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综述摘要: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等,为此应加强研究。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4-0083-02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sars疫情、“5·12”汶川大地震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等突发事件,不仅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由此引发的心理危机也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就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汇述其中研究的不足并尝试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一、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现状(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模型和心理危机干预1.心理危机卡普兰(g.caplan)196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即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
虽然后来的学者们提出不同的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心理危机内涵的看法基本与此一致。
2.心理危机模型卡普兰在对心理危机概念做了界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情绪危机模型。
他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在一般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个体面临生活逆遇或不能应对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和悲观失望等情绪问题,导致情绪不平衡。
而这种平衡的维持与否与个体对逆遇或事件的认识水平、环境或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技巧这三方面密切相关[2]。
此后危机理论和模型被不断地补充和发展,到1989年有学者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危机发展模型,把危机分为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危机的产生以及危机后平衡状态的变化三个阶段[2]。
危机发展阶段划分为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心理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社会各界人士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处于困境的个体、家庭、群体,渡过危机,恢复平衡的过程[3]。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其造成的直接严重后果,促使个体从不良状态中恢复或康复。
突发事件的冲击必然引起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导致心理危机,因此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地干预尤为重要。
随着危机干预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逐渐形成了危机干预机制,机制包括预警和干预两部分。
(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备能够对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获得预见性的信息,能够使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人员提前采取必要措施,提高危机干预效能。
研究者提出的预警机制大多是着重于系统全局的配合,如杨峰提出构建公共危机预警机制要加强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能和权力,实行政府、企业、媒体等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并建立了较系统的公共危机预警模型[4]。
阴山燕等提出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各种相关体系的构建[5]。
还有部分研究者针对群体类型提出相符的特殊危机预警机制,如詹启生等针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提出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改善和扭转了被动心理危机干预的局面[6]。
对防御机制相关机构的作用和职责的细化研究则成为近年来的研究趋向。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明确危机干预的原则、评定标准和干预技术等问题。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仍较少,张维平探讨了理论干预机制建构的原则[7],程灵芝等则对急性应激反应干预的原则进行了初步探讨[8]。
多数文献是对国外研究进行介绍,如李建明、宴丽娟对国外常用的危机评估模型和危机干预模式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目前国内外都没有统一的危机评估标准。
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包括:三维评估模型、个体应激反应发展阶段评估模型、个体与环境互动评估模型、个体的应对机制评估模型以及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的评估模型等。
国外危机干预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转变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和综合性干预模式,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9]。
赵国秋等指出国内外尚缺乏公认有效的对灾后特定精神障碍评估工具,不能够及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人群[10]。
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是干预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制定和完善干预预案是危机干预机制的重要内容。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危机干预的预案和策略,如把心理危机细分为几个阶段,根据各阶段不同的心理特点采用针对性技术进行干预的建议[3];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反应特点,提出运用相应的社会支持体系进行危机干预的策略[11];还有的学者则根据灾害的类型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救助措施[12]。
这些预案和策略为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帮助。
二、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存在的不足尽管针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研究已经形成基本的理论及框架,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系统防御机制的构建不够科学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运作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
多数研究者提出的防御机制包括了立法、政府、媒体、专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等全方位的防御建议,具有整体的思想。
然而这些建议和对策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落到实处,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高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的心理干预机构仍处在组织分散、水平不一、独立行动的状况。
(二)缺乏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对心理危机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掌握,方能够在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和方法,达到理想的干预效果。
然而我国对心理危机产生的机制研究还较少,对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发展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只有很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实证研究,这制约了危机干预相关研究的发展,影响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缺乏客观有效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危机评估在整个危机干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危机干预的前提也是贯穿干预过程始终的重要技术。
国内外仍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危机评定标准,常用的评估模型仍不够客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干预者个人的好恶进行判断的情况,从而导致诊断失误而收不到良好的干预效果,甚至将问题扩大化[13]。
对适合国人心理特征的危机评定标准研究仍非常欠缺,不利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开展。
(四)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问题社会心理预警研究是对突发事件科学应对的重要依据之一,其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是强化和巩固效果的阶段,一方面可以彻底解除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心理的成长,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阶段。
然而我国仍没有高效可行预警机制指导实践,使事前的预防和教育等工作很难有章可循,不能达到从根本上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目的,而危机干预的后续干预阶段则多被忽略了。
三、研究展望我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机制从根本上避免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财损失和心理伤害,维持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因此,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干预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将成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的研究重点:一是在构建系统高效的预警干预整体机制模式下,对机制内不同部门、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群体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针对性的分支操作模型及如何促使模型高效运行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是采用以实证研究为主、描述性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以及具体干预实践问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
三是心理危机评定标准及相关实践操作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定符合我国文化的评定标准、摸索出几种适合我国民众心理特点的干预原则、模式和技术或将成为又一研究热点。
四是心理危机前的预防和危机的后干预两个阶段中各部门的工作权重、各群体作用的有效发挥,以及具体策略的制定和施行问题将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1]gilliland b e.,james r k.危机干预策略[m].肖水源,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7.[2]季建林,徐俊冕.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2).[3]胡泽卿,邢学毅.危机干预[j].华西医学,2000,(1).[4]杨峰.完善我国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路与对策[d].电子科技大学,2008.[5]阴山燕,等.我国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初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7]张维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机制[j].中国公共安全,2006,(4).[8]程灵芝,李川云,等.急性应激干预的原则和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9]李建明,晏丽娟.国外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0]赵国秋,汪永光,等.灾难中的心理危机干预——精神病学的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3).[11]黄培.构建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支持体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3).[12]苏莉,韦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群体心理反应与干预[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12).[13]文荣康.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