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画山水画》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画山水画》教学案例及反思

《学画山水画》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和常见表现技法,认识其表现上的独特特征。

2、通过赏析中国山水画作品,尝试笔、墨运用技巧;在学习过程中,对比认识几种常见表现技法,灵活运用。

3、尝试临摹、创作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或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某种自然景色,交流自己在作画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水墨画的浓厚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大胆尝试、积极表现自然美景。

教学难点:
水、墨的焦、浓、重、淡、清、以及干、湿变化的掌握;灵活运用表现技法,构思合理的山水画构图。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中国山水画范作、音像课件、示范用具等。

学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以及自己喜欢的家乡风景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通过回忆上星期所学的中国画—花鸟画的表现特征。

巩固花鸟画讲究情趣的重要特征。

山水画讲究意境,由“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引开本课主题。

二、揭题:学画山水画
与油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山水画意境及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特征。

引导学生欣赏现存最早的中国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以及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构图法:“高远、深远、平远”以及山水画表现技法:披麻皴、斧劈皴、点子皴法等。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学生观察画面思考问题:a:构图特征(三“远”)b:绘画笔墨技巧(焦浓重淡清)c:表现要素(点线面--斧劈皴、披麻皴、点子皴等)d:感受(意境的营造)。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3、师生共商:请学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
教师示范绘画步骤----勾、皴、点、染。

讲解示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焦、浓、重、淡、清。

4、欣赏中国画作品了解其他形式的绘画表现技法。

5、小结作画要点及步骤。

选材----构图法选择----技法选择----由近及远(浓淡相宜)----调整完成。

四、引导创作。

1、欣赏课本范图及画家笔下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构思、交流,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教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

(水墨的焦、浓、重、淡、清、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合理布局、构图,处理好近景、中景、远景的关系等。

(给予后进学生创作上的帮助)。

六、作业展评。

1、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说出喜欢的理由)。

2、教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课重点。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对意境的创造是山水画家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婉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我们感受到家乡、自然美。

理解画家对大自然的那份热爱、那份痴情。

课堂小结: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写生,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山水画技法与表现经验,创作出更加新颖、动人的山水画作品来。

七、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会创造的乐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教学反思:
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中,感受水墨线条的浓淡干湿和曲直粗细的变化,感受水墨线条的丰富性和动态美。

学生用水墨的点线表现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表现实在的事物和想象的事物,表现愉快的事和烦恼的事。

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上中国山水画一课时,也可以制作古诗词与画相结合的课件,供学生学习欣赏,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欣赏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

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

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祖国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

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作品的画意又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
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