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评价——以厦门市为例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评价——以厦门市为例

社会公平视角下的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空间评价——以厦门市为例蒋宇阳,周玉璇,曹若宇,陈颖,江璇,王苑摘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城市防灾避险功能设施作为综合防灾体系的重要一环,其评价指标体系需要实现从“地域平等”到“社会平等”的转向。

基于对社会公平涵义的国内外归纳和解析,选取处于城市灾害高发区的厦门市作为实践案例,构建了包涵城市总体评价和空间差异性评价双重切入点、空间服务水平和社会公平绩效两大构面的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进一步引介经济学领域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采用区位熵分析方法以定量社会公平绩效,通过防灾避险功能评价体系分析其城市防灾避险设施的空间格局和现实问题。

研究发现,城市防灾避险功能存在空间失配困境,需要保障全体城市居民的平等生存权,针对现实困境提出策略建议,以期为政府的决策思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空间评价,防灾避险,社会公平,厦门市0引言城市作为最复杂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容易受到各种城市灾害的侵袭[1,2]。

城市灾害基于灾害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3,4],给城市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发展中国家对重大和经常性灾害的承受能力较差,近年来我国各类重大灾害频发,城市防灾减灾成为中国乃至国际减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5]。

而在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研究方面,欧美国家更注重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及设施的规划与建设[6-8],如提高防灾基础设施、防灾建设工程的建设标准和实施评估要求,以减少各类城市灾害对人员安全的威胁和财产损失;而日本的防灾避险建设聚焦于防灾公园,认为公园绿地的避灾作用十分显著,并着眼于防灾避险规划中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建设[9-10]。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对于城市灾害的认识日益加深,防灾避险规划的研究关注度迅速提升。

目前,国内关于防灾避险功能的研究主要从指标体系视角切入,讨论了灾害危险性指标、易损性指标、承载能力指标等[3,11-14],指标体系的构建趋于成熟。

在避灾主体上,学者围绕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绿地、科教机构的防灾能力展开探讨[4,15]。

然而,既有研究的指标体系仍然没有脱离工具理性,缺乏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公平视角下,将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分配格局和城市居民相结合,对于城市居民是否平等拥有防灾避险要素,尚无客观方法加以研判。

因此本文将以厦门市为例,进一步探讨城市防灾避险功能的社会公平绩效评价。

1社会公平研究概述社会公平正义是19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的核心议题(J.Rawls, 1971)[16],其内涵在于每个人应当享有平等的基本权利(J.Rawls,2001)[17]。

在现代公平体系中,中国与西方对公平的认识有共识也有差别[18],西方基于自由市场传统下的古典自由主义公平理论,认为个人的自由选择权是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而且个人通过共同规则争取财富的自由必然导致社会不平等,也即强调通过法律制定规则来保证程序公平和机会公平,而反对任何结果公平;在中国,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公平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要保证公民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现全民城市安全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构面。

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防灾避险设施的“地域平等”的研究,即强调防灾避险设施的分布和覆盖范围应是全面而均质的,消除地域之间的水平差异[19];本文的研究转向“社会平等”,防灾避险设施分布与居住人口分布之间的空间匹配(spatial match)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并提出改进策略。

2研究方法2.1时空范围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笔者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时间节点2010年为时间断面。

本文的研究范围囊括厦门市市域,并以街道/镇和行政区两个层级作为空间分析单元。

厦门市的代表性在于其位于中国九个一级自然致灾因子区之一的沿海区[20],灾害发生频率高、灾损期望值高,防灾避险设施的格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2数据来源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居住人口的分布状况,数据来自2010年六普的常住人口数据,并依街道面积测算常住人口密度。

二是防灾避难设施的空间分布,数据主要参考《厦门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版的现状设施分布情况。

2.3分析方法本文的分析主要涵盖空间服务评价和社会绩效评价两方面。

空间服务评价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依据空间距离递减规律对不同种类的防灾避险设施赋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并借助ArcGIS的地理处理分析,测度防灾避险设施空间服务水平的差异;社会绩效评价上,援引经济学中的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的分析方法,评价防灾避险设施的总体社会绩效,而空间格局的分配差异则使用区位熵方法进行分析。

3防灾避险功能的空间评价体系3.1防灾避险设施的种类和服务范围本文在既有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防灾避险设施分为四类:医院、绿地、学校、体育馆。

居民与防灾避险设施的距离将深度影响设施的功效,设施对居民的吸引力呈现随距离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因此需要对防灾避难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分级评价。

由于灾害发生时的逃生方式以步行为主,故以步行指数来划定防灾避险功能的服务范围。

根据相关资料可知,人的步行速度约为4.8km/h[21],最佳的逃生距离约为500m[7],划定防灾避险功能的服务范围分级点为10min、15min、20min的距离,分别为500m、900m、1200m、1500m。

本文确定防灾避险功能服务半径的等级划分范围分别是500m以内、500-900m、900m-1200m、1200m-500m,评价分值依次递减,当距离超过1500时,认为已经成为防灾避险设施的服务盲区(表1)。

表1不同服务半径的等级划分评价标准服务半径(m)小于500500—900900—12001200—1500大于1500评价标准1074103.2防灾避险设施的重要性评价防灾避险设施的重要性,因其规模面积、可达性、公共性的差异而导致紧急疏散的功效不同。

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的防灾避险设施进行重要性评价(图1),赋予各类设施差异性的权重。

3.3防灾避险设施的评价体系本文对防灾避险设施进行两个方面评价:总体评价和空间格局差异性评价,每方面分为空间服务水平评价和社会公平绩效评价两个维度。

空间服务水平的评价指标为覆盖率、平均得分和扇区面积,社会公平绩效在总体评价方面的评价指标是基尼系数,在空间差异性方面是区位熵(图2)。

通过分析防灾避嫌设施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的匹配度,判断防灾避险设施的分配格局是否符合社会公平的理念。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4防灾避险功能的总体评价对防灾避险设施依据服务半径范围进行空间分析,得到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服务水平分布图。

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详细分析,求解防灾避险设施的覆盖面积、盲区面积,以及在空间上的平均得分,对厦门市防灾避险功能的总体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对于防灾避险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既有研究多采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距离可达性分析法,实现的技术路径有缓冲区计算法和网络路径分析法两种。

缓冲区计算法是定位设施点(面)位置,向外圈层扩散的方法。

网络路径分析法可以避免此类误差,但其要求绘制城图1社会公平视角下的防灾避险设施评价方法及体系图2防灾避险设施权重分配市路网的矢量数据,在相关资料不全面的情况下,网络路径分析法难以普遍应用,故本文使用缓冲区分析法计算防灾避险设施的有效服务面积。

评价的计算公式是:其中:为评价得分;为医院设施得分;为绿地设施得分;为学校设施得分;为体育场设施得分。

4.1空间服务评价应用ArcGIS 中的缓冲区分析与叠加分析,绘制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的空间服务水平图。

首先,依据防灾避险设施的等级划分评价标准,以等级服务范围为缓冲距离,得到防灾避险设施在空间上的服务范围,并赋予评价分值。

下一步,根据防灾避险设施的权重分配,对不同类型设施的缓冲区进行叠加计算,得出各个区域的防灾避险功能评价分值,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图3)。

4.1.1盲区面积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的服务覆盖率仅为47.87%,盲区比率高达52.13%,防灾避险设施的总体服务覆盖较弱。

覆盖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厦门市将规划区扩大为市域范围,市域内有大片的非建设用地几乎无人居住,并没有设置防灾避险设施的必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将防灾避险设施分布与常住人口分布相结合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单从空间覆盖范围并不能说明其社会服务水平。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图4厦门市防灾避难设施的空间服务水平图3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评价得分面积统计4.1.2平均得分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评价的平均得分为1.93分(满分10分),评分值总体较低,这与大面积的盲区拉低了平均值有很大的关系(图4),由各个分值的评价面积统计图来看,防灾避险设施的主要覆盖区域中,得分为5分的区域面积最大,得分为4分和6分的区域其次,这说明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集聚情况不显著,呈现均质散落的特征。

4.2社会公平绩效评价本文援引经济学领域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评价防灾避险设施的社会公平绩效(A. Delbose,G.Currie,2011)[22]。

洛伦兹曲线是由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提出的(Max Otto Lorenz,1907),以“最贫穷的人口开始,计算一直到资源占有最多者的人口百分比占各个人口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用以分析国家的财富公平程度,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

基尼系数是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Albert Otto Hirchman,1943)。

基尼系数的下限值是0,代表者收入分配完全平等;下限值是1,代表着收入分配完全不平等。

4.2.1洛伦兹曲线将厦门市防灾避险设施的空间服务水平与人口密度相耦合,将每个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其所在区域的防灾避险设施评价值相乘,计算得出这部分人口享有的防灾避险设施资源。

将资源由低到高进行排序,将居民数量以每10%为一个划分区间,计算各区间内的居民享有防灾避险设施资源的比例(表2),依照洛伦兹曲线的分析方法累加,得到可视化的防灾避险设施与人口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图(图5)。

表2居民享有防灾避险设施资源比例累积表常住人口防灾避险设施资100202308402150286039705180659084100100图5厦门市防灾避险资源分配的洛伦兹曲线图资料来源:笔者自绘洛伦兹曲线图的分析揭示了防灾避险设施的资源分布与居住人口的分布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配现象,前50%的人口只拥有28%的防灾避险设施资源,而享有资源最高的20%的居住人口匹配了35%的防灾避险设施资源。

部分居住人口存在严重的防灾避险资源极端失配的现象,享有防灾避险设施最少的前10%人口竟然未分配到任何防灾避险设施,前20%的人口只享有2%的防灾避险设施,前30%的人口仅享有8%的防灾避险设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