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刮痧操作规范

刮痧操作规范

刮痧法操作规程
一、简介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二、适应症
主要为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脚痧等证。

三、禁忌症
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

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

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用轻手法。

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铜钱或分币或瓷匙、圆药杯、植物油(冷开水)、纱布、弯盆。

必要时备齐浴巾、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一)、常用部位
1、头部:眉心、太阳穴;
2、颈部:喉头两侧、颈部左右侧面和颈后两侧;
3、背部:两肩部、脊中线、脊椎旁两侧和肩胛内缘向下、向外处;
4、胸部:胸中线和胸骨两旁;
5、四肢:肘和下肢的屈侧面。

(二)、操作步骤
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刮痧的部位,取适当体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着。

充分暴露刮治部位,保暖。

2、核对、确定刮治部位(通常在颈部及背脊椎两侧),选用边缘光滑而无缺损的刮具,以免划破皮肤。

3、术者右手持铜钱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所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抓刮(不能来回地刮)。

用力的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4、抓刮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用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5、如刮背部,应向背椎左右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地刮,每次刮8一10条,每条长6-15公分。

6、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局部皮肤颜色等变化。

7、刮痧完毕,协助病人穿衣裤,整理床单,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刮痧过程、部位、反应、疗效等情况。

签名。

六、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七、常见不良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
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刮痧操作规程流程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