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管理
一、事故分类、定义及等级划分
1.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1)生产安全事故: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2)火灾事故:是指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
(3)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4)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5)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6)较大涉险事故:较大涉险事故包括:
a.涉险10人以上的事故;
b.造成3人以上被困或者下落不明的事故;
c.紧急疏散人员500人以上的事故;
d.因生产安全事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员密集场所、生活水源、农田、河流、水库、湖泊等)的事故;
e.危及重要场所和设施安全(电站、重要水利设施、危化品库、油气站和车站、码头、港口、机场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等)的事故;
h.其他较大涉险事故。

2.事故定义:
(1)死亡:指事故发生后当即死亡(含急性中毒死亡)或负伤后30日以内死亡的事故。

(2)重伤: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

具体是指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

(3)急性工业中毒:指人体因接触国家规定的工业性毒物、有害气体,一次或短期内吸入大量工业有毒物质使人体在短时间内发生病变,导致人员立即中断工作。

(4)轻伤:指造成职工肢体伤残或某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使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

歇工1~104日的失能伤害,但够不上重伤者。

3.根据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具体细分为四级:
a.一般事故A级:是指造成2人死亡,或者5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一般事故B级:是指造成1人死亡,或者3人以上5人以下重伤,或者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一般事故C级:是指造成1人以上3人以下重伤,或者2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一般事故D级:是指未造成人员重伤,或者2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指造成5人以上轻伤,或者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二种情形:是指造成3人以上5人以下轻伤,或者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三种情形: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5000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造成事故的基本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要包括: 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 使用不安全设备;4 手代替工具操作;5 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放置不当;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7 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
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扫、清扫等工作;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 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12 不安全装束;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2.物的不安全状态。

主要包括: 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3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或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3.环境缺陷。

主要包括:1照明光线不良;2通风不良;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8 贮存方法不安全动机器;9 环境温度、湿度不当。

4. 管理缺陷。

主要包括:1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2劳动组织不合理;3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4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5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知识;6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7生产环境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影响员工的生产活动。

三、事故处理
1.有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首先追究公司领导或有关部门及分公司负责人的责任。

情节严重的在相应事故处理基础上,视情节加重处罚。

(1)发布的决定、命令、制度,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或标准,或违反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相关规定。

(2)制度不健全,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管理混乱。

(3)没有按规定进行安全教育,未经考试合格安排上岗操作,导致员工缺乏安全知识而发生事故。

(4)明知设备有缺陷,不按规定安排检修,带病运行。

(5)作业环境不安全,安全装置不齐全又不采取保护、防范措施,包括信号、标志、用具及个体防护用品缺乏或缺陷。

(6)施工中违反设计规定,擅自削减安全设施。

(7)建设项目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产、使用。

(8)列入安全技术措施项目却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

(9)发生事故后,未积极汲取教训,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10)无视公司及部门及分公司安全技术科的警告,未及时清除事故隐患。

(11)违章指挥生产,强令员工冒险作业。

(12)对屡次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作业,熟视无睹或不加制止。

(13)对有关部门或个人提出的消除不安全因素或加强安全防范的合理化建议、意见不采纳。

(14)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备没有与主体工程实行“三同时”,从而造成事故。

(15)发生事故后不积极组织救援。

(16)事故单位瞒报、虚报、迟报事故。

(17)不保护现场、无理拒绝事故调查组调查或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2.有下列情况之一造成事故,首先追究当事者直接责任:
(1)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冒险作业。

(2)玩忽职守,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

(3)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

(4)不按规定配备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及工具。

(5)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装置和设施。

(6)当事者瞒报、虚报、迟报事故。

不保护现场、无理拒绝事故调查组调查或不如实反映情况。

(7)其他违反集团、控股以及有限公司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

3.对于存在下列情况的,在相应事故处理的基础上,视情节加重处罚。

(1)瞒报、谎报、拖延不报事故。

(2)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3)不保护现场、无理拒绝事故调查组调查,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4)毁灭、伪造证据,破坏、伪造现场,阻碍、干涉调查工作。

(5)发现事故隐患、险情不报告,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或措施不力造成更大伤亡、损失的。

(6)对批评、制止违章行为,如实反映事故情况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