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

浅谈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摘要】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大多因为法律认知水平低,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青少年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关系到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本文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作了简要阐述。

从培养目标上看,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爱憎情感;二要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三要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四要培养学生自尊、自强和自律意识。

从培养途径上看,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学校、司法和社会的各自优势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意识;重要性;培养途径近些年来,问题青少年的增多,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近切和重要。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讲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

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

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然而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

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

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的总和,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实际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

法律意识结构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

法律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和情绪,是对法律现象的自发的反映形式。

中学生受年龄、智力及成长环境所限,在法律意识上基本上处于法律心理水平。

法律观念是一种特殊的法律意识,它是人们在对法律现象反映过程中反复形成的,用来认识、判断和体验法律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但尚未系统化的动态心理结构。

中学生在法律心理的基础上通过学校有目的的法治教育,逐步形成法律观念。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有了较强的法律观念,极少数学生法律观念仍很淡薄,不时有违法和严重违纪现象发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法律观念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应采取有目的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健康法律观念的形成。

法律思想是一种高水平的法律意识,它由系统化,理论化了的法律观点和法律学说所组成,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论化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反映形式。

由于中学生不可能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也难于用法律知识指导实践,因此中学生从群体意义上讲,不可能形成稳固的法律思想。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等。

法律意识属于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法律意识也属于法律文化范畴,它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包含着人类在认识法律现象方面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观念模式、情感、思想和期望,蕴涵着个人及群体的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评价。

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也是法律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

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头等大事。

1.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

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

但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作奸犯科,成为罪人。

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2.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法律意识的形成,遵循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思想的递进过程。

学校必须针对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法律心理,并积极转化为健康的法律观念。

2.1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爱憎情感。

人人都会有喜怒哀惧和个人好恶的感情。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旺盛时期,其感情世界已相当丰富。

好奇、求知、探迷、模仿是青少年共同的特点,但是让学生求什么、知什么则全在于引导。

有的学校和家庭坚持长期在学生面前讲正义、讲助人为乐,讲团结友爱、讲遵纪守法、讲艰苦奋斗,并辅之以老师和家长的表率作用,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就爱主持正义、爱做好人好事、爱用功学习、爱遵守纪律。

相反有的家长和老师经常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豪华奢侈、追求享乐、不守纪守法的行为,学生也就模仿这些行为,自觉或不自觉的沾染上种种不良习气。

因此学校和家庭必须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大力传播正义的和真善美的东西,贬斥违法乱纪和假恶丑的行为,尤其要多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学做“四有”新人等方面的正面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亲、爱友、爱他人的良好情感。

作为家长、老师更要以自身的规范来影响和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感情。

2.2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这是由青少年不成熟、易冲动的特点决定的。

经了解有的青少年犯罪动机极为简单,往往为获得同学、朋友聚会的几十元钱就去抢劫,为不下同学、朋友的面子就一起参与偷盗或流氓活动等不法行为。

这些学生的行为既是对法律的无知,也是辨别是非能力极差的表现。

所以在学校家庭教育中,不但要经常向学生灌输何为善恶,何为廉耻,而且要让其懂得善者有何报,恶者有何果。

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明晰罪与非罪、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并学会时常检点自己。

要特别注意经常选择那些守法、护法与违法违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在学生中现身说“法”,让学生做到是非界限分得清,行动方向辨得明。

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辨别善恶。

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2.3 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其养成良好习惯。

人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知和行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知行观告诉我们,人的行为由思想意识作指导,人的行为的反复也可以促进思想意识的变化。

所以规范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但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好处,而且对其形成守法、守纪习惯,也有重要作用。

一般来讲,凡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贯彻落实得好的学校,学生违法违纪就少。

在规范中学生行为方面家长和老师均负有重要责任,都必须做到严管细抠,不厌其烦,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养成了。

2.4 培养学生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

自尊、自律、自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未成年人进行自我防范和赢得社会保护的途径。

如果未成年人自甘堕落,外界再怎样帮助,也是无济于事的。

案犯舒某原是一名中学的学生,因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惯,一直不好好读书以至成绩越来越差,他的母亲给他转学后,他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还是自暴自弃,成天泡在游戏机房玩游戏,并结识了同样不好好读书的刘某等人,后与刘某等人一同去打架伤人,抢出租车司机,在违法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无法自拔,最终被判处七年徒刑,关进了监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古人的话对当今培养人才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大都是家长比较宠爱,且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他们几乎没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机会,若放纵太多,则易出错。

因此,作为家长,要力戒娇惯子女,安排必要的劳动或锻炼项目,督促子女高标准完成学业。

作为学校,更要严谨治教,严格管理,科学安排能磨炼学生意志的教学内容。

中学生一旦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就具备了坚实的人格基础。

3.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

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

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

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

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3.1 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

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