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讲座4--脉冲星研究的历史回顾

专题讲座4--脉冲星研究的历史回顾


脉冲星是银河系的探针
过去:银心附近很少
现在:银心周围有很多
脉冲星在银河系的分布
主要集中在银道面附近,但到处都有
9
新疆25米脉冲星观测
• 目前新疆25米进行经常性观测,在国际核心 刊物发表数十篇,在国内依然一枝独秀。
10年发现脉冲星星震事件50例,占世界40年发 现总数的20%,最有显示度。
望远镜太小,虽然观测课题超过10个,但有的 课题研究对象很少。观测能力的提高已近极限!
开展脉冲星观测的主要望远镜
Lovell 76m
EffelsFbAeSrgT 510000mm
Greenbank 100–by110m
Parkes 64m
TMRT 65m
Aricebo 305m
6
Parkes多波束巡天是迄今最成功的脉冲星巡天
• 巡天发现脉冲星,逐年增加,近10年最快,澳64米 贡献最大,一个较小望远镜居然占2/3以上。创造了 奇迹。
• 与澳洲相比还是有不足之处:一是地理位置, 一是观测频段。挖掘高频观测的优势。
• 上海台人才济济。不过还是要加强脉冲星方面 的人才培养:课题和技术都需要。所以是各位 同学考研的很不错的选择
二,中子星的预言、发现和证认
• 二十世纪最后的30年中,有7项物理学奖授
予9位天文学家。脉冲星的发现占7项中的两项. • 1967年发现脉冲星并被证认为30多年前预言 的中子星,发现者于1974年获诺贝尔奖. • 1974年发现脉冲双星并间接验证了物理学家 预言了半个世纪的引力波。发现者获1993年诺 贝尔奖.
已知 175颗, 年龄:
109 年
在双星
中有130个
3
脉冲星奇异品种
毫秒脉冲星( P < 33ms) 约200左右 脉冲双星(双星中有一颗是脉冲星)130 X-ray脉冲星 80 反常X-ray脉冲星(AXP)12 磁星 6 – B~1015 G 在星团中发现的 98 我们银河系之外 25 双脉冲星 1
(1)双星的轨道运动周期 (2)径向脉动周期 (3)自转
(1)双星的轨道运动
• 在银河系中,双星是很普遍的现象。轨道周期 长的一般在5年左右,甚至可达万年之久。
• 两颗子星相距较近的双星,绕转周期较短,一 般在10天左右。
特别适合发现脉冲星的望远镜
• 望远镜接收面积特别大解决了脉冲星的辐射特 别微弱的问题;脉冲星辐射是幂律谱,恰好在 3.7米波段比较强,观测灵敏度高。
• 行星际闪烁是短时标的变化,要求射电望远镜 接收系统的时间分辨率达到0.1秒,恰好比大 多数脉冲星的周期短;
• 为了测定行星际闪烁对日距角的关系,要求对 每个射电源重复地进行测量。
中子星参数估计
• 中子星是比白矮星更致密的恒星,其密度超过原 子核的密度。典型的质量为1.4太阳质量,10 千米半径,密度为7×1014gcm-3,为正常原子 核密度的2~3倍,中子星核心处的密度则要比 原子核密度高10-20倍。
• 预计光度很低。光度是和恒星的表面积成正比, 比正常恒星的光度要低几十亿倍。当时认为观 测的可能性很小。
脉冲星研究的历史回顾
• 脉冲星观测研究现状简要情况 • 中子星的预言、搜寻和证认 • 脉冲星发现后的四大发现
一,脉冲星观测研究国内外现状简要
• 已知2700多颗,大部分 在银河系
0.001s 0.01s 0.1s
1s
10s
• 普通脉冲星: 0.1-8.5秒, 年龄:10 7-8 年
• 毫秒脉冲星: 1.4-33毫秒,
• 在1967年以前,有天文学家推测在蟹状星云中 心的一颗16等的暗星在向星云提供高能粒子和磁 场。发现其频谱不寻常,在它的附近星云有明显 的活动。 • 1965年,休伊什用行星际闪烁的方法测出了蟹 状星云存在一个致密成分,角径约0.2角秒,亮 温度为1014K。指出,“这个致密成分可能是爆
发 恒星的遗留物”。可惜没有认识到是中子星。
(三),行星际闪烁观测和脉冲星的发现
1,休伊什研究行星际闪烁
• 休伊什是行星际闪烁的发现者和这个研究 领域的开创者。早在1948年就开始研究,得出 一系列结论: • 太阳系行星际空间充满着由太阳风所带来的 密度不均匀的等离子体,它们会使射电波发 生闪烁;只有那些角径小于0.5~1角秒的射电 源才会出现行星际闪烁;提出了“相位屏衍射” 理论。
• 蟹状星云是超新星爆发后的产物。被确认是中国 古籍上记载的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留物。 • 蟹状星云是一个全波段天体,其总的辐射功率为 1038 尔格/秒 ,相当于十万个太阳的辐射。一团稀 薄的气体怎么可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辐射? • 光学观测发现蟹状星云在膨胀,每年大约0.2角秒 左右,膨胀速度在加快。能源来自哪里?
体,星等为13等。1967年,Shklovsky认为这是 双星系统中的一颗中子星,吸积伴星的物质发出 X射线辐射。中子星吸积伴星的物质发出X射线辐 射。没有人同意。 • 1968年,已经观测到20颗致密的X射线源,都 是中子星,但因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把发现 机会留给了射电天文学家。
2,蟹状星云能源之谜和中子星的寻找
• 高能电子来自何方?磁场怎样形成的?
• 1964年,Kardashev提出,“一个具有磁场的 旋转的恒星塌缩为一个致密天体和一个环绕的 星云。这个致密天体在诞生时旋转很快,其自 转能可以通过磁场转化给星云。他假定这个机 制可以提供蟹状星云以能量。
• 1967年Pacini指出,“在蟹状星云中存在一个 由中子组成的星,它每秒自转多次,有很强的 磁场,磁偶极辐射给星云以能量 ”。这与后来 发现的脉冲星的观测特征完全一致。
云台的优势和潜力
• 南天脉冲星的观测在国内 是优势。已能观测10几颗脉 冲星,其中PSR B0833-45的 单个脉冲。 • 40米口径天线优于新疆 • 接收设备还不够好,改造 任务还比较重。
中国VLBI网 基线>3500千米 • 上海天文台领军, 贡献最大。上海台观 测脉冲星已成功 • 英国MERLIN的观 测成果很多;
2,巴德和茨维基预言 中子星在超新星爆发中产生
• 1933年12月,他们提出预言,并在1934年连 续发表了3篇论文。
• 就超新星爆发放的巨大能量给出一种解释,认 为:“普通恒星通过超新星爆发转变为主要由 中子组成的中子星。最后形成的中子星由挤在 一起的中子组成;中子星具有很小的直径和很 高的密度,因为中子可以相互挤着一起,比原 子核之间或电子之间更紧密。”
剑桥大学的闪烁望远镜
• 1965年,决定采用行星际闪烁技术大规 模地确认类星体。研制专门用于行星际闪 烁的大型射电望远镜。 • 天线面积:长470米宽45米宽的矩形天线 阵,由16排,每排128个振子天线共2048个 振子组成。固定不动。 • 3.7米的波长: 闪烁比较强;
时间分辨率达到0.1秒。 • 望远镜造价低,制造容易。
(四),脉冲星被证认为中子星
脉冲星很短的周期脉冲特性是已知天体中的观 测研究中所没有的。最初研究得最多的是白矮星 的径向振动,然后才认为可能是中子星的径向振 动。最后才确认为中子星的快速自转。
虽然这时,夸克星的概念已经提出,还没有人 把脉冲星与夸克星联系起来。上世纪90年代,开 始有人提出脉冲星就是夸克星的讨论,至今这个 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入了。
• 中国VLBI网的分辨率要强10多倍,潜力很大。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
• 观测能力强大,将占据重要地位。将是我国最 快能建成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其性能超过澳 Parkes。
• 德国100米观测脉冲星落后,原因在于不重视, 现在后悔,但正在改变!
• 上海把脉冲星作为重点之一,有大量有显示度 的观测可做。
•蟹状星云是我国1054年观测记录到的超新星爆发 所遗留的遗迹,在此星云中心发现一颗脉冲星;
• 1953年,前苏联天文学家什克洛夫斯基用同步 辐射理论来解释蟹状星云的连续辐射。这要求 在蟹状星云中有大量的能量大于1011电子伏特 的高能电子和大约10-3 高斯的磁场。
• 高能电子的寿命有限,辐射射电波的寿命仅 100年,辐射X射线的寿命则只有1年。蟹状星 云的年龄已有1000年,超新星爆发时所产生的 高能粒子的能量早已消耗殆尽。
上海65米天线肯定有作为!
新疆天文台两大关键设备的研制:消色散系统(左) 致冷前置放大器
新台技术人才水平提高很快
(1) 新台观测脉冲星能力不断提高
1996年开始观测脉冲星,可观测10颗; 1999年可观测74颗; 2002年可观测280颗; 2008年可观测300颗。 (2)望远镜运转非常繁忙,2010年每年运行334天: 每天运行21小时。 几乎年年如此,望远镜维护得 很好。 (3)1.3厘米致冷接收机的研制 (4)QTT110米射电望远镜建立
脉冲星在超新星爆发中诞生
恒星处于平衡 状态引力与辐 射压力相当恒
恒星核反应停止 恒星发生爆炸,中
引力>>辐射压力 心部分坍缩形成中
恒星坍缩
子星,外部形成超
新星遗迹
(二),中子星的搜寻
1,X射线源的搜寻
中子星的理论研究: (1)中子星内部致密物质的状态方程的研究; (2)中子星内部的超流状态的研究; (3)中子星的冷却;诞生时比较热的,通过其表 面的热辐射和内部的中微子辐射消耗其能量,逐 渐降温。表面温度约为106K,可以辐射软X射线。 成为寻找中子星的一种方法。
中子星和夸克ck, ’32)
朗道预言中子星 盖尔曼预言夸克星 (Landau, ’31) (Gell-Mann, ’64)
1,朗道预言中子星的存在
• 23岁的研究生朗道在1931年2月完成的一篇论 文提出,“可能存在比白矮星的密度更大、达到 原子核的密度的恒星。” “恒星当它的物质密 度超过原子核的密度时,粒子将紧密接触,形成 一个巨原子核。” 这就是今天关于中子星结构 的一种简明的说法。论文于1932年发表。 • 在研究这个问题时,中子还没有发现,理论 上存在困难。好在1932年发现了中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