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施细则(试行)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15年12月目录前言 (II)引言 (III)1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总则 (1)3 基本要求 (2)4 调查区分级 (3)5 调查方法 (5)6 地质环境调查 (9)7 滑坡灾害调查 (10)8 崩塌灾害调查 (13)9 泥石流灾害调查 (15)10 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 (18)11 地面塌陷灾害调查 (19)12 地面沉降灾害调查 (20)13 地裂缝灾害调查 (21)14 潜在溃决冰湖调查 (21)15 冻土灾害调查 (22)16 河岸坍塌灾害调查 (22)17 地质灾害链调查 (23)18 避险搬迁安置调查 (23)19 治理工程复查复核 (24)20 设计书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 (25)21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27)附录 A (29)附录 B (42)附录 C (43)附录 D (44)附表一地质灾害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记录卡片 (50)附表二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成果汇总表格式 (51)前言本细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表一、附表二为资料性附录。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细则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解释、更新。
引言为规范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西藏自治区1:50000地质灾害详查工作,依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 0261—2014),结合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补充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潜在溃决冰湖、冻土、河岸坍塌、地质灾害链、避险搬迁安置等的调查以治理工程有效性复核等工作内容,制定本实施细则。
西藏自治区先后开展了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县(市、区)地质灾害补充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初步查明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地质灾害避让搬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的应急排危及工程治理,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
“8.12”昌都地震、“4.25”尼泊尔地震及频发极端天气和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并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开展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是全面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等相关要求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提升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基础和依据。
实施细则分二十一章,包括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要求、调查区分级、调查方法、地质环境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地面塌陷灾害调查、地面沉降灾害调查、地裂灾害缝调查、潜在溃决冰湖调查、冻土灾害调查、河岸坍塌灾害调查、地质灾害链调查、避险搬迁安置调查、治理工程复查复核、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1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次调查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技术要求完成。
DZ/T 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DZ/T223—2007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2 总则2.1 目的通过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勘探及试验等技术手段,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质环境孕灾条件;查明地质灾害基本特征,了解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提出已治理工程管护方案,协助地方政府编制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规划,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 任务2.2.1 充分收集调查区气象、水文、植被等基础资料,矿山开发、水电开发等工程建设资料,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已有研究资料,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2.2.2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
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2.2.3 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点、矿山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2.2.4 对人口聚居区、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开展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区域周边地质体稳定性,预测其发展趋势。
针对存在安全隐患,按地质灾害类型填写相应调查表,划定危险区,评价危险性,提出防治方案,完善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2.2.5 基于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及工程地质条件分区,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2.2.6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性、危害性,结合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有针对性提出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安置、工程治理、综合整治、排危除险等防治措施建议,同时提出各地(市)、县(区)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及建设高标准“十有县”的切实措施建议,编制相关专题防治规划报告,指导地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收集历年国土资源部门下达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资料,分析已有工程有效性及安全性,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管护措施。
2.2.7 建立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并指导地(市)、县(区)国土资源局进行年度数据更新。
3 基本要求3.1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冰湖、冻土、河岸坍塌、灾害链等,若现场实际需要,应增加调查其它灾种。
调查范围应包含已开展了采矿活动的矿山。
地质灾害(隐患)点命名采取“县(区)+乡(镇)+村+组+小地名+灾害类型”格式。
3.2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应进行重点调查。
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油(气)管线、河流两岸、灾害链可能影响区域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采用遥感和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环境条件;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的区域性分布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冰湖溃决等灾害链致灾的可能性。
3.3 调查技术路线宜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
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发生和分布的地质环境条件。
3.4 对于威胁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居民点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1:2000—1:500)。
3.5 对重点调查区且危害对象为一级,或具有典型结构和演化特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宜布设适当钻探等工作量,了解岩土体结构,获取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评价其稳定性,划定危险区范围,确定危害对象,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
3.6 野外调查工作应采用1∶50 000 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作为工作底图。
3.7 查明搬迁安置户基本信息,了解农户村社搬迁认同意愿,选取搬迁安置场址;初步评价场址安全性、地基稳定性与选址的适宜性。
3.8 收集地质灾害治理及运行效果监测资料,实地复查复核已治理工程,分析已建工程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出运行维护措施建议。
3.9 灾情分级选取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SR)”或“直接经济损失(ZS)”指标评价;险情分级是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WR)”或“潜在经济损失(QS)”指标评价。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按照对应指标分级,两个对应指标任取其一,从其高,分级标准见表1。
表1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分级标准3.10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地质灾害点要全国统一编号,县(市)调查中的编号,本次调查必须继承,不能出现一个灾害点有多个编号。
3.11 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
3.12 本次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4 调查区分级4.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4.1.1 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主要包括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设施等。
4.1.2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
表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4.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见表3。
表3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4.3 调查区分级结合西藏自治区特点,统筹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和人口分布及密度特点,将调查区分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和概查区。
其中,区域上无常驻人口的或地质灾害不易发的地区(无地质灾害发育)作为概查区;按照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将其他区域划分为重点区和一般调查区,见表4。
表4 调查区分级4.4 调查基本工作量4.4.1 调查基本工作量表参照表5表5 每千平方公里调查区基本工作量表注:由于西藏生态环境脆弱,严禁进行开挖探槽、浅井等山地工程。
4.4.2 重点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部署,采取遥感先导,野外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
b)对基本具备成灾条件的地质灾害隐患地段或区域逐一排查,通过大比例尺测绘,圈划地质灾害隐患的范围,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评估。
c)在地质灾害发育的县城、集镇或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分布区开展1:10000地质灾害测量。
d)对重大灾害隐患点应布设必要的钻探等验证。
4.4.3 一般调查区基本工作量包括:a)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b)野外核实调查一般按照简测(简测的点密度及数量按照正测要求的70%控制)的要求开展1∶50 000地质灾害调查,野外线路核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km~1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