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

认识和传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不仅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方法,重要的是包含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衍生和发展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外国人羡慕的文化宝藏。

它融佛道儒医武等学派为一体,儒家的修身养性,仁义礼智信,道家的炼丹采药,佛家的参禅;医家的脏腑保养等。

各家门派学说虽然独有其理论体系和修炼要旨,但在体育养生中主流观点竟殊途同归。

主要体现为:人天整体观古人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与天地位列三才,与自然界同生同源息息相连。

人天整体观,研究的是“天”和“道”,天和道是自然整体规律,在社会,则为社会规律,在人身,则为人体规律。

“天道常新,人道常明”,顺合自然规律,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的康寿奥秘。

《黄帝内经》集我国秦以前人天观之大成,创立了中医学,提出的人天整体自然观,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显然有重要的价值。

《黄帝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这是中医人天相应的基本思想。

道家认为“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 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有点像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

故禅宗语录有言:“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人天整体观强调人与天的基本物质是一到的,因此,养生要遵循天地的四时运变规律。

对此,《皇帝内经·素问》曾有长篇论述。

太极图是表现人天整体观的符号,内藏人天交会图、天地人的窍位、天道、地脉、脏腑五行运化,奥秘无穷。

阴阳互根观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古人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临床经验和人体养生活动。

“一阴一阳之为道”。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

凡是运动、温热、兴奋、向外、向上、扩散和明亮的都属阳。

凡是静止、寒冷、抑制、向内、向下、凝聚和黑暗的都属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换。

阴阳的相互对立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的制约和斗争。

例如,温热可以驱除寒冷,反之,寒冷可以降低高热。

正是由于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阴阳的相互依存,是指以对方存在作为己方存在的条件。

无上则无下,无阴不生,无阳不长,是“互根”的关系。

阴阳的相互消长,揭示出事物的运变规律。

阴阳的相互转换,是事物运动质的变化,静极生动,阴极阳生。

阴阳学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指导学人了明事物运变关系,通无化有,日月精进。

偏阴扁阳谓之疾。

养生要生活规律事不过度。

性命双修观古人认为人体由肉体“命”和精神“性”(心)构成。

通过修炼达到体质强壮,生发无上智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长寿,完美人生。

达摩老祖云:死的驮着活的走,蚊蝇衔着秤砣飞。

“性命双修性为本”“净修本性入圣灵”,历代各家都十分重视修性,认为是提高人的潜在能力的捷径。

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有修真炼性之说,儒家倡导养德尽性。

由修性入手为古代养生的上乘修为,学人进步迅速,短期可登堂入室,身心发生变化。

本末性之说。

古贤认为人之本性来源于天地和父母,具有物质遗传性,惟公、亲善属本性。

自私、邪恶属末性。

明心见性实际上是指本性的生发。

遵道守德观道家、佛家和儒家都把修炼叫修道。

认为,道为万物的根本规律,德为道的本性。

德为道之运化,天地万物莫不是遵道而守德。

道德是祛病的金丹,无上智慧的源泉,无穷无尽的财富。

“大慈大悲”“内德于心外德于人”“德养浩然气”“德和十方”,修炼者只有日常涵养道德,实现道德互根,修炼才会一日千里,获得显著成果。

参天大树离不开土壤和养料,人体身心就是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同样需要土壤、水分和养料,这就是德。

人要明白道德、修养道德、积养道德才能把握本体。

德是培养正气的摇篮。

德的滋养,使人体之正气与天地万物之正气相合,则体内正气充盈,如日月明明朗朗,如八风之浩浩荡荡,古人将这股正气称之为浩然正气。

德是有层次的,有上下阴阳之分,上德有德不以为德。

养德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重要的是自我反省。

反省是一种最经济的生存方式,它可以免费获得友谊和支持。

要不以得喜,不以失忧。

从修炼和健康要求看,做人还是需要一定的境界。

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圣洁而高雅,吸收污泥的营养,结出清新的果实,奉献人类。

和合运化观“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古人认为,“性命和则生,人物和则亲,人天和则灵”。

“和”存在于天地万物的运化中,天地万物起源于“和”,亦归根于“和”。

古人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日月星、水火风、精气神”是阴阳极化,有形有象和无形无象的合和体。

天地万物只有在“和”中才能生发、运化和返归。

人为万物之灵,头顶天,脚踏地,在自然的运化中得到自身的生发、运化和返归。

这是自然规律。

“和”是长生之道,是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和人格完善的秘要。

要实现和,做人需无愧于天地,以天地的胸怀、大海的容量包容承载万事万物,以日月的光辉回报奉献社会。

在亲和万物,与他人、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去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的身心相和,强调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上,适度节制,并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守弱至和)。

实现人的身心合和,还必须要自省互爱,善待他人,从而促进人体体质和素质的提高。

做人有时要忍耐。

忍耐力能表现一个人的修为。

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检到一个小孩,取名拾得。

后修得佛法高妙,时有警醒精辟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启人思考。

上述部分观点仅是笔者个人学习认识,揭示的只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宝藏的一角。

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书籍《道德经》、《庄子》、《论语》、《易经》、《黄帝内经》、《道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养生论》、《太平经》、《性命圭旨》等等多不胜数,和大德圣贤高士一起,如浩瀚宇宙中的繁星闪烁,照耀着中华历史长河,它是我们中华儿女享用不尽的宝藏。

古人云:明理就是功。

想修有所成,就要在理论上下功夫。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的特点、方法及效果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是祖先数千年总结的知识成果,凝聚了前辈们智慧和心血。

佛家认为,养生不仅是养身,更贵在养心。

他们非常注重向内心自省的“调心”的功夫,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只有形神合一,心胸开阔,才能延年益寿。

他们的修炼方法主要是打坐(禅坐),进行静功的修炼。

亦有佛家拳等动功修炼方式。

许多寺院有尚武的风俗,在养生健体上达到动静结合。

儒家的养生以“炼心”为主,着重于道德的净化与陶冶,在练功引入伦理规范,重视修身治学,摄生养气。

修炼主要是静坐。

他们认为,静能生慧。

宋代大儒朱熹曾要求他的学生,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中医的养生以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为目的。

从重视人的健康着手深入研究人的经络、脏腑运动的规律。

主要有导引、按跷、吐纳、行气和按摩等。

武术则强调意、气、力形相结合,注重凝神聚气,以意驭气以气引形,以增强人的体质和素质。

站桩是武术练气的主要练功方式。

在传统方法中最具神秘色彩而健身效果奇妙的应属道家的健身术。

道家是中国本土成长的学派,崇尚尊重人的生命,讲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追求的是人的延年益寿。

道家认为,气是生命形成的物质基础,它虽然无形可见,但对生命的存在却非常重要。

道家理和术繁多,主要通过或动或静的方法,有行气法、胎息法、存思术、导引术和按摩等,采用咽津、吐纳、闭息、存思、守窍、辟谷等方法,运化五脏六腑,强壮人的体魄,激发人的潜在能力,整体改善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使人的身心整体素质变化显著,达到增强人的体质,快乐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古代文人修习静坐养生法的很多。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身体多病,后来坚持静坐养生以此祛病延年。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单,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

”南宋诗人陆游坚持静坐养生晚年仍精力过剩,他曾在《戏遣老怀》诗中写到:“已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

”静功的健身的效果显而易见。

各传统学派不但重视静功,也提倡动功。

强调:“一阴一阳之谓道”动静结合,文武相配,有张有弛,更有利于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疏通经络,强壮筋骨,养体保健。

中国古代养生术的防病祛病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认为,偏阴偏阳为之疾。

疾病是人体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邪)的侵扰,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影响殃及五脏六腑,使之运化无序,伤了本元之气,而得病的。

而古代养生气功从人的身心调补扶正祛邪出发,对增强人的体质,抗病治病延年益寿发挥作用。

《皇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汉代道家经典《太平经》倡导“守一法”和“观五脏颜色法”。

认为“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可使老而更少,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对推动古代气功发展的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著有《抱朴子》)说修炼的作用: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可以延年。

古籍中存有了大量的养生术治疗各种疾病的记载。

古代体育养生方法一般简单易行,无负面作用,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收到好的效果。

对人体的主要益处:一是能够强身健体,改善人体各大系统,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效果奇妙。

二是陶冶性情,优化人的情绪、意志与性格,增强心理适应力,塑造健全人格。

三是开发智力,使人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提高。

四是能通过调动和发挥机体内在潜力,推迟或延缓人的衰老过程,实现延年益寿。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普遍急功近利,不少人精神贫乏,从与时俱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现实意义出发,挖掘弘扬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应用的思考十七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