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基础》补修课答案

《中国文学基础》补修课答案

《中国文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要说明《左传》的文学色彩。

(1)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学性的剪裁,通过文学性剪裁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

(2)《左传》刻画人物性格形神毕现,有立体感。

(3)《左传》中有丰富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2、简述后代对《水浒传》人物塑造手法的评价。

《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

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这固然有点夸张,但至少有几十个主要人物,写得十分生动。

更可贵的是,它能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各不同。

如明代批评家叶昼所说:“《水浒传》文字,妙绝于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

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急性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


3、简述《预言》的主要内容。

《预言》是何其芳的名作。

他化用了希腊神话的故事,写的是诗人对预言中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的“年轻的神”的独白,歌唱的是青春、爱情和两者相伴的痛楚和惆怅情绪,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的记录,以表现个人梦幻、个人哀乐为主要内容,是诗人在迷茫、苦闷和幻灭中追求的连绵心灵变奏的乐章。

它在艺术上将晚唐五代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成功嫁接,从而焕发出朦胧婉约的迷人气象。

4、简述《四世同堂》的主要内容。

《四世同堂》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一百节,近一百万字。

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叙述了由北平陷落到日本投降八年间,发生在这座历史名城中一条叫做“小羊圈”的小胡同中一系列令人感伤、激愤的故事。

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和汉奸走狗的卑污德行,更写出了北平市民补课征服的坚强意志,使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病态和美德都得到较为充分的揭示。

三、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融合。

真是率真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

作者从自己视觉出发,感受生活,表达爱憎。

(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的广泛应用。

赋是直接叙事,直接刻画描写,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或发端,这种手法的运用只能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即所谓先言他物然后才咏所咏之物,一般起烘托氛围的作用。

(3)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诗经》中常见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4)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构成了《诗经》语言上的又一特色。

(5)《诗经》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2、简要论述《西游记》全书的结构框架。

全书结构完整,经纬分明。

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

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这三大部分既是有机联系的艺术整体,又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中大闹三界是序幕,取经缘起是过渡,西天取经是主体。

九九八十一难中由四十九个小故事组成,个个故事相对独立,因果分明。

故事之间经纬分明,显示出作者在结构上的精心构造。

3、简要论述“京派”创作。

“京派”指的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当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留在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他们没有正式结社,但是有自己的阵地,如《文学月刊》,《骆驼草》,《水星》等。

“京派”作家包括老舍、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林徽音及汪曾祺等。

京派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作品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审美趋向从容节制的古典式。

京派小说流派虽有共同的文学风格,但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世界里又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如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废名的黄梅故乡和京西城郊世界,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等等。

四、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作品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知识分子是鲁迅小说里描写的重要对象。

鲁迅亲身经历了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变化,对各类知识分子作过深刻的观察。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寄予了同情但基本表示否定的旧式读书人,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也有假道学者鲁四老爷和四铭(《肥皂》),及像方玄卓(《端午节》)和高干亭(《高老夫子》)之类酸腐的新式文人。

他们不仅“无行”,而且“无文”。

另一类是在现实生活中立项破灭而找不到出路的现代知识分子,如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子君和涓生(《伤逝》)等。

他们接受了科学思想和现代价值观念,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虽然历史迷惘仍坚持不懈追求生命的意义,是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

2、分析《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

《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先河,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而且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影响:①《史记》中的多种创作方法,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现实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等,成为后世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

②《史记》内容丰富,是后世许多历史小说或戏剧材料来源。

③《史记》作为与骈文相对的“古文”的崇高典范对中唐以后的散文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④《史记》的纪传体形式为后代传记文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