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的思想及其意义
孔子,名丘,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

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

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

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

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

著作有《论语》。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政治理想是美好的,但提出的规范和治术均不切合实际,无实用价值.其要害在于孔子对人的行为规律缺乏基本的认识,其政治学说遂成为无的
之矢.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

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

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

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

“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
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

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

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修身是治国平天下之本。

孔子认为要达到治国平天下,实现世界“大同”,必须从修身做起。

《大学》:“大学之道,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需要新生命发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为什么把修身作为本呢?个体必须依群体,群体必以健全个体人格为美。

群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个体。

所以《论语·宪向》说:“修己以安百姓”。

《易》说:“天与大同人,君子以族类辨物。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都是群已统一的意思。

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个体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实现王道之治的目的。

人无修养,“人极”(人道的极至)不立,就不能成为人。

伦理即是群
己关系,道德即是修身。

“是故君子先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伦理道德是将政治与人格连接起来。

西方把政治降为肮脏的争夺权力的理论,而孔子赋与政治以人文精神。

孔子思想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突出的价值。

(一)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二)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三)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今天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