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一一、名词解释(5х4=20)1.大地水准面2.水平角3.方位角4.地形图比例尺5.里程 二、填空(30х1=30)1.测量学的任务包括 和 。
2.水准测量中高差闭合差可按 和 进行分配。
3.光学经纬仪由 、 、 三部分组成。
4.经纬仪视距测量可以测定两点间的 和 。
5.GPS 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组成部分: 、 、 。
6.测量误差按其对观测成果的影响性质可分为 和 两大类。
7.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 、 和 。
8.某经纬仪在盘左位置将望远镜向上明显仰起时,其竖盘读数变小。
该经纬仪观测某一目标的盘左、盘右竖盘读数分别为:96︒20'18";263︒40'00",则该目标的平均竖直角为 ,指标差为 。
9.里程桩分为 和 两种。
10.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道路中线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
11.1: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上5cm 相应的实地长度为 m 。
12.用经纬仪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观测4个测回,第三测回水平度盘读数应配置为 。
13.用钢尺丈量A 、B 两点间距离,往、返测距离观测值分别为119.970m 、120.030m ,其相对误差为 。
14.直线AB 的正坐标方位角AB α是 245º13´30″,则AB 的反坐标方位角BA α是 。
15.路线纵断面测量分为 和 。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为消除i 角误差对一测站高差的影响,水准仪应( )安置。
A .靠近前尺 B .靠近后尺 C .在两尺中间 2.罗盘仪可以测定一条直线的( )。
A .真方位角B .磁方位角C .坐标方位角 3.等高距是指相邻等高线之间的( )。
A .水平距离B .高差C .斜距4.光学经纬仪的望远镜上下转动时,竖直度盘( )。
A .与望远镜一起转动B .与望远镜相对运动C .不动5.经纬仪观测某一点的水平方向值时,如果在该点竖立花杆作为观测标志,那么瞄准部位尽可能选择花杆的( )。
A .底部B .顶部C .中部 6.用望远镜观测目标时,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
A .仪器校正不完善B .物像与十字丝面未重合C .目标太远 7.偏角法实质上属于( )。
A .极坐标法 B .直角坐标法 C .角度交会法8.路线中平测量是测定路线( )的高程。
A .水准点 B .中桩 C .交点9.用经纬仪观测某交点的右角,若后视读数为200︒00'00",前视读数为0︒00'00",则外距方向应设置度盘读数为( )。
A .280︒ B .100︒ C .80︒ 10.水准测量时,望远镜视场中读数方向应( )。
A .由上到下 B .由下到上 C .由小到大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简述测量工作的原则。
2.简述水准测量的原理,并绘图说明。
3.简述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步骤。
4.简述等高线的特征。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如右图,支导线计算的起算数据为: M (1434.711 ,1870.000), N (1023.263 ,2181.463)观测数据为:β=90︒10'12",D=10.450m试计算NP α和P 点的坐标值。
2.已知交点的里程为K3+182.76, 测的右转角α右=25°48′00″, 圆曲线半径R=300m,试计算: (1)圆曲线的测设元素和主点里程。
(2)如果采用切线支距法进行详细测设,求以ZY 点为原点时QZ 点的坐标。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5х4=20)1.大地水准面:与平均海平面相吻合的水准面。
2.水平角:从一点出发的两条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
3.方位角:从子午线顺时针旋转到直线的水平夹角。
4.地形图比例尺:地形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它所对应的实地水平距离的比值。
5.里程:路线中桩沿着路中线到路线起点的水平距离。
二、填空(30х1=30)1.测绘和测设2.测站数和测段长度3.照准部、水平度盘和基座4平距和高差 5.空间卫星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6.系统误差、偶然误差7.踏勘选线建立标志、测角、测边和联测。
8.- 6︒20'09";0︒00'09" 9.整桩和加桩。
10.传递高程,传递方向 11.100m 12.90°13.1/2000 14.65º13´30″ 15.基平测量和中平测量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C 、2、B3、B4、A5、A6、B7、 A8、B9、A 10、C 四、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布局:从整体到局部、次序:先控制后碎部;精度:由高级到低级/ 步步有检核2、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通过竖立在两点的水准尺齿上读数,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测定两点的高差,由一点的高程,推算另一点的高程( 须附图) h AB =a-b H B =H A +h AB3、(1)安置仪器 对中、整平 设置观测标志 (2)盘左观测 上半测回 β左= b 左 - a 左 (3)盘右观测 下半测回 β右= b 右 - a 右 (4)取平均值,求水平角 β=(β左+β右)/24、(1)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2)每条等高线都必须是闭和曲线(3)等高距相等时,等高线密表示坡陡,等高 线疏表示坡缓(4)山脊线与山谷线同等高线垂直相交(5)过河时,等高线必须先折向上游,过河后再折向下游(6) 等高线只有在悬崖和绝壁处才能相交。
五、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MN α=142︒52'28",NP α=53︒02'40" (2)XP= 1936.402m YP= 2269.724m2.(1)T=68.709m 、L=135.088m 、E=33.215m 、D=2.330m(2)JD :K 3+182.76;ZY :K 3+114.051;YZ :K 3+249.139;QZ :K 3+185.595模拟试题二一、 填空(10×2=20分)1.测量工作的原则遵循在布局上 ,在次序上 ,在精度上 。
2.在同一幅图内,等高线密集表示 ,等高线稀疏表示 ,等高线平距相等表示 。
3.观测误差按其性质可分为 和 。
4.直线定向时所依据的标准方向有 、 、 。
5.小区域平面控制测量中常用的控制网布设形式有 和 。
6.若某直线AB 的坐标方位角αAB =280°30′,则αBA = 。
7.往返丈量直线AB 的长度为:D AB =126.72m ,D BA =126.76m ,其相对误差为 。
8.某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5000,该图的比例尺精度为 m 。
9.建筑基线的布置方式有 、 、 、 。
二、选择题(10×2=20分)1.某附合导线的角度闭合差f β=50″,观测水平角(左角)的个数n=5,每个观测角的角度改正数为( )。
A. +10″ B.-5″ C. +5″ D. -10″2.某直线段AB 的坐标方位角为αAB =230°,其两端点间的坐标增量的正负号为( ) A. -△x ,+△y B. +△x ,+△y C. +△x ,-△y D. -△x ,-△y3.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观测时,如果竖立花杆作为观测标志,那么瞄准部位尽可能选择花杆的( )A.底部 B. 顶部 C. 中部 D. 1/4处4.某待测水平角预观测3个测回,则第三测回盘左状态起始方向应配置稍大于()A.0°00′00″B. 90°00′00″C. 120°00′00″D. 180°00′00″5.某一方向,经纬仪盘左读数为288°24′00″,则盘右读数理论上应为()。
A.108°24′00″B. 8°24′00″C. 71°36′00″D. 144°12′00″6.等高距是两相邻等高线之间的()A.等高之差B.平距C.间距D.长度7.地貌的表示符号通常是()A. 比例符号B.半比例符号C.非比例符号D.等高线8.在高程测设中,已知H A=7.531m,H B=7.831m,在AB距离相等处安置水准仪,若后视读数为1.414,则前视读数b理论上等于()。
A.1.114B.1.414C.1.144D.1.4119.用望远镜观测目标时,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A.仪器校正不完善B.视力问题合C.目标太远D.物像与十字丝面未重10.三、四等水准测量中,一站前视、后视共读()个数A. 2B.4C.6D.8三、判断题(10×1=10分)1.水准仪不能进行视距测量。
()2.两地面点间的高差与高程起算面无关。
()3.用经纬仪测量竖直角时,观测值的大小与仪器安置高度有关。
()4.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理论值为零。
()5.测回法观测水平角,测完上半测回后发现水准管气泡偏离2格多,应立即整平并继续观测下半测回。
()6.进行GPS测量,选点可以不要求通视。
()7.四等水准测量每站观测顺序可为“后-后-前-前”。
()8.使用微倾式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每次读数前都必须精平。
9.在建筑施工测量中,设置的±0.000水准点的高程为建筑物的室内地坪高程。
()10.根据两点的坐标值可计算出两点间的斜距和坐标方位角。
()四、简答题(5×4=20分)1.简述水准测量原理并绘图加以说明。
3.什么是路线转角,写出路线右角β右与路线转角α的关系,如何确定是左转还是右转。
4.测量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异同?五、计算题(30分)1.用20m钢尺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丈量某基线4次,其结果为:417.509m、417.514m、417.516m、417.507m。
(10分)(1)观测值中误差m ;(2)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及其相对误差k。
2.如右图,支导线计算起算数据为:(10分)M(1434.711,1870.000),N(1023.263,2181.463)观测数据为:β=90°10′12″D=110.45m,试计算P点坐标值。
3.填表(10分)参考答案一、填空(10×2=20分) 1.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步步有检核2.坡度越陡、坡度越缓、坡度均匀3.系统误差 和 偶然误差 4.针子午线、磁子午线和轴子午线5.导线和三角网 6.100°30 7.1/3168 8.0.5m9.角度、距离和高程 10.略 二、选择题(10×2=20分)1 D2 D3 A4 C5 A6 A7 D8 A9 D 10 8 三、判断题(10×1=10分)1F 2T 3F 4T 5F 6T 7T 8T 9T 10F 四、简答题(5×4=20分) 1.(1)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程相等 (2)每条等高线都必须是闭和曲线(3)等高距相等时,等高线密表示坡陡,等高线疏表示坡缓 (4)山脊线与山谷线同等高线垂直相交(5)过河时,等高线必须先折向上游,过河后再折向下游 (6)等高线只有在悬崖和绝壁处才能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