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

中西商务礼仪差异

中西商务礼仪的差异
经过一个学期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我认识到:商务活动中是离不开礼仪的,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我
们会遇到不同的人,如何让人感到舒服是非常关键的。

合适的商务礼仪有助于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形象。


以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以便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不至于“失礼”。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

中国人有
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

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
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

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

普通陌生人之间用先生、太太、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
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

在大多数西方
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
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

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习惯速战速决。

而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

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
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


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

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
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

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
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

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
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
能浪费。

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
无鳞无鳍的鱼。

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

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
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

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
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

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
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

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
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
招待他们。

四、送礼方式天壤之别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

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
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

在中国,虽然嘴上说着:“礼轻情义重”,但通常都认为礼物越贵重越好,过于简单或廉价的礼物不仅起不到增进感情的目的,反而有可能会得罪人。

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
化格调与艺术品位。

各国人们在受礼时使用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中国人会推辞再三,盛情难却收下礼物后,也会说“让你
破费了”,并且不会当面拆开礼物;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是非常爽快地收下礼品,当面拆开且表示惊喜和感谢。

他们认为,赞扬礼物宛如赞扬送礼者。

如果不了解这方面的差异,交往的时候就会产生误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