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设计)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系别:外贸学生姓名:***学号:********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12级完成日期:2014年5月6指导教师:***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摘要: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经济合作;比较优势;出口贸易;优势互补目录一、比较优势理论 (1)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1)(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1.概况 (1)2.特点 (2)(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1.概况 (3)2.特点 (4)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5)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10)(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 (10)(二)避免同质 (10)(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 (10)(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 (11)参考文献: (12)一、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 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

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

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

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1.概况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

建国后致1978年,是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保护贸易政策。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

国家管理主要通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商品检验制度等。

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

不可否认这样的贸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经济形势了。

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展缓慢。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 位。

1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

在此期间,外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

这 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 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年的1117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 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 分。

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进出口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1154亿 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

①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入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 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 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

到2004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 11547亿美元年均增长 24.9%。

2008全年进出口总额 25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

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 18.5%。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 2955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328亿美元。

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 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②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

第五阶段应该就在 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

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

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

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 特点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 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

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①②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0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直是连年增长,但是比例也在一直在下降。

机械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明显增加。

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在一直增加,出口较快的是集成电路,手提电脑和液晶电视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类。

贸易地区逐步扩大。

对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的扩大,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下降,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一直在增加。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

这和中国政府的引进来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在紧张的开展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较快的增长。

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利于中国的资金走出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在慢慢的改变。

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1995年到2004年间就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411起。

而且贸易摩擦的方式也由以前的关税、配额许可证,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

特别在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更是加剧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世界针对中国的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应对能力在增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变化。

例如,我国加入WTO时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特保机制”)将于2013年底到期后中止,届时其他WTO成员方不能再运用此条款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

另外,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以及对国际规则熟练运用能力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将增强,这也会迫使其他国家慎重考虑与我国的贸易冲突。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1.概况东盟前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在曼谷成立)到2002年止东盟共有十个成员国。

东盟在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加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并在2010年建成,这样东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且极大的拉动东盟贸易的增长,下表为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3①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类别1990- 1996- 2002- 1990- 1996- 2002-2009 年份类别1995 2001 2009 1995 2001商品 5.3 6.3 6.4 5.6 5.8 5.5 服务 4.9 5.8 5.8 4.4 4.8 4.4 总额 5.2 6.2 6.3 5.4 5.6 5.4 东盟的贸易自由度在不断的上升,贸易政策在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关税水平在不断的下降。

东盟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16.2%上升到2007年的26.4%和25.1%,区域内贸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东盟的进出口对象以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为重点,其中对东亚的进口呈上升趋势。

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机械产品出口增加,由1990年的59.3%上升至2007年的74.2%;进口变化较小90年为74.2%,2007年的为74.1%。

②2.特点东盟各国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一般的情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贸易和投资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但是实际上东盟国家的GDP增长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

1997年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势头却没有被压制,也丝毫动摇不了其工业化的决心!新加坡已经走在东南亚的前列。

但是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走在前面,作为第二梯队,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在不断向前,虽然有西方国家的帮助。

在东盟并不是两极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走在了后面,但是也已经走上正轨,正在飞速发展。

东盟各国的人均GDP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国家的实力,但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自由度和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所以说国际贸易直接与国家GDP有关。

下表为东盟人均GDP增长率。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Database)4东盟各国 1995-2007年GDP增长率①东盟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还存在水平不一问题,这也算是东盟经济的一个特点。

新加坡在世界自由化程度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排名是第二。

而东盟很多国家的排名还是倒数。

就整体而言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偏向保守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