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第三章 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贝类毒素简介
神经性贝类毒素
危害范围较小。
活性成分为短裸甲藻毒素A,B,半短 裸甲藻毒素。
贝类毒素简介
神经性贝类毒素
中毒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包括反胃、呕吐、下痢及腹痛,并伴 随着畏寒、头痛、发热等,症状至多 持续2-3天。一般并不会造成死亡, 其愈后良好。
贝类毒素简介
健忘性贝类毒素
鱼类毒素简介
胆毒鱼类

中毒原因:胆汁中含有组胺、胆盐 及氧化物。

鱼胆中毒主要是胆汁毒素严重损伤 肝、肾,造成肝脏变性坏死和肾小 管损害。脑细胞、心血管与神经系 统亦有改变。
鱼类毒素简介
肝毒鱼类


原因:维生素A中毒。 症状:初期为胃肠道症状,以后有 皮肤症状,如鳞状脱皮,自口唇周 围及鼻部开始,逐渐蔓及四肢和躯 干,重者毛发脱落。此外,还有结 膜充血、剧烈头痛等症状。
免疫亲和柱法-最新国标法
该法可以采用配套的荧光仪进行检测,也可 以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解决标准物污染和操
作过程繁复等问题。
免疫亲和柱法
该种方法有着较好的权威性和通用性,且为 国外多个组织认可,被列为标准方法,如:

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
美国农业部联邦谷物检测中心(FGIS)、国际 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美国食品药品 行政署(US-FDA)、美国农业部(USDA) 在国内被认证的机构: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CIQ)、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伏马毒素

伏马毒素的存在极其广泛。主要污染玉米及 其制品,偶尔在高粱、大米和豌豆中发现。 伏马毒素与疯牛病病毒、二恶英、O-157大 肠杆菌和氯丙酮五种污染物被当今世界认为 是危及人类食品安全的五大热点。

伏马毒素


危害
主要损害肝肾功能,能引起马脑白质软
பைடு நூலகம்
化症和猪肺水肿等,并能诱发大鼠肝癌
,与我国和南非部分地区高发的食道癌
加入封闭蛋白溶液以封闭载体 表面残留的蛋白结合位点
洗涤并除去未结合的封闭蛋白
加受检标本(抗原)形成 固相抗体-抗原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 未结合的物质
加酶标抗体生成 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 的复合物 彻底洗涤 未结合的 酶标抗体
加底物进行 酶催化反应
根据颜色反应的 程度进行该抗原 的定性或定量测定
第二节 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
真菌毒素概述

由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污染农 作物、食品及饲料等植物性产品。 已发现300种真菌毒素,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曲霉毒素, 赫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麦角生物碱等。
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特点

定义
人、畜禽食用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或饲料 后发生的中毒现象,称真菌毒素中毒症,包括肝 脏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等。
鱼类毒素简介
河豚毒素

苏轼:“拼死吃河豚”
一.河豚毒素的分布 1.河豚鱼全球200多种,我国70多种, 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 2.外形:


身体浑圆,头胸部大,腹尾部小,背上有鲜艳的斑纹 或色彩,体表无鳞,口腔内有明显的2对门牙。
河豚鱼
身体浑圆,头胸 部大,腹尾部小
河豚毒素的分布

B 阳性
C 阴性
金标试纸法

金标试纸法是利用单克隆抗体而设计的固相免 疫分析法,可一步式检测AFT。对黄曲霉毒素定 性检测准确度在85 %以上,灵敏度为4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定义:用酶标记抗原或 抗体检测液体中未知抗 体或抗原的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原理: 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待测物与 酶连接。 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用于定量 测定。 测定的对象可以是抗原也可以是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
1、将已知抗体吸附于载体上 2、温育后清洗 3、加入可能含特异性抗原的待检液和酶标记的已知抗原液 4、温育后清洗
5、加入酶作用底物
6、测定颜色反应深浅(分别测定两管的吸光度值,计算标
本中待测抗原含量)
E E E E E
固相抗体
酶标抗原待 测抗原
E E E E E E
底物
显色反应(弱)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由多种生长在霉变粮食(玉米、 小麦、大米、燕麦等)、花生、 蔬菜、水果和饲料中的青霉属和 曲霉属的一些种产生的毒素。
真菌毒素
赭曲霉毒素

该类毒素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包
括赭曲霉素A、B、C、D等,其中以赭曲
霉素A毒性最大。

溶于极性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钠水溶液里, 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耐热性。
赭曲霉毒素

危害
主要对肾产生危害,造成肾肿大,当浓度超 过5mg/kg时,就会对肝脏组织和肠产生破坏, 引起肠炎、肝肿大,此外具有免疫抑制、神经毒 性以及致畸性。

限量标准
我国《粮食卫生标准》(GB2715—2005)规定 赭曲霉毒素A在谷类、豆类中的限量为5ug/kg。
真菌毒素
伏马毒素

串珠镰孢、轮状链孢等链孢菌产生,1988年 首次分离出来。 目前发现37种衍生物,包括FA1、FA2、FB2 、FB3、FB4、FC1等,其中FB1是主要组分。 FB1为水溶性霉菌毒素,对热稳定,不易被 蒸煮破坏。


特点
中毒与某些食物有联系 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对真菌毒素不能产生抗体,也不能免疫
粮食中主要真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T)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Deoxynivlenol,
DON)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F-2))
黄曲霉毒素(AFT)
(1)毒素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卵巢、鱼卵、肝脏、肾脏、眼睛、皮肤、 血液,肌肉中含量低。
(2)河豚毒素含量依季节而变: 春夏季:毒性最强 冬季:卵巢、鱼卵中毒素浓度最高 (此时味最美)


河豚毒素的毒性



(1)机制:抑制神经细胞膜的Na+离子 通道,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肌肉麻痹。 (2)潜伏期:10min~3h,一般为 30~60min。 唇、舌、手指逐渐变得麻痹,进而加重, 恶心、呕吐;随后说话困难,运动失调, 血压、体温下降;最后呼吸衰竭而死。
第三章 毒素快速检测方法
第一节 自然产生的毒素
第二节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第一节 自然产生的毒素
贝类毒素简介
贝类生物体通过食物链,将有毒藻类产生的毒素在体内 累积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这类毒素统称为贝类毒素。 常见的有毒贝类主要由哈类、螺类、鲍类,毒素一般积 存于贝类的肝脏、消化腺体、中肠腺等内脏器官。
病原藻:为菱形藻科中的拟菱形藻属 和菱形藻中硅藻的某些种,毒素以软
骨藻酸(DA)为主。
健忘性贝类毒素
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 经系统症状则约48小时内出现,主要症状为 记忆丧失、心律不齐、半身麻痹等;严重者 则会产生痉挛及昏迷;老年且出现严重神经 症状患者易导致死亡,死亡率约2%。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产毒条件
产毒微生物 黄曲霉:60-94%菌株产毒 寄生曲霉:产毒菌株可达100%
产毒条件 菌体形成孢子 温度范围12-42℃,最适产毒温度33℃ 粮食水分为18.5%。
黄曲霉毒素危害
强烈的致癌物质,能使得人体或动物的免疫功
能丧失,诱导畸形、癌症的发生。
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呕吐、厌食、发热、
有关。

对人、畜是一种致癌物。
真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


首次从玉米赤霉病病粒中分离到此毒素。禾谷 镰刀菌也产生此种毒素。 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 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具有雌性激素作用,妊 娠期动物食用含此毒素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 胎和畸胎。
还可引起神经系统的中毒症,如恶心、发冷、 头疼等。


免疫亲和柱法




认证机构广泛,通用性强。 分析速度快,一个样品只需10-15分钟。 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广泛(0-300ppb),用荧光计可以 测定0.1ppb的黄曲霉毒素M1,用HPLC可以检测出10ppt 的黄曲霉毒素M1。 采用单克隆免疫技术,分离效率和回收率高,正确性和 可靠性强。 仪器轻便容易携带,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直接读 出测试结果,对实验操作人员要求不高,可以在小型实 验场所使用。 不需要标准物来标定,绝对安全可靠。
膝沟藻毒素(GTX)
麻痹性毒素中毒症状
主要为神经性症状,包括唇舌麻木感、皮 肤刺痛、晕眩、言语困难、四肢末端灼热 感等。严重者可能会因呼吸困难、呼吸衰 竭而致死。 常见于淡菜、哈利、扇贝等双壳贝类。
贝类毒素简介
腹泻性贝类毒素
误食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效应。 腹泻性贝毒常见于淡菜、牡蛎、日月贝等 贝类。
薄层层析法(TLC)

原理:样品经提取、浓缩、薄层分离后,在 365 nm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黄曲霉毒素B1、 B2产生紫色荧光,G1、G2产生绿色荧光。 特点:灵敏度低,定量困难。

高效液相(HPLC)法

主要用荧光检测器检测,在适宜的流 动相条件下,采用反相C18柱作为固 定相,使多种毒素同时得到分离。
来源 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实际上指是一组化学成分相似的毒素。

分布 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 物、调味品、奶制品、食用油等。

黄曲霉素特点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一般特性:几乎无色,相对分子质量312346,熔点为268-269℃。 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 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紫外线对低浓度黄曲霉毒素有一定的破坏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