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题目: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的调查和建议学号:姓名:刘韶辉分校:株洲电大教学点:攸县电大工作站指导教师:彭祖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目录内容摘要关键词 (3)一、农村垃圾产生的来源及危害 (4)1、人畜粪便排放混乱2、生活垃圾随处堆放3、塑料制品等多种垃圾污染4、化肥、农药外包装垃圾5、秸秆对环境的污染6、建筑垃圾处理不当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所面临的困难 (5)1、人员外出,垃圾产生点多、面广、种类杂2、垃圾无公害治理难3、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三、看法和建议 (5)1、政府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民生和生态工程来抓2、村民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洁净工程由政府强势推动变成村民自觉行动3、逐步建设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基础设施4、积极引进和发展生态农业变废为宝参考文献 (7)【内容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代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以及农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确立,农村的生活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成分更为复杂,处理难度不断加大。
长期暴露在外的垃圾堆,极易滋生蚊、蝇、老鼠等害虫,这也会成为各种疾病的传染源,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的作用下,垃圾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还会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农村垃圾产生的来源及危害,找出目前造成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提出可行建议【关键词】农村,卫生,垃圾,治理关于农村环境卫生的调查和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乡村两级的卫生状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改善。
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垃圾产生量逐年加大,乱倒乱放现象严重,出现了垃圾满地的现状。
既影响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且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的长效机制,近期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农村垃圾的来源及危害1、公民环卫意识较差,人畜粪便的排放混乱。
由于部分村民缺乏社会公德,只顾个人方便,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
村干部又不想惹人,怕得罪人,不管不问,街面上污水遍地,造成恶性循环,愈脏愈倒,愈倒愈脏,导致公共卫生环境维护难。
再加上目前许多村组仍然存在一户一个露天粪池,牲畜粪便随处可见。
没有处理,没有排放出口。
人、家禽的粪便管理和处理不当,成为重要的环境卫生污染源。
和其他污染物质一样,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水体产生污染。
空气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畜养场圈设内外和粪堆,粪池。
还有厕所周围的空间,粪便分解产生的有害挥发性气体,有机物分解差生的恶臭,以及有害气体携带的病原体微生物。
调查中,有80%的农户装潢了卫生间,安装了大便器等卫生洁具,修建了专用的化粪池,很好的处理了人的粪便。
但农村中避免不了要养鸡,鸭,狗,猫等禽畜,禽畜粪便随地乱排,增加了蚊,蝇,虫的数量。
所以要提倡粪便的无公害处理和利用,可把他加工作为肥料等,还要调查禽畜养殖分布,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增加人们的环保意识。
2、普通生活垃圾没有地方处理,随处堆放。
炎热季节发生腐烂,苍蝇,蚊虫滋生,造成水体污染,空气和饮食污染,呼吸和消化系统疾病多发。
3、塑料袋、农用膜等塑料制品、纸制品、金属制品、废电池等多种垃圾污染。
这些东西无人回收,不可降解。
在处理方式上,每家每户周围都有一个垃圾堆,垃圾堆放在那里。
部分会做焚烧处理,部分直接堆放在那里不做任何处理,长久下来有的已经开始腐烂,容易滋生个各种细菌,影响牲畜及村民的健康。
在调查中看到有的农户虽对有些垃圾进行过处理,但对未经处理的垃圾任意堆放在村民房屋附近。
4、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化肥、农药外包装成了一个重要的污染源。
化肥、农药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随着各种化肥、农药品种的大量出现和效能的不断改善,村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
在调查中发现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由于其利用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物质都残留在农产品和土壤中,有部分有害物质通过雨水等造成了周边水体的污染,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化肥,农药的外包装,这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给人、畜的生命安全带来隐患。
5、秸秆对环境卫生的污染。
我国有利用稻秆的的优良传统。
用稻秆烧火做饭取暖,用稻秆养畜积肥还田。
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大部分不得不采取最省事、最简便的方法,即就地焚烧或堆积任其腐烂或扔在道路两边,造成浪费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卫生。
6、建筑垃圾处理不容忽视。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治污需要。
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
作为乡村两级更是经费紧张,多数村环卫经费无保障,处于自生自灭局面,无从谈卫生整治。
其次没有专业清洁队,缺乏机械设备。
农村长期没有清洁人员,加上缺少机械设备,造成农村环境长期无人管理的情形,形成了很多村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是随整治任务而完成。
也正因为如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人居环境成为了农村居民的首要选择,建房所产生的建筑量多,无序堆放。
在调查中看到大部分的建筑垃圾倾倒在江河岸边或田边旱土上或道路两旁,长此以往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危害。
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所面临的困难1、熟悉中国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村垃圾是一个大难题。
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垃圾处理变得更加困难。
农村垃圾处理难,难就难在垃圾产生点多,面广,种类杂,集中无害化处理难。
其次,垃圾治理方法很多,露天堆放,填埋,焚烧,资源开发,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单独解决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而且在农村、由于地域广阔,人员分散,要实现对农村垃圾“户存放,村收集,乡清运,县处理”的难度大。
而且最关键的是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洁净工作的关键就是公众的参与。
在调查中发现村民们并非不愿保护环境,而是他们无法将自己的这些行为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联系到一起。
加之由于未形成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已习以为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下来,环境卫生更加雪上加霜,也更加剧了农村的环境卫生的“脏,乱,差”的现象。
所以,开展卫生洁净工作,需要从改变农村环境的“脏,乱”做起,从改变村民的观念做起。
2、任何问题的产生都不只是某个方面原因的,农村的环境卫生现状也不仅是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它于农村本身的生产生活环境,各种历史原因也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调查中所看到和找出的几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在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3、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实际治污需要。
当前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
作为乡村两级更是经费紧张,多数村环卫经费无保障,处于自生自灭局面,无从谈卫生整治。
再则公民环卫意识较差。
由于部分村民缺乏社会公德,只顾个人方便,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
村干部又不想惹人,怕得罪人,不管不问,街面上污水遍地,造成恶性循环,愈脏愈倒,愈倒愈脏,导致公共卫生环境维护难。
第三没有专业清洁队,缺乏机械设备。
农村长期没有清洁人员,加上缺少机械设备,造成农村环境长期无人管理的情形,形成了很多村环卫保洁和垃圾清运是随整治任务而完成。
还就是统一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环卫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检查,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
三、看法和建议在了解了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后,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找出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治理,和改变这种环境卫生状况。
我们知道,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环卫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检查,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1、大力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及参与环境保护的消极性是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所在,所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向农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解决好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农民的许多不够环保的生产习惯多缘于落后的生产技术,应加大政府对农村事业的投入,多向农民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应成立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
只有基层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了,农村的环保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目标也才能尽早的实现。
2、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当作一项长期的民生和生态工程来抓。
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的经费投入,县财政要列入预算投入专项经费,保证乡村两级在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上的投入。
全面启动乡村卫生洁净行动,通过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村民的环保意识增强。
各级政府应统一制定农村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缴纳垃圾清扫、清运处理费制度,适当收取费用,以缓解农村环卫工作的经费压力。
2、加强法制建设,促进依法治理,村民要把农村环境卫生洁净工程由政府推动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制定较早,其规定虽然适用于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但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其侧重点是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相对薄弱。
因此,有关方面要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及设施建设的政策、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
加快制定农村环境质量、人体健康危害等相关监测、评价标准和方法。
抓紧研究拟订有关土壤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法规规章。
制定乡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明确村民、村委会、乡镇管理部门在垃圾的清运、收集、贮存、处置过程中的责任和分工,使农村环保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因此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而不是政府包办,坚持垃圾源头处理而不是集中收集,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而不是统一模式。
核心思想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垃圾分类,无害处理。
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机制。
理顺农村环卫管理体制,建立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将环卫指导、管理工作深入到村,责任落实到人。
建立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对乱倒垃圾者予以重处,强化保洁队伍建设与管理。
3、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乡村的环卫基础设施、设备现状,配套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备和排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