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疾病学:2、脊髓灰质炎
AFP主动监测
神经系统检查要点
• 运动检查 • 感觉检查 • 反射检查 • 脑膜刺激征
运动检查
• 肌萎缩检查:是指肌肉体 积变小,两侧相同的肌肉 比较,可用带尺测量肢体 的周径
• 肌张力检查:是指在安静 情况下肌肉的紧张度。检 查时可触肌肉的硬度及作 被动运动体会其肌紧张度, 了解其阻力
AFP主动监测
季高温能存活几小时。在零下70度能存活8 年以上。 • 3.对紫外线、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敏感, 甲醛能灭活病毒。煮沸立即死亡。
流行病学
• 传染源:各型患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 • 患者:鼻咽分泌物排毒时间:病前5日至病
后一周 • 粪便排毒时间:病前十日到病后四周,长
者达4个月。 • 带毒者:隐性感染者带毒期一般为数周,
2013-2018年
实施 全球消灭脊灰 尾声战略计划
1988年 世界卫生大会
2000年
消灭脊灰目标
1999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Ⅱ
2012年 全球
最后1例
WPV Ⅲ
2015年 全球
证实消灭 WPV Ⅱ
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三价:tOPV 双价:bOPV 单价:mOPV
2016年
全球脊灰疫 苗转换
脊髓灰质炎
主要内容
• 概述----了解部分 • 病原学----重点掌握 • 流行病学----重点掌握 • 发病机制----了解部分 • 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 实验室检查----重点掌握 • 诊断及鉴别-----难点 • 治疗----- 掌握 • 预防----重点掌握
概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小儿麻痹。 1、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2、病毒主要侵犯脊髓灰质前角细胞的运动神经元。 3、多数没有症状,为亚临床型经过。 4、约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或双侧
不易发现和控制,在流行病学中意义重大。
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1、粪口直接、间接传播 2、飞沫 3、苍蝇和蟑螂也可能
•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对 同型病毒产生永久免疫。
发病机制
咽部
免疫应答
隐性感染
肠道 4-7天
排毒
第一次病毒 血症
3天后非神经组织 如呼吸道、肠道 皮肤、心肾肝脾及 淋巴组织
常见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需要报告)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
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发病初期:休息直至热退后一周,避免肌注和 手术以免瘫痪加重,肌肉疼痛者可应用止痛剂。
已发生麻痹者:将麻痹肢体置于功能位置,给 以神经细胞的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和其 他有益于神经细胞的药物。
对延髓麻痹者,注意防止呼吸道内分泌物的阻 塞,必要时可做气管切开,呼吸肌麻痹者可使用人 工呼吸器。
5、构成病毒主要抗原VP1在病毒表面暴漏最充分, 引起中和反应的抗原点主要在VP1区,并发现 VP1区基因中有些突变热点。
病原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 直径24-30nm,耐冷,0.5h可灭活,病 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 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
外界抵抗力
• 1 .脊灰病毒耐酸,耐乙醚、氯仿等脂溶剂。 • 2.在污水和粪便里能存活4-6个月。 即使夏
AFP主动监测
反射检查
•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挠骨膜反 射、膝反射、踝反射
•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 反射
• 病理反射:巴彬斯基氏征 等
脑膜刺激征
包括:颈强直、克氏征、布 氏征
多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 出血等
AFP诊断要点
• 详细询问病史 • 区别真、假麻痹 • 区别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 • 注意脊髓休克的鉴别 • 关注二便障碍及感觉障碍
实验室检查
• 脑脊液:常规、生化 • 血清肌酶:ALT、AST、CK、LDH • 血清电解质:K、Na、Ca、P • 肌电图 • 头及脊髓MRI
诊断
➢流行病学史:与脊髓灰质炎病例接触史、疫苗接 种史等
➢临床表现:出现不对称的肢体弛缓性瘫痪 ➢实验室检查:大便病疗,以对症疗法处理。
颅神经运动核及其纤维、脊 髓前角细胞或前根、脊神经
常较局限
增高
减低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性 早期即有
(-)
(+)
痉挛性瘫,中枢性瘫, 硬瘫
弛缓性瘫,周围性瘫,软瘫
重点相鉴别的疾病
• 格林-巴利综合征 •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 重症肌无力 • 低血钾型周期性麻痹 • 急性麻痹综合征(NPEV) •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 •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
瘫痪期
恢复期
5-10d 少数 数月 12-16d
通过BBB进 入CNS
再次发热
发热、瘫痪
头痛、呕吐、颈 并进行性加
强直皮肤感觉过敏、重
动之即哭、脑膜刺
激征
瘫痪、 肌肉萎 缩
表现
隐性感染 90-95%
顿挫型 4-6%
非瘫痪型 无菌性脑膜炎
瘫痪性 1-2%
脊髓灰质炎临床特点
.肢体麻痹以下肢多见, 不对称型。 .近端肌群麻痹程度重 于远端 .减反射减弱或消失 .脊髓颈胸段受累时, 有呼吸肌麻痹 .脊灰常因呼吸衰竭或 重症肺炎导致死亡
急性脊髓炎
• 急性起病 • 典型变现为的截瘫或四肢瘫,伴有感觉障碍
平面及二便障碍 • 急性起病时,常有脊髓休克期,表现为急性
弛缓性麻痹 • CSF外观无色透明,淋巴细胞及蛋白含量可
有轻度增高 • 脊髓MRI检查有助区别脊髓病变性质及范围
重症肌无力(全身型)
• 四肢骨骼肌无力,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 • 伴或不伴眼外肌或球肌受累 • 胆碱酯酶治疗有效 • 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 神经重复电刺激呈低频递减 • 血清AchR抗体阳性
➢无瘫痪型(1%-2%):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但不发 生瘫痪,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瘫痪型(0.1%):系脊灰典型表现
临床表现
前驱期 ➢ 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状 ➢ 双峰热:儿童多见 ➢ 成人以发热、肌肉酸痛、皮肤过敏为主,双峰热少见 ➢ 多于l~4d退热,症状消失,此为顿挫型 瘫痪前期 ➢ 多数病人由前驱期进入,少数与前驱期热退4-7 天出现 ➢ 主要表现为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未出现瘫痪 ➢ 如经3~5d恢复,则为无瘫痪型 ➢ 少数病人进入瘫痪期
运动检查
• 肌力检查:一般按六级记录 0级:完全瘫痪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而
无肢体运动 2级:肢体能在床上移动,
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 4级:能作抵抗阻力的运动 5级:正常肌力
感觉检查
• 患者必须意识清晰 和高度配合
• 浅感觉:皮肤及粘 膜的痛觉、温度觉 及触觉
• 深感觉:关节觉、 震动觉和深部痛觉
后遗症 ➢ 可导致肌肉萎缩及畸形,如脊柱弯曲、足内翻、足外翻及足下垂等
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
时间 机制
症状
潜伏期 3-35d
鼻咽部、肠 上皮细胞和 淋巴细胞内 增殖 无症状
前驱期 1-3d
第一次病 毒血症
发热、咽 痛、肌肉 酸痛 恶心、呕 吐腹疼腹 泻或便秘
瘫痪前期 3-5d或更长
第二次病毒血症 通过BBB 进入CNS
低钾性周期性麻痹
• 发作性四肢弛缓性瘫痪,多在饱餐后或睡眠 中发病;有些可伴有肢体末端的麻木或感觉 异常
• 血钾低于3.5mmol/L • 心电图呈特征性改变――U波出现、T波平坦、
PR与QT时间延长、QRS波群增宽、ST段下 降或见传导阻滞
• 钾盐治疗有效 • 有些有阳性家族史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VAPP)
临床表现
瘫痪期
➢ 多在起病2-7d后,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以后逐渐加重,48h内达高峰
➢ 一般体温正常后,瘫痪亦停止进展
恢复期
➢ 一般从肢体远端小肌群开始恢复,继之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亦逐渐 出现
➢ 最初1-2个月恢复较快,6个月后则恢复慢,脑神经损伤多能恢复正常 ➢ 轻者l-3个月恢复,重者常需12-18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 ➢ 因运动神经元损伤严重而发生的瘫痪和肌肉萎缩,l-2年仍不恢复则为
在麻痹症状停止发展后,对瘫痪肢体进行按摩, 同时可开展理疗和针炙 残留麻痹畸形者可酌情进 行外科矫形手术。
AFP主动监测
• 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FP)
• 含义
▫ 急性发病 ▫ 下运动神经元瘫(单肢瘫、截瘫、四肢瘫):肢
体无力+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征 (Babinski征)阴性 • AFP监测范围 ▫ 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 ▫ 成人脊灰疑似病例
脊灰灭活疫苗IPV 三价:IPV
5
全球消灭脊灰进入尾声
2016年脊灰野病毒(WPV) 病例
国家 病例数 型别
巴基斯坦
20
WPV Ⅰ
阿富汗
13
WPV Ⅰ
2016年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病例
国家 病例数 型别
老挝
3
VDPV Ⅰ
巴基斯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