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方案--初稿

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方案--初稿

目录
一、方案背景 (2)
二、建设必要性 (2)
三、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 (4)
1、场址选择 (4)
2、气候条件 (4)
3、社会经济状况 (5)
4、公共设施条件 (5)
5、原材料供应 (6)
6、施工条件 (6)
四、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6)
1、建设依据 (6)
2建设原则 (7)
3建设内容规模与面积指标 (7)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
1、投资估算的依据及说明 (8)
2、投资估算范围 (8)
一、方案背景
根据2010年6月份公布的《安徽省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安徽省是一个老龄化发展较快的省份,调查报告认为,总体上,安徽省老年人口以低龄为多数,逼近高龄化。

全省老年人中,60岁~69岁低龄老年人占47.6%,70岁~79岁中龄老年人占38.4%,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占13.96%(高龄化标准为14%)。

调查显示,城市老龄化程度达14.3%,农村老龄化程度达10.7%,城市老龄化程度高于农村。

城市高龄老年人占12.9%,农村高龄老年人占14.9%,农村老年人口高龄化已经显现。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9.8岁,农村老年人平均年龄达71.0岁。

许多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或残疾的老年人,由于白天家中无人照顾,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面临诸多不安全的风险因素。

在家庭规模和家庭照料资源日益缩小的背景下,如何依托社区满足这些老年人的照料需要,使他们能继续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中,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建设必要性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如何解决好养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建设一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靠、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好场所,使他们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其必要性体现在:
1、项目建设是构建“强势民政”的需要
古往今来,关心民瘼,体恤民力,注重民生,与民休养生息,一直是开明统治者的一条重要执政经验。

民政历史悠久,过去是统治阶级的“惠民之政”、“治民之政”。

新中国成立后,民政“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成为“为民之政”,民政是国政、德政、善政、是各级党委、政府的管理之基,施政之要。

可以说,民政工作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承担着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但是,由于过去社会矛盾不突出、社会相对较公平、民政部门自身不强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政部门在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民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既处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怎样救助弱势群体、共建和谐社会越来越成为摆在各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而急迫问题。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弱势群体涌现,稳定问题频发,民政部门如果自身不够强,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的能力就有限,弱势群体就得不到很好的救助,工作就会陷入被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任务已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民政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弱势群体需要“强势民政”,只有“强势民政”才能为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要“强势民政”就必须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把打造“强势民政”、救助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时期民政工作的新理念、新追求、新目标。

2、项目建设是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称,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
以上(60岁以上人口)或7%(65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亿多,占全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数的28%,即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又预测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从2000年的0.94亿(占总人口的7.3%)增加到2050年的3.34亿(占总人口的22.6%),我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2360多万老年人“独守空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老年人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同样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所以建设大杨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解决大杨镇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需要。

3、项目建设有利于改善老年居住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日间照料项目的实施,将极大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满足等敬老的实际问题,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创建“和谐某某”的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切实做好这项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不仅解决老年人生活的具体问题和困难,而且还可以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某某县养老服务的发展。

三、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
1、场址选择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大杨镇老人院内,环境优雅,气候适宜,交通方便。

2、气候条件
项目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是热带海洋
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其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

3、社会经济状况
大杨镇位于合肥市西北郊,距合肥市中心7km,大杨镇中心集镇坐落于合淮路(206国道)、四里河路与环湖北路交汇口,交通十分便捷。

东与郊区杏花村镇相邻,东南紧邻市区,南与蜀山镇毗邻,紧依董铺水库,西接郊区三十岗乡,北靠长丰县岗集镇。

全镇东西长7.2km,南北宽9.0km,镇域面积36.00k㎡,中心集镇大杨店距市中心7.0km。

大杨镇现辖5个行政村,8个社居委,人口4万人,是合肥市11个小城镇设试点镇之一。

2006年大杨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3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783.7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187亿元,三产营业收入达到0.735亿元,招商引资达到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8元。

4、公共设施条件
4.1、供电条件
项目处有输电线路经过,接电方便,电力能满足需要。

4.2、给、排水条件
本项目工程施工、运营期间用水量都不大,市政供水管网均到周边,能满足施工期间使用、生活及消防用水需要。

各建筑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自然沟渠。

4.3、通讯、有线电视接收条件
项目处有主要的通讯电缆、电线经过,接线方便。

5、原材料供应
当地建筑材料丰富,水泥、石料、砂等主要材料可由当地企业生产和提供,供应货源充足,能够满足工程建设和质量的需要,运输条件也十分方便。

6、施工条件
1、该项目的建设,将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进行项目工程建设,确保施工质量。

2、本项目施工用水、用电需求有保障。

3、本项目建设位于大杨镇老人院内,交通便利,设备材料运输十分方便。

综上所述,本项目各项建设条件已经具备,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建设依据
1、《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
2、《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
3、《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
4、《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5、《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43-2010);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
8、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2建设原则
1、根据国家的设计规范、建筑规范、环保规范、安全规范、节能等标准,结合项目实际需要,进行测算和设计。

2、充分考虑项目的近远期发展,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以满足需要为主,留有发展空间。

3建设内容规模与面积指标
3.1建设规模及内容
大杨镇老人院占地2.8亩,总面积2067㎡,拟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栋,平均使用面积系数按0.236计算,使用面积为487㎡,其中:
1、生活服务用房174㎡(老年人休息室100㎡,沐浴室36㎡,餐厅38㎡);
2、保健康复用房99 m2(医疗保健室36㎡,康复训练室48㎡,心理疏导室15㎡);
3、娱乐用房75㎡(阅览室27 m2,网络室18 m2,多功能活动室30 m2);
4、辅助用房139㎡(办公室24 m2,厨房55 m2,洗衣房18 m2,公共卫生间24 m2,其他用房18 m2);
3.2面积指标
根据《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按照社区人口规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分为一、二、三类,具体如下: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的依据及说明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版);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工程取费有关文件及标准;
4、委托方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5、基本预备费,按工程和其它费用之和的5%计取;
6、本次估算不包括围墙、大门及老年人日照中心设备的费用;
7、涨价预备费暂不考虑。

2、投资估算范围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为750㎡。

项目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建筑物土建及安装工程以及配套的给排水、电气、消防和道路硬化、绿化等外围配套工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工程费:包括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相关基础设施所需的费用。

2、其它费用:与本项目有关的其他费用。

3、预备费:为基本预备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