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成长历程

大学生成长历程

大学生成长历程与学习倦怠根源【摘要】学习倦怠现象在当前高校较为普遍,这种情况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本文从学生主体及其所处社会大环境入手,结合学生成长历程,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学习倦怠的根源性成因,并据此提出了基于自主学习的学习倦怠缓解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倦怠;成长历程;自主学习随着近几年各高校扩招步伐的进行,在校大学生数目日益激增,满足了当前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曾经付出千辛万苦拼命挤入象牙塔的莘莘学子们,在高校里的学习情况却愈来愈不容乐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沉迷网络、有的投入商海、有的只顾吃喝玩乐等等。

大学学习竟成了一些大学生很不愿意承担甚至厌倦的事情,突出的表现为:平日学习活动中出现的迟到、早退、旷课、课堂上无精打采等一系列回避学习的行为;毕业阶段不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与成果直接导致毕业成果质量日益下降的行为;更有甚者,一些学生竟至中途退出大学学习。

显然,这种情况违背了高等教育的本意,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的进步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对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其深层原因及根源,并构建破解对策。

一、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学习状况从与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课后访谈情况来看,迷茫是首要困扰当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同学都希望能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可是目前不知道努力的方向,甚至有同学因为没有目标觉得空虚;其次困扰学生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作业多加大了学习压力、惰性强意志力不够等;再次表现为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长期以来,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学习,他们一直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唯老师是从,形成了较强的依赖性,未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做法,自主思考自主决断的能力也非常薄弱;最后,复杂的社会情况也让学生感到迷惑:如今的社会已经走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当今社会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也让很多学生倍感前途迷茫,丧失信心。

简言之,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要做什么,整个状态是迷失的状态。

出现上述这些目标缺失状况的原因何在?显然,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动力、方式等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致,而是长时间积累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上述学习困扰的因素既有家庭教育的深刻烙印,同时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休戚相关。

二、大学生学习倦怠根源性成因1.学习倦怠的时代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与科技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中国经济也同样正进入一个开放性经济发展的全新阶段,经济的调整与变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展开,中国的教育正在这种新形势中经历着深刻。

①全球化: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历史、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心态。

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它给高等教育带来许多机遇,也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的冲击和挑战。

一方面,伴随着经济要素在全球的流动,人们在日益扩大和频繁的思想文化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和确立了新的必要的思想观念。

但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良莠不齐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有许多大学生把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时尚和前卫的象征,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在许多学生中蔓延。

特别是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处在一种盲动、善变的过程中,浮躁、彷徨等情绪和心理在许多学生中存在。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却往往不加分辨地被认为过时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一代一代在被削弱,甚至很少被大学生提起,传统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思想也逐渐在全球化进程中流失。

严重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面对西方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诱惑,极易摒弃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甚至有许多大学生陷入困惑与迷茫,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角色迷失,失去了目标与努力方向,迷茫成了生活的重心,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从而使学习动力缺失。

②市场化:利益至上对大学生的挑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而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受到的冲击。

由于市场经济所强调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以及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处于活跃多变前沿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不牢固,容易接受流行的事物,因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张扬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使大学生极端自我价值意识膨胀,由此形成的人生观和理想的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学生中讲究实用,重视现实利益的现象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也更加普遍。

同时,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及转眼间冒出的众多大款、大腕及商品房、豪华商厦,使他们更愿意做物质上的富翁。

物欲的上升,使他们更加崇尚现实,精神的乐园不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对精神的追求已退居于物质追求之后,当代青年学生很少去追逐那些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富豪等。

那种对高尚精神执着追求的丧失,随之带来的是思想的肤浅和精神世界的空泛,并造成追求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

③信息化:网络对大学生的诱惑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家庭普及率大为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国内外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很容易直接冲击到现代相对开放的国民身上。

同时,网络又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刺激源。

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无差别性和广泛性,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大学生不需要动脑,只要在网上搜索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相对于随时能够找到答案的网络搜索,知识储备成为了一种累赘。

另一方面,网络等通讯工具的娱乐消遣性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

大学生们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使用网络等通讯方式进行娱乐消遣,进行“无意义信息”的传递,导致可以用来求知的时间和精力所剩无几,从而出现学习上的倦怠现象。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历练。

优越的成长环境和优厚的物质条件,一方面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也更容易受到网络带来的诱惑;另一方面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性格中的惰性被放大,他们习惯于被父母或外力掌控,依赖性较强。

在进入大学之后,父母的监督消失了,有些学生自控能力不足,就会出现学习与生活的偏离现象,沉迷于网络世界,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出现学业上的松怠。

2.学习倦怠的家庭影响渊源作为当前核心家庭主导的家长,经历过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的冲击,经历过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变革,经历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应试教育,目前还正经受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全面洗礼。

可以说,这些家长都是在国门开放后引入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并仍在愈演愈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努力。

竞争意识已强化为这些家长的内在“天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对孩子的教育中。

同时,再加上学校造就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领着孩子去打拼”已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

面对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现实挑战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强大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极易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并以增强孩子竞争力为出发点,提前开发智力,培养各种能力,孩子们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

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

这种不顾孩子成长规律、一厢情愿的灌输式教育与提前按父母设计的生命轨迹,被迫性应对成人世界的竞争,无异于拔苗助长、过度施肥,最终只会使孩子早早地开始厌学、浮躁、功利,成为其一生生活中提前埋下的隐患;并且,其破坏力将波及整个社会。

在这种充斥竞争焦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们有念不完的书、做不完的题,他们实际上是在实现着父母的梦想和蓝图。

家庭只是一味地努力满足学生的物质要求,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却忽视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不仅思维方式和办事能力简单而且必然缺少自主意识,缺乏民主观念,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了对家庭的严重依附。

3.学习倦怠与被扭曲的学习价值观纵观整个受教育历程,从小学到大学,大多数学生都一直顶着升学压力死学苦学,在长期的急功近利式灌输与“填鸭”中,学习早已变成了沉重的负担,更妄谈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厌学更是从小开始,如潮水泛滥。

学习在他们眼里仅是一件苦差事,学习的本质意义是什么更无心探究也未曾探究。

本来学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能动性,可是在社会大环境与世界进程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学习却变味了。

现实中,有很多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为家长而学习的状况,从小学到大学,都不乏这样的学生。

在强调要让孩子提早进入自主阅读的纲领下,新课改的教学内容恨不得孩子一口能吃成胖子,于是乎家长们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不得不插手孩子的学习:孩子回家写作业需要家长陪同、考前跟孩子一起复习、课外要上各类培训班、升学时又动用一切资源忙着为孩子择校等等。

这无形中就使孩子不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不觉得自己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这样的学生,即使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也绝不会有后劲,学到的东西也不会真的变成自己的。

因为当初就是为别人而学,要的只是成绩,并不是知识和能力。

由于“学习不是自己的事”,他也会懒于去规划、去思考、去总结反省,更谈不上去做任何额外的探索和其他工作。

这样的学生,有的在以自主学习为特征的大学就明显地表现出学习的倦怠——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有的则在毕业工作后,目标缺失,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此外,在整个升学教育过程中,家长、老师和孩子都更重视那些有功利目的的科目,而对于其他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的活动,比如体育、音乐、文学、社会活动等,几乎绝不重视。

让孩子只围着功利性的学习任务转,只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看清学习的真正意义,目光短浅,缺乏主见。

很多家长都是这样,认为观念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

我们不敢坚持正确的学习观,正是因为我们屈从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当我们认为受教育的最大意义、人生的最大价值是金钱、地位和世俗的成功时,我们的学习观念和动机就走样了。

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缓解对策1.转变学习认知观念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增强自己的能动性。

真正的学习是自愿、主动、充满渴望的,但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大环境下,很多教育者、家长与学生对学习的认识都进入了误区,受过“超前教育”的学生更是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此,我们迫切需要扭转大多数学生、家长、教育者的学习认知观念,正确认识“学习”的本质含义,促使学习者从观念转变为行为,形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与习惯,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与中小学时期老师天天陪伴、督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相比,大学里更倾向于“学习自主”的理念,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大大增加,学习自主性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