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教案

孔子教案

孔子教案一、导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诞辰2557年纪念日前夕,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在现场看到了经过修改后的孔子像,这尊孔子像看上去慈祥,宽嘴、阔鼻、浓眉、长髯、国字形脸,眼神温和,是一个具有山东人相貌特征的忠厚长者。

二、这是孔子基金会发布的孔子标准像。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孔子形象。

刚刚同学们都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各有不同。

今天这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你认为真实的孔子。

三、走近孔子,了解孔子;要了解孔子,首先得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将自己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材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 可见这几个年龄阶段是孔子人生的关键时期,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阶段来解读孔子。

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未成年的孔子先后遭受两大重大打击,一次在家庭方面,一次在事业方面,而且都是在精神层面。

家庭上的打击是母亲的去世,时孔子17岁。

事业上的打击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要绖(die 去声),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文中孔子以为自己可以以士的身份参加,结果遭到了季氏家臣阳虎的嘲讽,深受打击。

有人认为孔子“非礼”,守孝期间怎能赴宴?周群的《孔子》P125的解释很好,“使孔子明白了处世的进退之道,孔子‘由是退’。

所谓“退”,不仅仅是从季府退出,还具有人生态度的内涵,由此孔子产生了对‘礼’的敬畏和遵从。

”父母双亡的孔子不得不提前以成人的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方方面面,更是提前为自己的将来进行规划,于是“志于学”成为了他的目标。

同样,遭受阳虎的嘲讽打击后的孔子,更有理由“志于学”而反击他人的辱慢。

所谓“志于学”并非之前不读书,而是在母亲亡故后他更为自觉主动的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内容正是诗书礼乐等对其今后有重大影响的知识。

2.20—37岁,而立孔子,立于礼;一般认为,孔子年少至37岁自齐返鲁是其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最多关注的是“礼”。

材料:礼,是理性化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秩序原理(或标准),以及一般的习俗……还是一种诚虔的心境。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不知礼,无以立也;人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人人都不懂礼,则礼崩乐坏,社会失序。

孔子认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是不懂“礼”造成的。

比如说季氏舞八佾,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是因为非礼了。

所以他尽心研究“礼”,正是希望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孔子出仕实践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并且与执政者之间频频接触,开始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

孔子在35岁那年,他来到了齐国。

材料: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齐景公接见了孔子并问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政在节财”的政治观点,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但是受到齐国大夫晏婴的阻扰,认为孔子的礼,不适应当时齐国的需要。

孔子无奈之下离开了齐国,这是孔子第一次仕途的失败。

3.37—51岁,不惑之孔子,因礼得仁,欲仕不仕;自37岁自齐返鲁至51岁出仕的14年,应该是孔子一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光。

不为衣食所忧,不为世事所困,潜心研究学问,每日与学生论道,高谈阔论,充满着对美好未来设计的憧憬。

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14年,一是因为他通过“退修诗、书、礼、乐”,让自己所研究的理论从礼乐上升到了仁义的高度,二是在教育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弟子弥众”,无论是从学生的数量还是教育理论。

材料:孔子得仁应是其这14年中最大的收获。

他把仁和礼的原则联系起来,坚持在更为广阔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道德领域弘扬仁爱精神,并以此影响礼、改造礼,从而建立起自己的仁论和以仁为核心的礼论。

——张秉楠《孔子》孔子在充分研究了礼后,他发现只有礼而无仁,会加深对立,矛盾激化;同时只有仁而没有礼,则上下不分尊卑难寻混乱不堪。

因此引仁入礼,则可使礼之锋芒内收,而有礼的规范,仁则更发光芒。

这样,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是自觉复礼,小康指日可待。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越来越多,思想日臻丰满,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出仕的愿望也越来越强。

但是当阳虎十分诚恳地请孔子出仕,孔子还是含糊搪塞。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

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可见,孔子痛恨“陪臣执国政”的现象,认为这是不符合礼制的。

当然孔子出仕的欲望是强烈的,甚至差点应叛臣公山不狃之召而出仕。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使人召孔子。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

子路不说,止孔子。

孔子曰:“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

(《孔子世家》)阳虎和公山不狃作为陪臣却掌握着鲁国的大政,所以鲁国上自大夫,下至各层官吏通通不守本分不守礼节。

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孔子也就不想当官了,但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真的不想出仕,而是想如何让出仕合理,而出仕的前提必须搬开季氏和阳货,所以不是不出仕,而是时机未到。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孔子其内心是矛盾的,也是无奈的。

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孔子在这四年中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和司寇(司寇则是管理国家最高司法事务的长官,位同卿大夫),尤其是在任司寇期间主要有三绩:(试举一例)在《孔子家语·相鲁》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常朝饮其羊以诈。

…鲁之鬻六畜者,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则鬻牛马者不储价,卖羊豚者不加饰。

男女行者,别其涂,道不拾遗。

男尚忠信,女尚贞顺。

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归焉。

同样在《孔子世家》也有类似地记载: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可见孔子还是颇有治国的才能,这一时期也是孔子从政的辉煌时期。

后来孔子在鲁国的有效治理,引起齐国的恐慌,《孔子世家》记载: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可见,齐国主动提出与鲁国会盟本身就是对孔子治理能力的肯定,但齐国仍旧企图压制鲁国,通过美色乱音的手段以达到乱鲁政逼退孔子的目的。

孔子被迫出走,周游列国。

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这一时期,是孔子最为流离落魄之期,遭到世人的讥讽。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甚至有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显示了流离之中的苦寂和豁达,也反映了孔子虽怀才不遇但依旧释然的心境。

这时的孔子已然看淡了一切,对于能不能出仕也已无关紧要。

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退休诗书;孔子返回鲁国前,刚刚经历了丧妻之痛,再加上年事以高,已经暮暮垂年了,不久过世。

四、小结:1.15—20岁,少年孔子,至于学;2.20—37岁,而立孔子,立于礼;3.37—51岁,不惑孔子,因礼得仁,欲仕不仕;4.51—55岁,知命孔子,大展宏图,怅然出游;5.65—68岁,耳顺孔子,周游列国,怀才不遇;6.68—73岁,从心孔子,年老体衰,退休诗书;五、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再评孔子(学生),并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如何评价人物。

(角度:史料的掌握,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的看待)六、历代对孔子的不同评价1.“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2.“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南宋儒学家朱熹3.又孔子祖述儒家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

”—新文化运动干将吴虞4.“儒家反动、庸俗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彻底批判”—文革中对孔子和儒家的批判讲解: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历代知识分子对孔子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从孟子、朱熹等人对孔子评价非常之高,而新文化运动及文革中又将孔子贬的一文不值。

可见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褒贬不一。

七、提升:纵观孔子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但是历史时代的需求,使这个平凡的人背负了太多太沉重的不平凡的东西,通过今天的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平凡人的一生,看到一个“去神圣化,去政治化,去宗教化”的孔子。

——李零语。

也许这才更能反映一个真实的孔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孔子,尊重历史,尊重我们的传统。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