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文艺理论(上)【圣才出品】

艺术理论复习全书【核心讲义+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文艺理论(上)【圣才出品】

第2章文艺理论
2.1 核心讲义
一、中国古代文论
(一)“兴观群怨”说
1.孔子的文艺观
《论语·阳货》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对文艺的社会作用的论述。

2.具体含义
(1)兴
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意志”,两者结合才是孔子所言“诗可以兴”的本意。

①前者说明艺术的特征是借助于个别的事物形象,通过联想使人领会、感受一般的、普遍的东西;
②后者说明这种“引譬连类”的最终目的不是说理教训,而是用艺术形象去感染人、鼓舞人。

(2)观
就是说文艺应反映各地的风俗政教的得失,展现一定时代人们极为复杂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3)群
是说诗歌可以交流感情,导致群体的和谐,以达到协和团结的目的。

(4)怨
反映民生疾苦,以引起在上者的注意。

3.地位与影响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中国批评史上对文艺的社会作用最早、最全面的概括,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直是历代文人反对文艺脱离现实政治、针砭文艺缺乏社会内容的武器。

(二)诗言志
1.产生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先秦其他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也普遍有这种说法。

2.含义
(1)《左传》所指,乃是“赋诗言志”的意思。

而此处所说的“诗言志”,意为“诗是言诗人之志”,而非“赋诗言志”。

“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志向、抱负等。

此外,也当含有情的因素。

因为《礼记·乐记》中已提出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而当时诗、乐是不分的。

(2)至汉代,《毛诗序》开始将情志并举:“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随着诗歌创作不断深入,至六朝时,“诗言志”的理论逐渐形成三个支派
①以裴子野为代表的重志(理)派,
②以陆机为代表的重情派,
③以刘勰、钟嵘为代表的情志并举派。

而其中主流是情志并举。

3.地位及影响
后世诗论者如唐代孔颖达、白居易,清代的叶燮、王夫之,都坚持情志并举这一主流。

这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毛诗序》
1.概况
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由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与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的理论而写成。

它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儒家传统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

2.原则
(1)第一是关于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不仅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

(2)第二是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统治者可以而且应该利用文艺的作用来达到宣传、
教化的目的。

可见,作者将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第三是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颂。

”这就是著名的“六义”说。

(四)赋比兴
1.产生
(1)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得出。

(2)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3)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具体含义
(1)“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

(2)“比”即“以彼物比此物”,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兴”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3.关于赋、比、兴的两种解释
(1)将赋、比、兴与政治教化、美刺讽谏紧密相联。

(2)将赋、比、兴释为单纯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手法。

4.地位及影响
赋、比、兴的归纳和研究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使诗歌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系统,
(2)推动了诗歌在创作中的日趋丰富和多样,对促进古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芙蓉出水”与“错彩镂金”
1.含义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

”出自钟嵘《诗品》,原为古人品评诗歌风格之句,分别指诗歌的清新自然之美与雕琢富丽之美。

2.钟嵘观点
(1)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
《诗品》中贯穿着以自然为最高的美学原则。

在诗歌内容上主张自由抒情,要清新流畅,反对阻碍感情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

(2)主张“芙蓉出水”之美
钟嵘主张“芙蓉出水”之美,对许多诗人受时代风气影响而在创作中追求堆砌典故和讲究苛繁声律的弊病提出批评。

认为诗歌创作中大量堆砌典故会破坏自然之美,使诗歌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3)诗歌要吟咏性情
钟嵘认为产生堆砌典故之弊的原因,是由于混淆了文学艺术和一般非艺术文章之间的区别:诗歌是以“吟咏性情”为天职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六)《文赋》
1.地位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2.主要内容
《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2)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即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必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3)三是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七)《文心雕龙》
1.地位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章学。

相关主题