术美,所以形象思维也称“艺术思维”。

而拼音文字的字母是纯粹记录语言的符号,它完全割断了语言与形象之间的直接联系,语言是思维的表述,文字是语言的书面形式,交流的主体主要是语言而非文字。

因此西方学者普遍强调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

如黑格尔就说:“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

”而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和认知取决于语言(包括文字)这种思维工具。

对语言研究的重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西方人的语言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的优点在于直观和快捷,不足之处在于很难细腻地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特点。

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意思就比较模糊。

一方面,中国古人的语言风格具有突出的具象性和比喻性;另一方面,古人的教诲又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其真谛。

如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汉字和形象思维的模糊性使得古代思想家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文化的传承,并产生了阴阳、风水、气数、神韵等一系列玄之又玄的概念。

中国现代社会依然不乏各种概念,但缺乏的是清晰的阐释和具体的落实。

而语言思维则是抽象思维形式,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因而属于理性认识阶段。

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科学的抽象是在概念中反映自然界或社会物质过程的内在本质的思想,它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撇开非本质属性,使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明晰而深刻的学术概念。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的领域或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优势。

在以实践经验为主体的古代技术发展中,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国因此能成为古代四大发明的故乡。

但是形象思维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特点却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导致中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发展中处于劣势。

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便于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具有分析性强的特点,而分析性与精确性又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思维的精确性在科学理论研究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中世纪神学思想统治结束后西方在科技思想方面迅速腾飞并占据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

在美学观点和艺术创作上,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和表象性有利于把握客观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使得中国艺术家更加注重对自然整体性的表现。

又由于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形象和感情,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因此形象思维能力决定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中国人能够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同时,形象思维“象”与“物”相分离的特点,造就了追求“神似”与“超脱”的美学观念。

而语言思维的精准性使西方人在艺术表现中的求真与再现,力求创造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受。

3中国园林的文化特征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商代,几乎同汉字的历史一样悠久。

商代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经过西周的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的隶书成为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使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并有了“汉字”之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