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汉硕1102 张长宝1936年,巴西社会学家、东方学家吉尔贝托·弗莱雷指出:“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对巴西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提出“巴西是美洲的中国”这一命题。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与巴西远隔重洋,分属两个半球,中国文化是怎样影响巴西的?何时开始的?产生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解答这些疑问要从巴西的历史说起。
见诸文字的巴西历史并不长,1500年葡萄牙大贵族卡币拉尔率领的“探险队”占领巴西后,开始在巴西殖民,实行奴隶制度(1888年废除),先民是葡萄牙拉丁人、非洲人,当然还有土著印第安人。
16世纪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移民进入巴西。
19世纪后,中国人、日本人进入巴西。
白色的欧洲人、黑色的非洲人、黄色的印第安人等各色人种混婚产生的咖啡色人逐渐成了巴西人种的主流,甚至一个家庭会有三色人种的背景,巴西因此有“人种大熔炉”之称。
1822年9月7日,巴西脱离葡萄牙独立建国。
巴西立国几百年来,一直受各种思潮、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击,成为各种理论、思想的“殖民地”。
但巴西文化根植于欧洲文化,在演进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巴西人热情奔放,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创作丰富,流行桑巴舞,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世界闻名。
中国与巴西早在一百多年前开始交往。
1881年中国清政府与巴西签订《中国巴西和好通商航海条约》,20世纪50年代初,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这两个巴西最大的城市相继成立了巴西中国文化协会。
此后,巴西文化界、经济界一些著名人士应邀到中国访问。
1974年,新中国与巴西建交,1993年中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巴西与中国贸易总额保持高速增长。
1999年中巴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
2004年7月,中巴合作生产的支线飞机首次进入我国国内航空市场。
2009年4月,中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
中巴之间的人员往来开始于19世纪初。
1810年前后,一批来自中国内地的茶农被葡萄牙王室招募经澳门前往巴西里约热内卢种茶,建立在里约热内卢市蒂茹卡森林公园内的中国亭就是为纪念中国茶农而修建的。
这批茶农中后来存活下来又不得不放弃种茶的一些人逐渐扩大了活动空间,中国文化也随之扩大了传播范围。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巴西劳动力短缺形势的出现和加剧,外国移民增加。
20世纪中后期,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巴西奇迹”,急需各类人才,巴西政府因此颁布了鼓励外国人移民巴西的法令。
现在的巴西华人绝大部分是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之后移居巴西的,主要是广东人、台湾人等,华人在巴西各州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
据华裔女议员李少玉估计,现今巴西华人超过30万人,巴西26个州和1个联邦区都有华人。
中国器物进入巴西始于16世纪末,主要有瓷器、茶叶、水磨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初, 巴西就已有超乎寻常估计的中国产品, 包括各种质地的布品(普通丝绸、南京丝、手帕、被服、衣褂、缎质床单、南京棉布等) 、纸画和绢画、扇、女士饰物、漆盒、普通陶器、陶罐、瓷器、傢俬(家具) 、艺术品、烟花等。
”18世纪末,有人在巴西生产粗瓷,仿造中国漆。
19世纪初,中国绘画在巴西传播。
19世纪末,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在巴西的一些地方十分流行,一些法官穿的黑袍附有中国式样的刺绣。
20世纪,巴西普通居民使用中国瓷器并不罕见。
20世纪的1954——1970年间,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旅居巴西17年。
随着中国移民的增加,中国式的饮食习惯、社会风俗、健身方法和处世哲学等在巴西传播开来。
目前巴西大约有50万人会中国武术。
中国文化经典《论语》、《易经》、《孙子兵法》等著作以及“风水”之学在巴西也广泛传播。
建筑风格方面。
“时至今日, 巴西某些建筑物采用尖屋顶, 屋檐由翅托支撑, 屋顶的瓦涂油彩并以龙或其他虚构动物形状进行装饰,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对巴西建筑影响的表现”。
另外,澳门与巴西的官员、传教士的往来,华人、葡萄牙人、巴西人的文学创作也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中国文化未能对巴西产生持久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儒家学说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学者探究的对象,全球汉语热日渐升温,巴西亦未能外。
据中国海关统计,两国建交的1974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742万美元。
至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1979年,就增加到了2.16亿美元,是1974年的12倍。
2003年中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到79.89亿美元,巴西已经成为中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巴西发展工业外贸部公布的修正后的2009年外贸统计数字,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
上世纪90年代起,巴西汉语热悄然兴起。
巴西首富巴蒂斯塔曾说,就连巴西10岁的男孩都明白,学习汉语将来可以在中国的公司工作,并可以在同别人的竞争中占据语言优势。
汉语教学和中文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在圣保罗,各种中文学校和中文班即有近百个。
与此同时,巴西学者对儒家学说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4年10月,巴西学者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巴西学者凯文·德拉图尔和西蒙娜·德拉图尔向大会提交了儒学研究成果《儒学和意识学》一文。
2004年12月,巴西学者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巴西学者还积极参加了第二、第三、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
巴西学者还积极向中国内地宣讲自己的儒学研究成果。
比如,据中国孔子网报道,2007年6月巴西学者凯文·德拉图尔和西蒙娜·德拉图尔专程来到武汉新洲区云深书院宣讲他们的研究成果《意识生态;当代新儒学之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巴西官方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2004年5月25日,巴西总统卢拉在北京大学为巴西文化中心揭幕并发表演讲,2004年10月,巴西文化部长吉尔托·吉尔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
2010年10月,巴西驻华大使胡哥内访问国家汉办,表示巴西汉语学习需求与日俱增,希望未来巴西能以主要城市为中心,在5个大区继续开办孔子学院。
事实上,此前2008年已有两家孔子学院分别落户巴西圣保罗和巴西利亚。
2011年8月31日巴西第三家孔子学院在里约热内卢成立。
据北京青年报2011年2月9日报道,巴西驻华大使胡哥内表示,学中文已写进巴西外交官培训计划。
另据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数字报纸2011年7月24日刊登一篇报道“巴西外长每周都上中文课——本报记者余熙访中国驻巴西大使”。
中国驻巴西大使邱小琪说:“随着中国与巴西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双边交流愈加频繁,巴西人民对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也不断上升,社会各界不少人士都希望能够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
在巴西外交部,不少外交官表示希望有机会到中国或到设在巴西的孔子学院去学习中文,尤其是那些主管对华事务的司长、处长们,几乎人人都开始学起中文来。
”纵观16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一)、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是以巴西人的意愿为主导的,是巴西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无论是中国器物的输入,还是中国人的移居,由此而来的中国文化在巴西的传播都是巴西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的。
事实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从来都不是靠“坚船利炮”或其他武力手段强推的,从来没有出现过当年西方殖民者那样“残暴的杀戮,贪婪的掠夺,不平等的贸易”,境外推崇儒学,推崇中国文化除了华人侨居带来的人文影响外,都经历了所在国人民的观察、欣赏、接受、选择的过程。
(二)、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体现了巴西人对外来文化态度上的实用主义思想。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03年中国医生顾杭沪医生用针灸治好了巴西总统卢拉的肩周炎,巴西人对中医刮目相看,纷纷推崇。
正如台湾学者柏杨在谈到中国饮食文化传播时所言:“世界只有中国饮食不是靠国力而是靠艺术造诣侵入各国社会的,美国也好,巴西也好,处处都有中国的餐馆”。
从早期输入巴西的中国出产的生产生活用品,到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孔子学院建设,巴西人总是依据实用主义思想来对待外来文化方面的时代需要。
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实物为载体传人巴西的主要原因。
(三)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并没有取代巴西本土文化,而是与巴西文化兼容并蓄。
巴西文化是在欧洲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国家,据2010数据显示,巴西1.9亿人口中天主教徒达1.8亿之众,而中国文化传人巴西主要是以实物为载体,与巴西本土文化的关系是兼容并蓄的。
巴西人若泽·梅科在《葡萄牙瓷砖壁画》一书中说到,葡萄牙人“从中国的青花瓷器中,又学到了色调的闪烁美”。
若泽·梅科曾赠送给该书中文译者姚越秀一块18世纪的白底青花葡萄牙瓷砖,这块瓷砖恰恰就是葡中文化兼容并蓄的明证。
再者,巴西文化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受到了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的重要影响,中国文化并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巴西本土文化。
事实上,中国文化比日本文化传人巴西的时间早得多,但远没有日本文化对巴西的影响大,这也是中国在巴西常被看做日本人的原因之一。
(四)中国文化对巴西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与中国的国家综合国力密切相关。
不要说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明清盛世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辐射而形成儒家文化圈,只要看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周边各国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即可窥豹一斑。
在中国积贫积弱的大背景下,原先使用汉字的国家与中国文化渐去渐远,渐渐废止汉字,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不仅让汉字复活的呼声渐高,包括巴西在内的世界各国对学习需求也与日俱增,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
据国家汉办官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五)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与巴中经贸、文化往来相互促进。
16世纪以后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文化通过澳门到达南美洲的巴西,中巴文化与经贸相互裹挟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巴西著名小说家若热·亚马多的传记文学作品《希望的骑士》、《饥饿的道路》、《无边的土地》等在上世纪50年代已译成中文在北京出版,80年代以来,亚马多的作品相继在中国出版,深受读者喜爱,作者本人也多次访问中国。
2001年11月20日,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提出了“BRICs”D概念,一家台湾媒体率先翻译成“金砖四国”。
2009年6月16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四国首脑齐聚俄国叶卡捷琳堡,使“金砖四国”从概念走向现实。
再加上2009年9月在拯救全球经济的大国协调中G8被G20所取代,中国与巴西在勇担世界经济复苏重担的同时更加密切了经贸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