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棉织物前处理如何提高白度与毛效

棉织物前处理如何提高白度与毛效

棉织物前处理如何提高白度与毛效白度不佳包括白度不纯正、不均匀、局部出现黄斑等,润湿性不达标包括毛效达不到8~10cm/30min,毛效不均匀,瞬时毛效差等,这与棉织物坯布的质量有关,如低级棉含量多,纱支较粗,克重较大的面料往往白度与毛效不易做好,当然最关键的是工艺制定及助剂选用问题。

包括以下几点:对漂白白度的影响因素:1,H202及NaOH量必须充足H202和片碱的量是影响白度的最关键因素,H202在前处理后不仅起到漂白色素的作用,而且具有去杂作用(特别是去棉籽壳);片碱提供H202漂白所需的碱度(pH),虽然书本理论上都把漂白最佳pH值控制在10.5,其实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10.5的pH值得到的白度很差,实际片碱用量要远高于10.5的pH值。

2,氧漂稳定剂含硅的稳定剂的确能够提高漂白的白度,对于非硅类氧漂稳定剂,在织物漂白过程中,对白度的提升到底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起到多大的作用,似乎没有人搞得清楚。

大部分实验的结果是加不加稳定剂白度都一样。

但是使用氧漂稳定剂对金属离子的螯合是有用的,至少可以帮助减少漂白损伤。

3,漂白的活化剂。

很多的学者不断的追求低温下的漂白,不断地寻找低温甚至低碱条件下双氧水的活化剂,殊不知温度和片碱就是最有效和最廉价的双氧水活化剂。

最终的低温漂白结果是:在相同双氧水用量的条件下,白度与高温工艺差得很远;在相同用量的精练剂条件下,毛效也差得很多。

最终不得不猛加双氧水和精练剂提高低温漂白的白度和毛效,也就是节约了蒸汽能源,浪费了助剂,同时对后续染色留下隐患。

对织物毛效的影响因素1,氢氧化钠的用量片碱的用量多,会有效地提高毛效,但是也要考虑污水的处理以及织物的强力损失,尤其是做氧漂一浴,更是要严格控制片碱的用量。

总之,前处理若想获得良好的毛效,必须要有足够的碱用量,一个例子就是目前一些所谓的精练酶或者粉状精练剂,提供碱剂的成分主要是五水偏硅酸钠和纯碱,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碱性不够,往往染厂会在使用过程中还会补充些片碱,或者是助剂商在生产粉状精练剂时拼混一些珠碱。

2,表面活性剂的选择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设备的改进,织物的前处理工艺和流程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整个前处理工艺有流程变短、耗水量减少等发展趋势。

很多的前处理精练剂的配方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精练工艺。

比如在梭织物的前处理如何提高化学浆料的退浆率;针织物的前处理如何提高小浴比工作液的除油与毛效。

另一方面,一些新的表面活性剂种类也不断地应用到前处理之中,如比常规AEO效果更好的异构十三碳的脂肪醇醚(iso-AEO),具有极佳的分散乳化性能的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FMEE)及其磺酸盐(FMES)等,都已在织物前处理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尤其是FMES,凭借其耐碱和分散净洗性能,在梭织物的前处理中可以得到极高的退浆率。

3,充分的水洗织物练漂后洗涤非常重要,要清洗干净去除下来的杂质,保证白度和毛效。

尤其是对浆料的去除,练漂后的热水水洗尤为重要。

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全收录节约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内容,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对此高度重视。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我国节能减排的脚步是如何迈进的?通过查阅历年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 政策、法规、文件,厚重的历史足以让我们触动。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从1995年起开始制定节能法,于1997年11月经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 能源法》,199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节能工作,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降 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要求“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 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国家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点评:《节能法》的公布和实施确定了节能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为中国的节能行动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8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防止建设项目产生新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1998年11月18日国务院第1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要求:“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国家 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采取措施,治理与该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

”点评:90年代后期,在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和深化房改,加快住宅建设的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与此同时,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 人们的关注,为此,国家加强了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

--------------------------------------------1999年《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与《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效开展节能产品的认证工作,保障节能产品的健康发展和市场公平竞争,促进节能产品的国际贸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 证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999年2月11日出台了《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办法》中确定了“节能产品”的定义:指符合与该种产品有关的质量、安全等方 面的标准要求,在社会使用中与同类产品或完成相同功能的产品相比,它的效率或能耗指标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或达到接近国际水平的国内先进水平。

同年3月10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

《办法》明确:重点用能单位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1万吨)的用能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 济贸易委员会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含5000吨)、不足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 强节能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点评:自《节能法》公布并实施后,我国将节能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为配合《节能法》的实施,中国政府制定了配套法规和政策,如:《中国节能技术大纲》、《固定资产投资“节能篇”编 制和评估规定》、《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能源基础与管理国家标准目 录》等,我国的节能步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0年《节约用电管理办法》为了加强节能管理,提高能效,促进电能的合理利用,改善能源结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2000年3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节约用电管理办法》。

其中规 定:“加强用电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电措施,减少电能的直接和间接损耗,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

”“电力用户应当根据本办法的有关条款,积极采取经济合 理、技术可行、环境允许的节约用电措施,制定节约用电规划和降耗目标,做好节约用电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3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84号令发布并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对实现水污染物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0年4月29日修订通过,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要求“国家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 制或者逐步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2000年10月1日起施行《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规定》中称:“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民用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工作。

”“对不符合节能标准的项目,不得批准建 设。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节能要求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工程项目的设计。

”点评:随着市场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政府开始尝试基于市场的节能管理政策,制定了市场经济下节能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的相关政策。

2000年可谓是一个政策高峰年,除了上述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还 有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的通知》(10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科学技术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 意见》的通知(10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11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调整汽车报废标准若干规定的意见》 (12月)以及《交通行业实施节能法细则》等。

这些政策措施使我国的节能法规、规范、标准体系更趋完善。

--------------------------------------------2001年《关于加强利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2001年5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利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通知》指出:加强对成 品油销售企业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进货渠道,严禁不合格汽油、柴油进入油品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利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从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待技术成熟后,再 推广应用。

点评:2000年以来,一些企业以“经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的名义,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上进行广告宣传,转让、销售利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的技术和设备。

为此, 国家经贸委会同有关部门对部分地区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研究。

从调查和研究的情况看,利用废塑料生产汽油、柴油,是解决白色污染的途径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