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物流合理化:使物流设备配置和一切物流活动趋于合理。
具体表现为以尽可能低的物流成本,获得尽可能高的服务水平。
2、起重设备:是一种以间歇作业方式对物料进行起升、下降和水平运动的机械设备的总称。
它对减轻劳动强度,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车、船周转,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交通运输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3、物流标准化:是指物品包装尺寸和集装单元的尺寸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4、生产均衡化:是指企业采购、制造以及配送的整个过程都与市场需求相符合。
5、从—至表:用来表示各作业单位之间的物料移动方向和物流量的方阵图表;表中方阵的行表示物料移动的源,称为从;列表示物料移动的目的地,称为至,行列交叉点标明由源到目的地的物流量。
6、物料活性系数a:是一种度量物料搬运难易程度的指标,是物流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
7、物料搬运系统:是指一系列的相关设备和装置,用于一个过程或逻辑动作系统中,协调、合理地将物料进行移动、贮存或控制。
8、设施选址:就是确定在何处建厂或建立服务设施,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决定设施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系统有机结合,以便有效、经济地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
9、重心法的思想:是在确定的坐标中,各个原材料供应点坐标位置与其相应供应量、运输费率之积的总和等于场所位置坐标与各供应点供应量、运输费率之积的总和。
10、生产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半产品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
11、射频识别:是用能接收或发射无线电波的电子标签存储信息,标签与识读器之间利用静电耦合、感应耦合或微波能量进行非接触的双向通讯(识读距离可以从十厘米到几十米),实现存储信息的识别和数据交换。
12、精益生产方式:(美国生产及库存管理协会APICS )一种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以降低在所有生产活动中各种资源(包括时间)的消耗,并使之最小化的生产哲学。
它要求在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及与客户关系等各个方面,发现并排除所有的非增值行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光京教授)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的结。
(百度)指以顾客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快速反应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运作效益和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13、设施布置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生产纲领,在已确认的空间场所内,按照从原材料的接收,零件和产品的制造,成品的包装,发运等全过程,力争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4、价值流图析:是从顾客到供应商跟踪产品的生产路径,用一组特定的代表图形仔细画出现状中的物流和信息流,然后询问一组关键问题,通过拉动资源和平准化流程画出一个期望的价值流“未来状态”图作为改善的路标。
15、动态布置设计:填空题1.场址选择加权因素法的关键是确定__因素__和_____权重____。
2.移动分析主要是采用流程程序分析和__起讫点分析__两种方法。
3.设施选址中将各种经济因素_与___非经济____因素相结合,经模糊数学处理,使复杂问题最后得到定量评价。
4.工艺选择应以成本和质量作为考虑的主要因素。
5.物料搬运装备是物流系统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构成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实现物流功能的技术手段。
6. 按我国现行的起重机设计手册的推荐,将起重机按工作繁忙程度和载荷波动特性所决定的工作类型划分为轻、中、重、特重 4种类型。
7。
模块式设施是由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物、工作地和物料搬运设施等组成的设施结构,是由模块设计产生的新型设施。
8.在横向“脊柱”联接的模块结构,脊柱周围设置了若干个与之联接的、标准尺寸的模块,使脊柱成为一个纵向走廊,作为人流、物流的路径。
9.FACTORYPLAN的工作原理分为输入活动信息及收集的数据及“翻译阶段”、输入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及信息、自动生成布置方案图以及最优化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
10.设施选址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_选位__、_ 定位_____。
11.设施选址的基本原则:工业生产力布局原则、费用原则、集聚人才原则、接近用户原则。
12.对于影响设施选址的因素,可分为两类: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
13.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试图回答做什么、何时做和如何做的问题,涉及三个层面:战略层面、战术层面、运作层面。
14.物流过程中的物,不改变性能和形状,只改变__时间__和__空间__状态。
15.企业物流系统规划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客户服务目标、_库存战略_、__选址战略_和运输战略。
16.物料搬运设备可概括为四大类:即搬运车辆、_输送机械_ 、起重机械和__垂直搬运机___。
17.工厂布置主要包括_工厂总体布置 _和_车间布置 _两个方面。
18.设施规划与设计的对象是__新建_____、___扩建_____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
19.SLP的重点在于空间的合理规划使得物流路线最短,SHA的重点在于搬运方法和手段的合理化20.根据物流距离和物流指示图,选择不同类型的搬运设备,复杂的物流设备适应于:距离短和物流量大的状况。
21.使用德尔菲分析模型涉及三个小组,即协调小组、预测小组和战略小组。
22.设施布置的基本流动模式:直线形、 L形、U形、环形、S形。
23.工艺原则布置是最常用的一种布置方法,它用来对具有类似工艺流程的工作部门进行布置,使其相对位置达到最优。
24.而产品原则布置中,设备和车间服务于专门的产品线;在工艺过程布置中,物流路线是高度可变的。
25.成组布置又称单元布置,将不同的机器分成单元来生产具有相似形状和工艺要求的产品。
26.当物料沿着作业单位排列顺序正向移动时,即没有倒流物流现象,从一至表中只有上三角方阵有数据,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27.托盘货物的集装单元化的优点是可以用叉车完成货物的收发和运输,缺点是产生了码垛费用、空托盘返回费用和存储费用。
28.现代物流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信息技术普及的产物,传统仓储企业在向现代物流的转化过程中,将在物流内涵的扩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等方面实现突破。
29.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过程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由三种:社会距离、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
30.精益生产核心内容是在企业内部减少资源的浪费,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以优质低本的产品,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的响应。
31.设施布置设计就是通过对系统物流、人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对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做出有机的组合与合理配置,达到系统内部布置最优化。
32.产品原则布置也称装配线布置、流水线布置或对象原则布置,是—种根据产品制造的步骤安排设备或工作过程的方式。
33.工艺原则布置转换为成组布置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1)将零件进行分类;(2) 识别零件组的物流类型;(3)将机器和零件按工艺分组,组成工作单元。
34.综合接近程度值的高低,反映了该作业单位在布置图上所处的位置,综合接近程度分值越高,说明该作业单位越应该靠近布置图的中心位置,分值越低说明该作业单位越应该处于布置图的边缘位置。
35.根据物流距离和物流指示图,选择不同类型的搬运设备,简单的运输设备适应于:距离短和物流量小的状况36.设施选址一般分4个阶段:准备阶段、地区选择阶段、地点选择阶段、编制报告阶段。
37.叉车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很多,按动力装置分类,可分为内燃动力叉车、电动叉车、双动力叉车、步行操纵式叉车。
38.实现装卸作业现代化的基本和必要的前提,是做好货物单元的标准化。
39.物流标准化是指物品包装尺寸和集装单元的尺寸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40.托盘是物流作业中必不可少的装载工具。
按结构不同,可分为平托盘、柱式托盘、箱式托盘和轮式托盘等。
简答题1.简述加权因素评价法的步骤(1)决定一组相关的选址决策因素;(2)对每一因素赋予一个权重以反映这个因素在所有权重中的重要性(3)对所有因素的打分设定一个共同的取值范围,一般是1~10,或1~100(4)对每一个备择地址,对所有因素按设定范围打分;(5)用各个因素的得分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并把所有因素的加权值相加,得到每一个备择地址的最终得分;(6)选择具有最高总得分的地址作为最佳的选址。
2.简述工艺原则布置转换为成组布置的步骤(1)将零件进行分类 (2)识别零件组的物流类型,以此作为工艺布置和再布置的基础(3)将机器和工艺分组,组成工作单元3.简述设施选址考虑的经济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①运输条件与费用②原料供应条件③动力、能源的供应条件④市场条件⑤劳动力条件⑥建筑成本(2)非经济因素①政治因素②社会因素③自然因素等4.简述系统布置设计(SLP)考虑的基本要素(1)P(产品或材料或服务) (2)Q(数量或产量) (3)R(生产路线或工艺过程)(4)S(辅助服务部门) (5)T(时间或时间安排)5.简述搬运系统设计要素进行物料搬运系统分析时所需输入的主要数据(1)P:产品或物料(部件、零件、商品)(2)Q:数量(销售量或合同订货量)(3)R:路线(操作顺序和加工过程)(4)S:后勤与服务(如库存管理、定货单管理、维修等)(5)T:时间因素(时间要求和操作次数)6.简述作业单位间相互关系密切程度的典型影响因素一般可以考虑哪些方面a.物流b.工艺流程c.作业性质相似d.使用相同的设备e.使用同一场所f.使用相同的文件档案g.使用相同的公用设施 h.使用同一组人员 i.工作联系频繁程度 j.监督和管理方便k.噪声、振动、烟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影响7.简述物料分类的基本方法①固体、液体还是气体;②单独件、包装件还是散装物料。
但在实际分类时,SHA是根据影响物料可运性(即移动的难易程度)的各种特征和影响能否采用同一种搬运方法的其他特征进行分类的。
8.简述在分析各项移动时,需要掌握的资料包括哪些(1)物料(产品物料类别) (2)路线(起点和终点,或搬运路径) (3)物流(搬运活动)9.简述运输设备的分类根据其从事运送活动的独立程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没有装载货物容器,只提供原动机的运输设备,如铁路机车、拖船、牵引车等;第二类:没有原动机,只有货物容器的从动运输设备,如车辆、挂车、驳船等;第三类:既有装载货物容器,又有原动机的独立运输设备,如轮船、汽车、飞机等。
10.简述搬运系统分析设计过程1)物料的分类。
2)布置。
3)各项移动的分析 4)各项移动的图表化 5)物料搬运方法的知识和理解。
6)确定初步搬运方案。
7)修改和限制。
8)各项需求的计算。
9)方案的评价。
10)选定物料搬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