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交运城轨方向资料整理第一章城市的起源1定居与原始聚落:1)城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定居,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点和不同点,相似点:生存本性;不同点:人类的精神需求,早期对神灵的崇拜2)原始社会,人类尚未掌握自觉的生产意识和生产手段,像动物一样居无定所,采集自然事物、捕食猎物冲击,还要躲避自然界风险3)人类的生存技能逐步提高,生活逐渐稳定。
掌握一些食物储藏方法、发现并种植可周期性收获植物、对野生动物的驯化。
4)对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家畜驯化技术的掌握,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人类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这使得人类居所趋于稳定5)社会性的人类族群活动以聚落形式从事各种维持生存活动,逐渐从追逐猎物的临时聚落过渡到农耕文化下的村落6)村落的产生就是最初的定居形式:人类以群体为单位、因生存需要在某一个地方永久性地停留2城市的形成过程:1)人类生产方式的改进、产生力提高,产品有了剩余,这具备了交换的基本条件。
早期的交换形式是物物交换。
2)交换量增加、交换次数频繁,出现专业交换的商人,交换场所也逐渐由临时过渡到固定的“市”。
3)生产水平继续提高,生活需求多样化,交换物品种类增多,劳动分工加强,逐渐出现一些专门的手工业者。
4)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人类完成第二次劳动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5)居民点的变化:以农业为主的部分是农村,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
6)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密度。
3近代城市发展:1)城市工业发展与人口集聚2)城市布局变化3)城市与环境变化4)科学技术发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5)工业化产生的城市问题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1)发展概况:经济恢复,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规模扩,20世纪90年代,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
2)城市发展提升物质水平,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引发生态问题,例如沙尘暴、热岛效应等3)城市对外交通变化4)城市中心区的衰落与复苏5)城市群延绵发展6)应对城市住房、生态、交通等负面问题措施5城市规划的社会作用:1城市规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2城市规划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之一3城市规划作为未来空间结构的演变主体6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一种社会活动方式7城市的主要特征:1具有非农业的职能2高密度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9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1合理安排城市的居住、商业、工业等各部分布局、用地和设施,使之各自实现其功能,互不干扰,并节约投资。
2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对内、对外交通系统,使所有的交通方式获得最大便利。
3使城市各个部分居住区的用地大小、日照、绿地及商业的停车场和建筑间隔,都能达到最适宜的标准。
4提供多种类型的、能满足所有家里需要的安全、卫生和舒适的住宅。
5提供规模、位置和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标准的文体、教育、娱乐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
6提供足够而经济的供水、排水、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
10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配置、城市空间组合、实现手段与方法1周代:《周礼.考工记》1)记述按照封建等级划分的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等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2)记述周王城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意义:周礼对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规划建设。
极大影响后世封建王朝帝都建设,乃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2战国时期::越国范蠡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选址;鲁国济南城打破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也不对称;赵国国都建设充分考虑北方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
城市布局多样化原因:1)周天子统治削弱,思想上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2)出现了〈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等论著,从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创造3〈管子〉思想解读:1)居民点选址:“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2)“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思想上打破周礼单一模式束缚3)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是城市发展前提4)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应采用功能分区制度。
意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上一本革命性著作,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进行确立4〈商君书〉思想解读:1)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2)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3)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
意义:开创我国古代城镇关系研究先例5秦国:城市布局特色:1)秦王信神,其城市规划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2)城市规划中出现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具有开创新意义6唐朝:长安城。
布局特点:1)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管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2)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3)整个道路系统、坊里、市肆位置由中轴线对城布局4)部分体现了周代王城的规划思想,旁三门、左祖右社5)里坊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第二章城市化与城市化的问题1城市化含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2城市化进程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比重上升(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提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剩余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比例为30%2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在不长时期内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60%及以上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还将转向第三产业4中国的城市化道路:1东部与西部的地域差异: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整体经济优于西部,东南沿海城市化进程较快,西部较慢2我国城市化问题严峻:21世纪我国将会有大规模城市化,预计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这是我国将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中国的城市化问题的世界独特性3农民工问题:由于缺少教育机会,竞争力很弱,生活状况较差,被拖欠工资、黑砖窑事件、影视剧政治反映等。
国家20多年改革发展与成都城乡统筹实践5中国城市化模式:1)苏南模式:背景:二元经济结构体制过分严格限制农转非,农村多余劳动力“隐形失业”,20世纪70年代,苏南一些地区创办乡镇企业,乡镇工业受到政府鼓励支持,享受优惠政策,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解决了农民就业生存问题,东南沿海很大发展,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城市化,地方推动型2)温州模式:温州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了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的发展小城镇,是一种市场推动型3)珠三角模式:珠三角毗邻港澳,产业类型是以外资的“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外资工厂吸收了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还吸收了大量外来打工人口,属于外资促进型5城市化问题处理不当的可能后果: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入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对社会治安、动荡造成不利影响6全球化对城市的影响:1)在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于全球和区域经济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显。
2)制造业资本的跨国投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同时也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基地。
3)发达国家出现一系列科技创新中心,而工业普遍衰退。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演进1空想社会主义:1欧文与新协和村:采用“劳动交换银行”和“农业合作社”2傅立叶与“法郎吉”:公社生产与消费结合进行有组织的大生产;组织公共生活减少非生产家务劳动3共同特征:经济公有制、城乡不分离4意义评价: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范畴,需要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相比把城市和建筑停留在造型艺术的观点全面;为以后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规划理论提供思想渊源2田园城市理论:霍华德“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体系”,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居住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田园思想体系基础:城市和乡村及城乡结合体优势,城乡各有优缺点,在城市生活便利的优点上克服其问题,在乡村生活的优点上克服其缺陷。
新的吸引人口聚居地田园城市整体构想: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农产品在城市销售;田园城市居民在城市工作生活;实现城市和乡村的自然结合田园城市具体布局:在城市半径线靠外1/3处设一条环形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城市公园,两侧为居住用地,居住建筑区域中布置学校、教堂;城市最外侧建设各类工厂、仓库,一面对着最外层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田园城市群: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限制城市规模,每个田园城市超过3.2万人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城,避免城市过度集中和拥挤,单中心布局模式城市用地规模:每个田园城市总用地为6000英亩,城区用地占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田园城市整体呈圈状布置,通过快速交通几分钟联系往来于中心城市之间;田园城市周围有农业用地包围,耕地、牧场等,永久绿地不作它用理论意义点评:1)霍德华田园城市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揭示了现代意义上的“规划”本质:A. 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是一种意向B. 规划目标是构建统一的规划过程的关键因素C. 规划行为的特征就是选择D. 规划是针对普遍的未来不确定性而展开的工作2)城市问题的系统性: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研究,联系城乡关系提出了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分析,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提供基础,对资金来源、土地分配、城市财政收支、田园城市管理提出具体建议3)花园城市与田园城市:花园城市: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
田园城市:周边农田和园地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3卫星城镇规划理论:卧城—>半独立卫星城—>新城。
规模增大,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条件设置大型完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吸引较多居民,减少对母城依赖4邻里单位与社区规划:以一所小学所服务的范围形成组织居住社区单元的几百年单位,其中设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道路系统、绿化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生活不受据动车交通的影响。
思想评价:A. 邻里单位理论在欧美一些国家盛行,并且按照这样的方式建造了一些居住区B. 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地位,对以后居住区规划有较大影响5明日城市:柯布西埃大城市问题判断:A. 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 B. 机动车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不满足C. 交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车辆增多,而道路面积有限,交通俞近中心俞集中D. 城市绿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条件差观点和主张:A. 面对大城市发展现实,承认现代化技术力量B. 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有限空间适应大城市发展C. 提高中心区建筑高度,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D. 市中心绿化、空地要多,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E. 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交通的立体交通柯布西埃有关城市规划的思想归纳:1传统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老朽2采用局部高密度建筑的形式,换取大面积的开敞空间已解决城市拥挤问题3在城市的不同部分用较为平均的密度,取代传统的“密度梯度”,以减轻中心商业区的压力4采用铁路、人车分流高架道路等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当代城市”布局特点:1直线组成道路网,方格对称结构,几何形体天际线,标准行列式空间2城市分为三区,市中心为商业区及行政中心,全部建成60层高楼,工业区与居住区有方便联系,街道按交通性质分类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1)城市必须是集中的,只有集中城市才有生命力2)由于集聚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3)这种技术手段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柯布的理想中工业化城市:1)所有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水平向的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2)整个城市平面布局是严格的几何形构图,矩形的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3)城市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4)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地面全部由行人支配等意义点评:1柯布西埃以建筑美学角度,从根本上向旧的建筑和规划理论发起冲击,这意味着20世纪初“新建筑运动”向学院派及古典主义的冲击扩大到城市规划领域2作为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倡导者和执行这些原则的中坚力量,逐步形成了理性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建筑运动:1)建设的经济性是影响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2)注意发挥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性能特点,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3)强调建筑的空间,并考虑人观察建筑过程中的时间因素6霍华德 PK 柯布西埃:霍华德:希望通过建新城市来解决大城市拥挤问题,希望以社会改革推进田园城市建设;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前20年主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