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一、人物称谓1. 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2. 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 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 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 万乘,万辆战车。
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 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 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
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 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
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 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 “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
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 “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 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 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 “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
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18.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
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19.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20. 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 ,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22. 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23. 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24. 卑已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称对方的母亲用“家慈",称自己的母亲用“令堂”。
(25. 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二、官职典制26. 擢,提拔的意思,指由原来的官职升到更高一级的官职,与“迁” “徙”同义。
()27. 男,爵位名,中国古代设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男是爵位的第五等,即最高等。
()28. “秩",本义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俸禄。
“秩满” ,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最高等级。
()29. 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吏。
()30. 太子是封建王朝君主儿子中预定为继承王位的人,也称东宫,历朝历代都以长子为太子。
(31. 改,指官职调动,是由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是降。
()32. 太子洗马是辅佐太子的侍从官员,负责教授太子政事文理,简称“洗马” 。
()33. 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兵械及各项器物制作等事。
()34.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35. 麾下原指将帅指挥的旗帜,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
()36. “除”,是任命官职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表示任命官职的意思的词还有拜、举、授、征、辟等。
37. 摄,是“统管”之意,它还有代理官职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假”署”)38. 勤王,即救驾之意,是指当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的时候,臣下起兵来救援王朝。
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有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9. “迁”指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
如,“转迁”“迁调” 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
()40. 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御史” 。
()41. “出”指古代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官员前往地方担任职务,也称“外放” ,与地方官员进朝廷任职的“人”相对。
()42.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人仕为官。
古代常用穿着代指出身,如用“布衣”代指平民。
()43. 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44. 食邑即封地,其大小按官爵等级而定,古代君主赏赐臣子封地,并以此地的租税为其俸禄。
(45.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一般中书省管决策,尚书省管审议,门下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6. 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
()47. 教坊指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关,掌管祭祀音乐和宴享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8. 在告指官吏休假。
唐宋官吏有常规性假日,每十天休一天假,称为“旬假”。
()49. 掾,原为帮助、佐助的意思,后为古代副官、佐吏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0.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有司也泛指官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指“职有专司的官吏” 。
()51. 乞骸骨是古代官因罪责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思是使自己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52. 部曲既可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又可指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53. 控辞即请求辞免,古人请辞的说法很多,比如乞骸骨、致仕、挂冠、下车等,原因不一定就是年老退休。
()54. 太子宾客是古代官职名,从唐代始置,为太子东宫属官,掌管侍从规谏等。
()55. 知府是古代地方官名。
宋代派京官统治府称“知某府事” ,简称知府。
知府相当于战国时的郡守和以后的太守,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三、教育科举56. 束脩是指古代民间相互馈赠的干肉礼物,学生入学用束脩作为拜师的礼物,而且礼物要厚重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57.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58. 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叫乡试,又称“春闱”,第一名称解元。
()59.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
()60.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61.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隋唐以后改为国子监,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62.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中会试者称为进士。
()63.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
”()64. 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65.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金榜题名”就源于此。
()四、宗法礼俗66. 七庙是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用以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后来也代指“朝廷” 。
()67. 立生祠是古代的一种民俗,即为活着的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
一般是百姓们出于对官员有德政于民的感激,因而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
()68. 服除,即服阙。
“服”特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在古代,办完丧事即脱去丧服,谓之“服除”。
()69. 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坐南朝北,因此称居帝王之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70. 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71. 袭爵指原有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不能承袭原有爵位。
()72. 赙赠指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拿财物帮助丧家办理丧事的一种善举。
赙礼是送给丧家的礼物。
()73. 古代称诸候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 ,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4. 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因其为非列侯,故称之。
外戚小侯,指承继爵位的外戚子弟。
()75. 讳加在已故君主、尊长的名字前,表示尊敬。
如家讳指家族内部遵守的避开不直称父母名的做法。
()76. 崩的本意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77. 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血亲的配偶。
()78. 庐墓指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79.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中的“寿”是指奉酒祝人长寿;“设九宾于廷”中的“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九个迎宾赞礼者施礼并延引宾客上殿。
()80. “跽”是挺腰耸身,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81. 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82. 古代用牲血涂器祭祀叫“衅钟” “衅鼓”。
新钟铸成,必宰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
()83. 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 ,贬官称为“左迁” 。
()84. 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 之礼。
()85. 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教义。
()五、天文历法86.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都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