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浅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带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
探索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的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学实践、推进
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观念启示创新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条: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下面我将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谈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我的几点教育启示:第一,新课程与教师自身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所趋下,教师如何从旧课程的思维中走出来适应新的变化?首先,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教师不能局限于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还要培养自我的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潜能的开发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由学生成绩的裁判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其次,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应该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和建构者.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并学习和运用新的现代教育技术,重建教学方式,同时还要树立资源意识,学会与其他教育者如同事、家长进行合作,有效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知识结构,重构课堂教学。

再次,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因此,对待学生,要以尊重、赞赏的眼光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第二,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和正确的评价导向,还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其次,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引导其养成提问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和把握提问的时机,教给学生提问问题的方法,要重视问题的质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最后,改变传统的教法。

在预习中就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做好记录,善于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学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不断地给予其积极和鼓励的暗示,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让其体验成功的感受;(2)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微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

因此,教学应关注人、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建构性、
生成性和多元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性学习
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可知“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人的智力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生存智力、自我观察智力。

这就为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学、勤学、好学、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启发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并有意识地鼓励和保护其创新意识,引导其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学成功地重要保障,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呢?(一)在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教师要多用心琢磨如何恰当运用教学语言,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切忌带着不良的情绪走入课堂,检查自己的衣着举止是否得体,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二)创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营造人人参与的课堂氛围,转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不断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预防教学陷入疲惫的状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成教学高潮,并随时与学生进行对话,得到反馈,以便课后做好教学反思以改善日后的教学质量。

另外,即时评价也是不能忽略的,即时评价能给师生创造一个“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的有效机制。

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谈,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再加上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同时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陈旧的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除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和语文素养外,更应该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
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第三、新课程与评价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即对话,开放,反思的评价。

一、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虽承认学生间有差异,但要消除“差生”定位,而是要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在评价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考虑综合素质,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二、教师自我评价:(一)以学生的是否全面发展状况评价自我,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检查是否达成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等。

(二)强调“自评”促反思,检查自己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在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是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是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否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

结语: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启发教师明确自
己的角色定位,认真钻研课程本身,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使课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在评价方式上,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标准的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给我们的教育启示
年级: 2011级
学号: 20101104139
姓名: 孟庆媛
专业: 小学教育(语文与社会)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