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功利主义》读书笔记
最初接触功利主义,是在经原课上,知道了功利主义不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而是追求社会的最大福利。

但课本上的学习毕竟粗浅,读完密尔的《功利主义》,我才对此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密尔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含义、约束力、证明以及与正义的联系。

他先定义了幸福、不幸,幸福是快乐和免除痛苦,不幸则恰好相反。

接着他指出人生的根本意义——唯有快乐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

然后他指出快乐的质量差异,某些种类的快乐比其他快乐更有价值。

人们偏好能运用高级官能的生存方式,虽然可能需要更多的东西才能幸福。

高级官能可能要忍受更多不完美,但不会嫉妒低级官能。

追求低等快乐是因为性格软弱,而非不欣赏高等快乐。

而且享受高尚感情的能力容易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因此只能沉迷于低级快乐。

最后他强调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不是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而是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

为了做到这点,就要求行为者在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之间,像公正无私的仁慈的旁观者那样不偏不倚,个人的幸福应尽可能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和谐一致。

虽然绝大多数善的行为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个人利益,但必须确保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

同时为了眼前利益而违背对人类极其有利的规则也不是有利的做法。

行为的动机与个人品格有关,而与行为的道德性无关。

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行为只要合乎规则就无不当之处,伦理标准判断的是行为的善恶而非行为者的善恶。

介绍完何为功利主义后,密尔阐释了功利原则具备的约束力。

既有外在约束力——希望从同胞和上帝得到恩宠,又有内在约束力——内心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构成良心的本质要素。

即使人相信道德义务存在于人心之外,真正驱使行动的力量也还是主观感情,力量大小取决于感情强度。

这就否定了先验论。

假如功利主义没有天然情感的基础,那么道德关联即便由教育培育起来也可能被分析消解掉。

这种天然情感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

每个人都会遇到身份地位平等的人,都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

一个社会感情成熟的人不会把同胞都视为争夺幸福手段的对手,而应当想促进他人福利。

然后密尔开始证明功利主义。

他认为,要证明任何东西值得欲求,唯一的证据是人们欲求它。

因为每个人都欲求幸福,所以幸福值得欲求。

不过他接下来的推论因为每个人的幸福对他本人来说都是一种善,因而公众幸福就是对所有人的集体而言的善却有些牵强。

为什么一定要以公众的幸福为目的呢?为什么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幸福呢?
幸福的每种成分都是本身值得欲求的。

它们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的一部分。

一些东西原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但与目的关联在一起后,本身也变成欲求的对象,例如金钱。

密尔还解释了意志、欲望与习惯的关系:意志产生与欲望,后来受习惯控制。

习惯能使感情和行为确定无疑,应当利用习惯培养行善意志的独立性。

意志的这种状态是获得善的手段,而非善本身。

最后密尔论述了功利与正义的联系,解决了功利主义唯一的难题。

正义是自然的本能,但不一定是合理的。

正义要求做的事在客观上与公众利益部分重合,但约束力比利益大得多。

密尔谈论了五种非正义:侵犯法定权利、剥夺道德权利、得到不应得的福利或祸害、不守信用、不公正平等,但这不是绝对的。

接下来密尔分析正义的词源变化,发现大多与法律法规相关,非正义就是违反应有的法律。

他用能否强制一个人去做某件事来区分一般道德与利益价值的其余领域,而正义意味着某人能向我们提出某种要求作为道德权利,存在权利问题就属于正义的问题。

这就将正义与权利相关联。

正义情感本身不出自利益观念,但其中的道德成分出自利益观念。

正义情感有两个本质要素,一是想惩罚侵害者,二是相信存在确定的受害者,其中惩罚侵害者的欲望来自自卫冲动和同情心两种本能。

因为人的同情心有更宽广的范围,更发达的智力使人类知道个人与社会利益一致,因此一切有害于人类的行为都会促使反抗。

正义的报复情感没有道德成分,它要合乎道德必须完全受社会同情心支配。

正义包含行为规则和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行为规则是为全人类利益,情感是希望违反规则的人受惩罚。

最后密尔通过惩罚、财富分配、纳税的例子指出,正义本身存在分歧,是不确定的,很多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符合正义,这时就需要功利主义。

应该说,功利主义还是比较符合人们的常识和人性的。

它不像那些传统道德那样强调无私奉献、英勇牺牲,而是认为自我牺牲本身并非目的,而应当是为了增进世上的幸福总量。

功利主义唯一赞成的自我牺牲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或有利于他人幸福的某些手段而做出的牺牲。

这种标准就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不过按照这种标准衡量,那些见义勇为导致自己牺牲的做法很多就成了不正确的做法,这也要求我们在做好事时应当理智。

不过功利主义在实际操作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衡量公众的幸福。

不同人对幸福的感受可能不同,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也不相同,这时应该采取哪种行为就很难直接判断。

再比如如何界定公众的范围,是一个家庭、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全人类还是整个地球?考虑范围不同,决定也可能截然相反。

而人类的习惯往往是考虑离自己比较近、与自己相关性大的集体,犯罪、战争、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等问题都是因此产生。

不管怎样,功利主义都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或许与其他原则搭配使用,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