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一起学《论语》16.6
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白话】
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却说叫做浮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脸色就轻易说叫做不长眼。
”
【释词】
侍:侍奉。
《四书解义》:“卑幼侍立于尊长之前。
”
君子:有德有位者之通称。
愆:过失。
及:到。
躁:浮躁。
郑康成:“躁,不安静。
”《正义》:“人性疾,则不安静。
”《系辞传》:“躁人之辞多。
”蔡节:“言未及之而言,是未当言而先言也,故谓之躁。
”
隐:隐瞒、隐匿。
孔安国:“隐匿不尽情实。
”蔡节:“言既及之而不言,是所当言而不言也,故谓之隐。
”
颜色:脸色。
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钱穆:“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
瞽:无目。
蔡节:“若无所见而妄发也,故谓之瞽。
”钱穆:“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戒卑侍于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蔡节曰:侍于君子,或有问焉,终则对,不问则不敢对,各当其可而己。
三者,皆不中节者也,故谓之愆。
胡氏曰:言贵乎时中。
躁者先时而过乎中,隐者后时而不及乎中,瞽者冥然不知所谓中者也。
陈祥道曰:躁瞽则失言,隐则失人。
盖非可言之时而不言,故无躁瞽之愆;于可言之时而言,故无隐之愆。
此《易》所谓“言有序”,公明贾所谓“时然后言”也。
言有序,故悔亡;时然后言,故人不厌其言。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时然后言也。
人之立言,贵于当可,语默应对,务因乎时。
所以语默皆学者必须讲求于平日,审察于临时,庶合乎时中之妙,而动无不宜也。
张栻曰:言而当其可,非养之有素者不能然也。
不然鲜不蹈此三愆者矣。
刘宗周曰:三“愆”,盖儆学者洗心惕虑以为受教之地也。
才一启口得三愆,推此多少般不可胜数,迁善改过从此处得力,便是吃要学问。
唐文治曰:躁者阳刚之过,隐者阴柔之过,谓隐匿而不尽情实,是更以不言餂(tiǎn)之矣。
瞽者,无知识者也。
谨言语应对,亦《曲礼》之意。
钱穆曰: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
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按:即是“就有道而正焉”,亲仁也)。
郑汝谐曰:用力于谨言修辞之地,致察于处人接物之际,尚何愆之有哉?
【附录】
程石泉曰:《易·系辞传》云:“躁人之辞多。
”多者嫌其多也,以其辞不达义,亦即此章所谓“言未及之”也。
辞能达义但吞吐不言,是隐匿己意,不直于君矣。
若不观君之颜面趣向,任己意言之,是为不明不智。
(按:从侍奉君上的角度而言。
)
《读四书大全说》曰:若但戒人言以时发,则与人恭而有礼,初不择人也,故曰“言满天下无口过”。
今云“侍于君子有三愆”,则是因侍君子而始有之也;不侍君子,非可无愆也,有愆而不自知其有也。
以位言之,则朝廷者,礼法之宗也;以德言之,则君子言动以礼,而非礼者以相形而易见也。
若与草野鄙陋人一例为伍,则有终日皆愆而自以为无愆者矣。
人不可以有愆,而当其有愆,则尤不可不自知。
其有不知,则终不能知愧而思改。
故君子者,人之衡鉴也,不可不求亲近之,以就正者也。
【本章参考书目】
《周易》《论语集解》《论语全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大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读训》《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意原》《论语正义》《四书解义》《读四书大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