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工艺学第二章鲜叶
第二章 鲜叶
第二章
• 目的要求:
鲜叶
掌握鲜叶内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组 成、含量、性质和鲜叶的形态特征与制茶品 质的关系。
• 本章重点:
鲜叶内含化学成分,鲜叶的质量标准, 鲜叶的适制性。
第二章 鲜叶
第一叶 顶芽
定义:指从茶树上采
摘的嫩梢,通常包
括顶芽、顶芽往下
的第 1-4 叶以及着生
嫩叶的梗。
第二叶
嫩度越高,含量越高:春茶早期>中期>晚期。 嫩梗氨基酸含量高于芽、叶。 绿茶品质中嫩梗香高味醇,可能与氨基酸含量
较多有关。
第二章 鲜叶
四、酶
茶树体内存在多种酶,在鲜叶内的酶,对茶叶品质 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水解酶和氧化酶。 水解酶:蛋白质酶、淀粉酶等。 氧化还原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 酶、抗坏血酸酶等。特别是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
制茶过程中较稳定 幼嫩叶>老叶、叶>梗 大叶种>小叶种 夏茶>春茶
第二章 鲜叶
第五节
鲜叶质量
鲜叶嫩度 匀净度 新鲜度
第二章 鲜叶
一、鲜叶嫩度 嫩 度 芽叶伸育的成熟度。
鲜叶嫩度
嫩度是评定鲜叶质量的主要依据,是衡量茶中品质的 重要因子,是鉴定茶叶等级的重要指标。 主要看芽叶数和伸育情况,看叶质的软硬,看叶色深 浅等项目。
第二章 鲜叶
三、新鲜度 新鲜度指采下来的鲜叶尽量保持其 原有性状,同时要求现采现制,贮存时 间不能超过16小时。
第二章 鲜叶
制作珍眉、红茶(不包括红碎茶)的鲜叶原料 以长形为最好,近圆形、近卵形做成的条茶不紧 结欠匀整。
珠茶外形圆形,其鲜叶原料也以长形为好。珠 茶必先成条,而后卷紧,方能成圆,否则成团块 茶。 片状茶(六安瓜片、特级龙井)、尖状(猴魁、 毛尖),其鲜叶原料以卵形为好。
第二章 鲜叶
鲜叶肥厚:适宜做青茶。
小叶种:<5~6cm
中叶种:中间大小 叶片形状:制茶角度分圆叶形、长叶形 比值=叶片长度(mm)/叶片宽度(mm)
圆叶形:比值<2.2
长叶形:比值>2.2
第二章 鲜叶
鲜叶大小:一指同一茶树嫩枝上鲜叶大小;二 指甲树与乙树的叶形大小。
前者以较小为优。
后者要看茶类不同而异。
第二章 鲜叶 大叶片:制青茶;小叶片:制毛尖、龙井 制红茶:云南大叶种制红茶虽外形粗大,但内质很好;祁 门储叶种叶形小,内质及外形都较好。 优良绿茶:中叶型最多,大叶型次之。 特级绿茶:叶型小为好,因其条索优美,提高外形品质。
氧化,且使蛋白质迅速变性凝固,此外:
(1)蛋白质水解、热解为游离氨基酸;
(2)蛋白质与茶多酚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化合物,
可降低茶多酚的苦涩味; 因此,含蛋白质较高的鲜叶适制绿茶。
第二章 鲜叶
在红茶加工中,一般要求茶多酚含量较多, 蛋白质含量较低的鲜叶,有利于发酵,形成红茶
红叶红汤的品质特征。
第二章 鲜叶
第二章 鲜叶
茶皂甙:又称茶皂素,存在于茶树种子、叶、
根、茎中,种子中含量最多;茶皂素味苦而辛辣,
在水中易起泡,粗老茶的粗味和泡沫与茶皂素有
关。
第二章 鲜叶
六、芳香物质
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是种类繁多的挥发性物质的 总称。是赋予成茶香气的主体物质,含量并不多, 一般鲜叶中的含量为0.03%-0.05%。
生产中控制在制品含水量是鲜叶加工各工序适度 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 指眉茶杀青叶含水量控制在55-60%,湿坯叶(二青 叶)含水量30-40%,毛坯叶(三青叶)含水量12-
15%,毛茶含水量6%以下。
第二章 鲜叶
鲜叶含水量还是确定制率和核定成本的依据之一。
除去含有表面水的鲜叶,一般来说,四斤鲜叶可制
素类占多酚类总量的80%,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极大。
第二章 鲜叶
简单儿茶素:又称非酯型儿茶素。
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没食子儿 茶素(GC)、表儿茶素(EC)、儿茶素(C)
儿 茶 素
收敛性较弱,味醇和,不苦涩。
复杂儿茶素:又称酯型儿茶素。
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收敛性强,苦涩味较重。
第二章 鲜叶
(一)鲜叶的化学成分与嫩度
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的理论,茶叶内在有效成
分,如多酚类、蛋白质、咖啡碱等在生长的初期
阶段含量较高,纤维素等含量较少。
第二章 鲜叶
(二)鲜叶的芽叶组成与嫩度
一看芽头,即芽头大小、数量多少;
二看叶张,即第一叶和第二叶开展度;
三看老叶,即单片叶和一芽三四叶老化程度
和数量。
第二章 鲜叶
制茶过程中,鲜叶中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转化可分 为三部分: 部分氧化:茶黄素、茶红素 部分未被氧化:儿茶素,非儿茶素类多酚类 非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主要与蛋白质结合存
在于叶底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章 鲜叶
黄酮类:又称花黄素类,含量多少与红茶茶汤
带橙黄色成正相关。在绿茶中,花黄素及其自动氧
多糖:淀粉、果胶、纤维素、半纤维素等。 没有甜味,大多不溶于水,以支持物质和贮藏物质 存在于茶叶中。
第二章 鲜叶
淀粉:制茶过程中可水解为麦芽糖、葡萄糖,使单
糖增加,增进茶汤滋味,有利于提高品质。
纤维素与半纤维素:含量高低是鲜叶老嫩的主要标
志之一。 果胶:与纤维素等物质结合,构成茶树的支持物质, 同时对形成茶条紧结的外形有一定作用;水溶性果胶 溶解茶汤中增进茶汤浓度和甜醇滋味。
热损伤而红变时的温度。
焦变温度:指鲜叶受到高温的处理,水分剧烈蒸发,
叶温升温到某一点而发生灼焦时的温度。
第二章 鲜叶
一、红变温度
鲜叶红变温度指鲜叶叶温,而不是气温。 当温度升到30~35℃,叶子开始变红。
二、焦变温度
焦变温度是提供烘炒和杀青作业的加热参数。
第二章 鲜叶
第四节
鲜叶的主要化学成分
影响因素:采摘不合理、茶园品种混杂、鲜叶运送和 鲜叶管理不当,都会造成老嫩叶混杂。 老嫩不一,内含成分不同,物理性质不一:杀青老嫩 生熟不一;揉捻嫩叶断碎,老叶不成条;干燥干湿不 匀,茶末、碎茶过多,给制茶连续化生产带来极大的 困难。
第二章 鲜叶
净
度
指鲜叶里夹杂物的含量。 鲜叶净度
夹杂物有茶类和非茶类。 茶类:茶籽、茶果、老叶、老梗。 非茶类:虫卵、虫体、杂草、沙石等。
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梗的香 气最高。特别是茎梗上部和嫩叶的主脉中。
第二章 鲜叶
三、鲜叶重量
不同嫩度的芽叶百克个数不同,越嫩,其百克个
数越多。 在同一品种同一地区条件下,芽叶百克个数也可 作为鲜叶嫩度的指标。
第二章 鲜叶
第三节
鲜叶的耐热性
耐热性有两种:红变温度和焦变温度 红变温度:指鲜叶在多高气氛温度下,叶细胞因受
对夹叶:鲜叶已形成驻芽,节间极短,二片叶片 形为对生,又小又硬又薄,是一种不正
常的新梢。
第二章 鲜叶
第一节
鲜叶的形态特征
• 鲜叶的形态包括:
鲜叶叶片大小、叶片形状、叶片厚度、 梗和节间长度、百芽重和个重、容重等。
第二章 鲜叶
一、鲜叶大小形状
叶片大小:大、中、小叶种 大叶种:成熟老叶长度>10cm
茉莉酮类:茉莉花香;芳樟醇:特殊花香
第二章 鲜叶
棕榈酸和高级萜烯 本身没有香气,但具有很强的吸附性,能吸收 香气,但也能吸收异味。 一方面用其制花茶;另一方面在鲜叶加工和成 茶贮运过程中,防止茶叶与有异味的物体放在 一起。
第二章 鲜叶
幼嫩叶>老叶 春茶>夏茶 高山茶>平地茶
第二章 鲜叶
七、色素
第二章 鲜叶
同一天,早上含水量最高,傍晚含水量最低。 气候:雨水叶大于雾天叶,大于晴天叶。 品种:大叶种大于中小叶种。 鲜叶中水分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茶叶中的可 溶性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无机盐等都
溶解在自由水中;束缚水与细胞的原生质相结合,
呈原生质胶体存在。
第二章 鲜叶
干茶一斤。 水分还是茶叶储藏的指标之一。 毛茶含水量应在6%左右,成品茶在4-6%,如成品 茶含水量超过12%,空气湿度大于70%,则茶叶极 易霉变。
第二章 鲜叶
二、多酚类化合物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
鞣质”、“茶单宁”。主要由黄烷醇类(儿茶素
类)、黄酮类、花青素类和酚酸类等四大类。儿茶
薄软质:绿茶
松软叶质:红茶(叶底鲜艳、汤色明亮)
厚而结实叶质:青茶(香味高浓、身骨重实)
薄软叶质:制龙井,扁平
厚硬叶质:制瓜片,易成形
第二章 鲜叶
二、梗长度
中小叶种芽叶初展时的节间极短,两叶靠近,适
制龙井和珠形、圆形茶叶。
对夹叶的节间也极短,其叶质较硬,属不正常
的鲜叶,内含有效物质较少,制茶品质较差。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经过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约有 5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有450种以上,其主要成
分如下:
鲜
水 分
75-78%
叶
干物质
有机物
蛋白质(20-30%) 氨基酸(1-4%) 糖 类(20-25%) 有机酸(3%左右) 脂 肪(8%左右) 维生素(0.6-1.0%) 色 素(1%左右) 茶多酚(20-35%) 生物碱(3-5%) 芳香物质(0.005-0.03%)
酶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决定因素。
第二章 鲜叶
五、糖类
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鲜叶中一般含量为20-30%,
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种。
单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
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等。
单糖和双糖通常都溶于水,故又称可溶糖,具有 甜味,是构成茶汤浓度和滋味的主要物质;此外还 参与香气的形成,如“板栗香”、“焦糖香”、 “甜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