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他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思,引发后人思考。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一、作者连线亚圣——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二、背景探寻躬行仁义,王道之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统治期间,魏国曾是强国,但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魏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无奈迁都大梁。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在几次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三、相关知识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主要学说,是“仁政”思想。
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思想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还有: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的。
在孟子看来,国君对臣民不仁,臣民也可对国君不义;国君既“贼仁”,又“贼义”,则臣民就可以诛此独夫。
孟子反复强调“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的重要性,主张君子应做到“不扰民”,指出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要得民心。
1.字音①数罟..(cù gǔ)②孝悌.之义(tì)③庠.序(xiáng) ④养生丧.死(sāng)⑤饿莩.(piǎo) ⑥弃甲曳.兵(yè)⑦洿.池(wū) ⑧鸡豚.(tún)狗彘.(zhì)2.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古今异义(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3)然而..不王者古义:“然”,这样;“而”,却,但是。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一词多义(1)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副词,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名词,价值中通外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理直.气壮形容词,正确随风直.到夜郎西副词,径直;一直(2)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野花发.而幽香动词,开花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动词,发射主人忘归客不发.动词,出发(3)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驴不胜.怒,蹄之动词,承受日出江花红胜.火动词,超过,胜过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动词,胜利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4)加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而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动词,增加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动词,施加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动词,放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动词,夸大(5)之填然鼓之.助词,衬字,补充音节王道之.始也助词,的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吾欲之.南海,何如?动词,到,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击鼓②树.之以桑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上④王无罪.岁归咎、归罪⑤然而不王.者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办丧事(3)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4)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使……迁移(5)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6.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用“也”表判断②非我也,兵也用“也”表判断(2)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之有”是宾语前置,即“有之”(3)状语后置句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多于邻国”是状语后置,即“于邻国多”②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是状语后置,即“以……申之”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戴于道路”是状语后置,即“于道路负戴”7.文白对译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
河内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
河内凶, 则 移其① 民 于河东, 移其② 粟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于河内;河东 凶 亦然。
察 邻国之 政, 无如寡人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
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 不加少,寡人之民不 加多,何 也?”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īn ɡ)。
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于:对于。
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①其:代指河内。
②其:代指河东。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然:这样。
察:考察。
政:当权者。
无如:没有像……。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民:百姓。
加少:更少。
加,更。
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
何也: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 “王 好 战, 请 以①战 喻。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喜欢打仗,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
填然 鼓之, 兵刃 既接, 弃甲 曳咚咚地敲着战鼓,战斗已经开始了,(士兵)抛弃铠甲、兵而走。
或 百步而后止, 或 五十步而后止。
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停下来。
以② 五十步 笑 百步, 则 何 如?”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 ⎣⎢⎢⎡好(hào )战:喜欢打仗。
请:请允许我。
①以:用。
喻:打比方,作说明。
填然:咚咚地。
填,拟声词,模拟鼓声。
然,形容词词尾。
鼓:名词用作动词。
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兵:兵器、武器。
刃:锋刃。
既:已经。
接:接触、交锋。
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
曳:拖着。
走:跑,这里指逃跑。
或:有的人。
②以:用,凭,拿。
则:连词,那么。
何如:怎么样。
曰:“不可, 直 不 百步 耳,(梁惠王)说:“不行,(那些人)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是亦 走也。
”但这也是逃跑呀。
”曰:“王 如 知 此, 则 无 望(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民之多于邻国也。
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如果。
则:连词,就。
无:通“毋”,不要。
望:希望。
于:比。
“不 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 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砍伐树木,木材就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是 使 民 养生丧死无 憾也。
养生这样可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百姓对生养 丧死 无 憾, 王道 之始也。
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时:季节。
谷:粮食的统称。
胜:尽。
数(cù):密。
罟(ɡǔ):网。
洿(wū):深。
斤:锛子,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
以时:按一定的⎦⎥⎥⎤季节。
养生:供(ɡōn ɡ)养活着的人。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憾:遗憾、不满意。
始:开端。
“五亩 之 宅,树 之 以 桑, 五十 者 可以“五亩住宅的场地,在宅场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衣 帛 矣;鸡豚狗彘之畜,无 失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它们繁殖其 时,七十 者 可以食 肉矣; 百亩 之田,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每户百亩大的土地,勿夺 其 时, 数口之家 可以 无 饥矣;不要错过农业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谨 庠序之 教,申 之以孝 悌 之 义,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颁 白 者 不 负戴于 道路矣。
七十 者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七十岁的人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 然 而 不 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王者, 未之有 也。
归顺,是不曾有过的事。
⎣⎢⎢⎡树:动词,种植。
衣(yì):动词,穿。
帛(bó):丝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