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务犯罪呈年轻化的反思与预防

职务犯罪呈年轻化的反思与预防

职务犯罪呈年轻化的反思与预防
[摘要]年轻干部职务犯罪多发群发,享乐思想与攀比心理是其关键因素,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是其重要原因,惩治不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是其重要诱因。

对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预防,强化制度建设是关键,强化教育工作是基础,作好监督文章是保证。

[关键词]年轻干部;职务犯罪;思想道德;警示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世纪新阶段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这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大战略任务,事关党的事业能否持续的大问题。

当下,司法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干部年轻化趋势突出,由临近退休捞一把的”五九”现象,朝着中青年发展,务必引起我们重视。

以乐清市人民检察院近年来涉嫌受贿、贪污、挪用公款、渎职等职务犯罪共65人为范本,这些案件犯罪主体案发时年龄40岁以下(包含40岁)共有27人,35岁以下(包含35岁)的共有13人,其中不满30岁的有6人。

而以涉案人员首次作案时的年龄统计,其中作案时不满40岁有29人,占涉案总人数的44.6%,而首次作案30岁以下(包含30岁)竟有10人,占涉案总人数的15.4%,职务犯罪年轻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

二、思考成因
(一)享乐思想与攀比心理是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关键因素
在乐清,一些富人设法让自己的子女挤进政府部门、公家单位,如此不行,也试图通过子女嫁娶联姻结成经政同盟,这也是乐清特殊的人情社会使然,有钱好办事,有人更好办事,富人无非是用金钱锻造一个融入官员的平台,乃至各取所需。

因此,乐清年轻干部经济条件大都不错,很少有在一些因生活捉襟见肘而走上贪腐的情况。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仅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一言以蔽之,享乐思想与攀比心理是乐清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关键因素。

该市处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市场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富裕。

《人民论坛》杂志开展了“党政领导干部应谨防哪些诱惑”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美色诱惑和性贿赂”。

一些年轻干部精力充沛却不用于工作学习,迷恋于桑拿按摩、纵酒欢歌乃至寻花问柳、金屋藏娇。

家庭条件再好也满足不了见不得光的享乐,必然导致一幕幕贪贿悲剧上演。

(二)思想道德教育缺失是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重要原因
青年干部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尤为重要。

当下,一些单位不同程度地出现重业务、轻队伍的倾向,在教育上急功近利,重业务知识、岗位技能,轻思想道德,即使一些单位廉政教育有所开展,很多也是台上讲讲官话,台下弄弄台账,缺乏成效。

加上一些负有监督职责的干
部,因希望与年轻人搞好关系,而不愿与其发生矛盾,更使得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

现实警示我们,经济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办事送礼风气很盛,官场不正之风较浓,年轻干部接受物质诱惑、美色腐蚀的机会很多。

(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及家庭因素是年轻干部职务犯罪的直接诱因
乐清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容易将人与人的关系物化为商品货币关系,也容易将等价交换原则带入公权力运行中,使权力变为商品。

如上所述,年轻干部受贿数额确实不大,区区几万元,焉能发家?但他们不拿觉得吃亏,心里就不痛快,因此少送少拿,多送多拿,也不在乎,很大原因是权钱交易思想根深蒂固所致。

人们喜欢搞小团体拉小圈子,平时老板与一些干部打成一片吃喝请唱蔚然成风,一些年轻干部家人对他们收受贿赂的行为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不仅不及早制止,有时还一起欣然受之。

(四)职务犯罪案件查处率低及刑罚的轻缓助长了年轻干部贪腐
当下我国职务犯罪黑数较大,职务犯罪案件查处率低是不争的事实。

最近几年,乐清市检察机关每年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人数都在20人左右徘徊,表明现阶段检察机关反腐败的潜力还有待挖掘。

“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即使刑罚是有节制的,一旦成了确定的,总令人心悸;如果让人们看到刑罚不一定是犯罪的必然结果,那么就会煽惑起犯罪不受处罚的幻想。

”不仅如此,当下职务犯罪轻刑化现象也较严重,远高于同期其它刑事犯罪案件不起诉、免予刑事处罚、适用缓刑人数的比例,职务犯罪案件轻刑化相当明显。

由于职务犯罪案件查处率低,加之刑罚轻缓,强化了年轻干部犯罪的侥幸心理,助长了其贪腐的胆量。

三、对策与反思
(一)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管理
反腐倡廉,制度是关键。

实践证明,规范、科学的工作流程与办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公职人员不能为职务犯罪,从而有效地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是完善办事程序。

要依法设定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编制审批目录,明确审批条件、程序、工作时限和办理要求;完善责任分工制度,重大审批事项报告、决策制度,从源头杜绝腐败;二是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阳光是最好防腐剂,要充分利用网络透明、公开、便捷等特点,将办事流程纳入网上程序,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全程受控;三是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年轻大学生的选拔录用与年轻干部的提拔重用,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从源头上清洁年轻干部队伍,杜绝害群之马的感染效应。

(二)强化教育工作,筑牢思想防线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

青年干警就像是炉火中的铁坯,要经常夹出来放在
水里清醒,反复敲打,防微杜渐,否则就煅不出好钢,打不出利器。

荀子曰:“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只有通过深化教育,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才能从根本上驱逐腐败的幽灵。

首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明代汪天赐《官箴集要》就指出:“夫所谓廉者,岂特不通贿赂而已?”即所说的清廉官员,难道就不接触到别人的贿赂吗?只是他们能克制欲望而已。

年轻干部血气盛于心志,面对金钱美色心易忽忽焉,难免犯错误。

欲望是海,不遏则滔天,只有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廉政教育,通过对道德英模与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的示范宣传,让年轻干部感到廉洁行为之可亲、可见、可学、可为,才能擦亮他们的眼睛,开启他们的心智,培育他们的正气。

其次,强化警示教育。

通过组织年轻干部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参观警示教育基地、互动现身说法等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教育年轻干部,涤荡其心灵、触动其灵魂,使之真切感受到腐败分子所付出的沉痛代价和自由的可贵,增强警示教育针对性、说服力和震撼力,使之猛然却步在法律的禁区和高压线前。

再次,强化廉政文化教育。

文领先机,化物无声,文化是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强大武器。

通过在办公场所、广场道路、公共厅堂等悬挂廉吏故事、格言警句、诗词对联等字画图片,打造“文化游廊”工程,营造浓郁的社会廉政氛围,培育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用廉洁文化熏陶、感染年轻干部与广大群众。

(三)做好监督文章,优化惩防格局
反腐倡廉,监督是保证。

惩治腐败,必须从严;惩治有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

首先,及时查办职务犯罪,减少“犯罪黑数”。

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惩罚的警戒作用绝不是惩罚的严厉与否,而是看有没有漏网。

重要的不是严惩罪行,而是使所有罪案都真相大白。

”“凡腐必惩”就没有人敢腐,“伸手必被捉”就没有人敢伸,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大办案力度,提高破案率,提高犯罪成本,使年轻干部胆战心惊,不敢越雷池半步。

其一,反思我们在对行贿人的查处上,还存在打击过轻的问题。

行贿人一番加减,感到吃小亏占大便宜十分划算,有贪官曾在狱中说:“行贿人像蚂蝗一样叮着我,周围的人像赶鸭子一样把我送进监狱。

”当下,还需加重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切断贿赂犯罪的源头供应;其二,还需树立小贪小腐面宽人多同样要予严惩的观念。

实践证明,腐败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温水”也能煮死“青蛙”,不能等年轻干部“就腐坐大”了再用猛棍击之,这也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保护。

其次,要注重预防。

“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它引导人们去享受最大限度的幸福,或者说最大限度减少人们可能遭遇的不幸。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犯罪皆有相似的一面,职务犯罪因其利用权力牟利或滥权的表征,故其犯罪症结、规律更有轨迹可寻,检察机关必须加大预防力度,洞见年轻干部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关键环节、找准发案单位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漏洞。

惟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年轻干部职务犯罪高发、多发态势,扼杀职务犯罪于未然,减少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冲击与震荡,保证人才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使党与人民的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倪星,王立京.中国腐败现状的测量与腐败后果的估算[J].江汉论坛,2003,(10).
[2][意]贝卡利亚着,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72-73.
[3]黄帝内经卷一摄养为本总论[Z].。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