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认识扇形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扇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统计表及平均数的知识后安排的。
是小学阶段统计知识的最后一个内容,是下一节学段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
因此,让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凸显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经历数据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知道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3、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分析扇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与学生谈话,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勇创佳绩,共获得了38枚金牌,27枚银牌,23枚铜牌。
已获奖牌总数、第二名的傲人成绩,在世界运动史上又添上了光辉的一笔,那你们想不想知道第30届奥运会中国获得了哪些金牌?
(二)探究新知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情景图中展示的是第三十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榜,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各种项目获金牌数的情况怎么样?
对其学生进行表扬,问,你能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来描述一下吗?这里学生可能会说用统计表或者用条形统计图。
通过让学生再次观察情境图,发现在绘制统计图之前,应将数据利用统计表分类整理一下,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并说一说从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先整理信息,突出统计的必要性。
接着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再次说一说,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
通过对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用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项目获金牌的数量。
接着问学生怎样用统计图表示各种项目或金牌的数量占总数的百分之几?我们还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
第二个环节。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扇形统计图,并说一说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各类项目所占金牌总数的比重。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
(板书)。
让学生再次观察扇形统计图,射击项目所占的比重最少,可以看出,射击项目下一步需要努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不仅体会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还可以,对呈现的信息作出决策。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扇形统计图,接着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并明确它们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两种统计图的理解和认识,并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最后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首先收集数据,接着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统计图,再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统计图中所呈现的信息作出决策。
(三)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题目,分别是自主练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第一题是一道阅读扇形统计图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统计图,然后和同伴说一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第二题是一道巩固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并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统计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认 识 扇 形 统 计 图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
做出决策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四)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将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且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在此基础上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观念。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对比、类推、实际操作的能力,感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说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和体积有关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首先课件出示情境图,情景图中展示的是几个方体包装盒,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发
现信息,引导学生提出和体积有关的数学问题,怎样求可乐箱和啤酒箱的体积呢?对其学生进行表扬。
问:要想知道可乐箱和啤酒瓶的体积,我们要先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白,要求体积必须要知道体积的计算方法,那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呢?这里学生可能会说:面积的大小就是含有面积单位的数量,体积的大小应该也是含有体积单位的数量,通过猜测,让学生先借助学具来验证长方体的体积是否是含有体积单位的多少。
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也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别摆出长6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长5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大长方体,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木块的总数与长方体的体积数是相等的。
接着课件出示直观图,图中呈现的是由40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出的长5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和18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摆出的长3厘米,宽3厘米,高厘米的大长方体。
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最后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算出可乐箱的体积。
第二个环节,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前面,探究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在这里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类推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总结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就是v=a×a×a或v=a的立方。
最后根据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啤酒箱的体积。
得出两个公式之后,课件出示直观图,引导学生推想长乘宽和棱长乘棱长,实际上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因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可以统一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就是v=sh。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在这里,我设计了三个题目,第一题、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练习题,再次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第三题是求体积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完成后通过计算了解长城砖的体积,借此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活动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或v=a的立方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