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音乐审美意象
【摘要】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关键词】感性认知;理性认知;审音乐美
引言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拥有巨大的感染力,在感官上给予我们美的享受。
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我们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这一审美对象,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
一、音乐感性认知
1、音乐形象有赖于记忆能力
音乐通过声音的活动来呈现形态,占用一定的时间来陈述内容,同时也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转瞬即逝,这是音乐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地方。
音乐的这一特性要求接受音乐形象时有赖于记忆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我们可以刻意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以便从全局上把握音乐的整体形象。
2、音乐知觉
知觉是指受的音乐的音响刺激时所产生的情绪性生理反应,属于感官的直觉获得快感严格的说知觉层次属于低级音乐反映,还不
能算是欣赏。
但与此同时,知觉反应也是欣赏音乐时候最基础最直接的一种反应,不可忽视。
3、音乐通感
只有达到理智的统觉即听觉产生的通感,把感觉与理解统一起来,才能深入音乐的真髓,从审美的高级层次真正享受到音乐艺术的乐趣。
因此在欣赏音乐之时,决不能仅仅停留在音乐的知觉感受之上,我们还要调动大脑去思考,多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给我们表达的意蕴,传达的情感。
4、音乐联想能力
当我们接受音响信息所传达的情感和情绪时,受到音乐的激励,同时调动了自己的联想能力,把生活经历和音乐经验自然的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相呼应,参与艺术体验。
这是音乐审美的高端体验,当我们在听一首音乐时,突然好像感受到了作者传达的心境,同作者一起体验情感的冲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共鸣。
二、音乐的理性认知
要更好的理解音乐,欣赏音乐,除了了解一些音乐的感性认知外,还要了解一些音乐的理论知识。
1、音乐的基本要素
各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文学用文字,舞蹈用肢体语言,美术用线条、色彩创作艺术想象等等。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通过音乐语言——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和
声等要素相互之间合理的配合,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的。
音乐的要素中以旋律和节奏最为重要。
因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架。
音乐语言不仅是作曲家用来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它对于听者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懂得了音乐语言,才能较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从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2、音乐的结构
音乐的结构是指音乐内部的组织形式,用曲来表示。
一部音乐作品必须要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来合理的组织音乐语言,清晰、流畅、完整、准确的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音乐结构的单位有乐汇、乐节、乐句、乐段、乐部、乐章,与文学中的字、词、句、段、节、章相似。
结构的形式有一部曲式、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三步曲式、复三步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等。
掌握有关曲式结构的知识,会使我们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同时对音乐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含义做出正确的评价。
3、音乐的种类与表演形式
(1)音乐的种类
音乐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按照音乐表演所采用的不同物质手段,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再按照声部与声部的关系,
可分为单声部音乐、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
按照音乐的性质,可分为标题音乐和无标题音乐,等等。
(2)声乐体裁的分类
外国常见的声乐体裁形式有民歌、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康塔塔、清唱剧、咏叹调、宣叙调等。
(3)器乐体裁的分类
器乐的体裁是指一部音乐作品的特定形式与特定内容的有机结合,即器乐作品的样式与类别。
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特性,正确地把握各种体裁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感受和理解各类音乐作品。
常见的器乐体裁有:舞曲、进行曲、序曲、组曲、协奏曲、变奏曲、回旋曲、奏鸣曲、幻想曲、随想曲、浪漫曲、狂想曲、小夜曲、即兴曲、船歌等。
三、以《致爱丽丝》为例赏析音乐审美意象
我们将以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名曲《致爱丽丝》为例来分析音乐的审美认知。
《致爱丽丝》,器乐作品,钢琴小品,创作于1810年。
关于爱丽丝,据专家考证,推测是贝多芬17岁的女学生苔莱赛·玛尔法态依。
作品篇幅短小,形象真实动人,寥寥几笔便勾画出少女纯真无邪、楚楚动人的可爱形象。
乐曲采用a小调,6/8拍子,回旋曲式(即abaca)。
主题a:音
乐简单朴实,表现出遗忘娇柔、可爱的少女的神态。
主题之后加入6小节展开描写,犹如少女从初开露面,微带羞涩,到天真的天性的显露。
第一插部b:转c大调。
描写了温柔的少女露出活泼、调皮的神态。
这时的旋律是带有装饰音的快十六分音符进行,使我们看到了少女聪明伶俐的侧面,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完整。
第二插部c:开始由低音声部奏出6个同音反复,预示着少女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烦恼在缠绕着少女。
一个减七和弦的出现使音乐变得紧张、烦躁。
但这小小的波折,转眼即逝,一连串的上行琶音到伴音的下行预示着明媚的阳光重现,少女的生活重新恢复宁静,那妩媚的笑容重现。
最后,是主题再现。
回到少女娇柔可爱的神态。
我们在欣赏此音乐时,首先是听觉受到刺激,这是感知觉的最初阶段。
当那优美柔和的旋律进入脑中之后,其他感觉器官可能产生交融叠加,由此产生联觉。
大脑调动了我们已有的记忆,脑中可能出现了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或是回想起一段柔美的情意。
这便是联想阶段。
以上是音乐感性认知的基本阶段。
在此段音乐的审美过程中,理性认知同样在起作用。
此乐曲属于音乐种类中的器乐独奏作品,音乐的结构采用回旋曲式,在音乐的基本要素中,它采用调式为a小调,节奏为6/8拍,旋律优美和谐,速度适中且富于变化等等。
对音乐理性认知的把握有助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审美认知。
《致爱丽丝》中乐曲对少女这一美好形象的表现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表现了对美的事物的珍惜、热爱与呵护,饱含浓浓的情意。
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种情感的冲击与价值的提升,得到了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徐民奇,周小静 .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林华 . 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