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5)中学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调查表

(005)中学生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调查表

中学生生活、卫生习惯调查表
《中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中学生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的教育和实践,可以提高他们对劳动意义的认识,逐步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初步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建设人才。

八十年代,一提到“农村孩子”,给人印象是“朴实、勤劳”。

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中学生都会干家务活,平时一放学和星期日,有的提着篮、背着筐、拿着镰刀去割草,有的喂鸡鸭放牛羊,有的还参加一些农田劳动。

“劳动光荣”思想在社会上很盛行。

九十年代以来,一方面由于教育发展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方面重文轻劳思想作祟,社会上、农村中普遍存在着一股“望子成龙”、“跳农门”思潮。

学校受应试教育束缚,明显存在片面讲分数、追求升学率倾向,忽视学生劳动教育。

这个时期,农村小学生的劳动观念明显淡化,不爱劳动、害怕劳动现象很普遍。

进入二十一世纪,不论是杜会舆论导向,还是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宣传、领导力度都是不够的。

学校对于劳动教育往往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农村中学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他们“骄”“娇”两气。

随着农村经济模式变化,相当一部分家长中存在不爱农、不学农、不务农的现象,对农村学生影响很大,使农村学生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环境的磨炼,缺少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少农村小学生也养成了讲吃穿、乱花钱、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好逸恶劳等不良习惯,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依赖父母。

现在,学生的劳动观念渐渐淡薄,在劳动过程中斤斤计较的现象日益突出。

面对这种现象,作为老师该怎么办?
为此,我们对学生的生活劳动习惯进行了调查, 针对现状适时跟进,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育。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八(三)班全体学生,采用了书面调查法(见附后调查资料)
2
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2)农村小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坚持参加自理劳动不足1/3,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只有20%-25%,而常能参加简单生产劳动的只有10%-15%;(3)环境变化起着一定熏染作用。

搬迁到城镇的农村小学生(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四分之一学生家庭搬迁到镇上居住),由于劳动内容、场所减少,劳动习惯养成更差,极少参加家务劳动,简单生产劳动基本不参加。

五、几点建议:
让中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中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父母亲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家务活给孩子做,比如煮饭、炒菜、洗衣服,这些轻微的劳动小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让孩子做家务,在做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劳动乐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中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家长与老师要充分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对中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

在学校安排学生打扫清洁卫生,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学校的干净、整洁、美丽与小学生们分不开,尤其是清洁卫生,与小学生息息相关。

老师要在校园内划定明确的清洁责任区给小学生打扫,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劳动课时老师要积极参与,为小学生树立榜样。

劳动课时,不少教师是指挥者、观看者,而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负面影响,使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高。

所以,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同劳动,一边劳动一边与他们聊天、讲故事,拉近师生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是快乐的。

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热爱劳动。

欣赏中国的古建筑,引导学生收集古建筑的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有灿烂的文化,如古建筑等。

教师要把古建筑的文化带进课堂,让他们在欣赏古建筑之雄伟、壮观的同时,引导他们去收集古建筑的资料,让他们慢慢地体会劳动创造了建筑,创造了美,没有劳动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劳动。

《中学生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调查报告
杨成庄中学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